• <ul id="wioum"><pre id="wioum"></pre></ul>
          <kbd id="wioum"><pre id="wioum"></pre></kbd>
            <kbd id="wioum"></kbd>
            <strike id="wioum"><s id="wioum"></s></strike>
              論文格式
              電氣工程 會計論文 金融論文 國際貿易 財務管理 人力資源 輕化工程 德語論文 工程管理 文化產業管理 信息計算科學 電氣自動化 歷史論文
              機械設計 電子通信 英語論文 物流論文 電子商務 法律論文 工商管理 旅游管理 市場營銷 電視制片管理 材料科學工程 漢語言文學 免費獲取
              制藥工程 生物工程 包裝工程 模具設計 測控專業 工業工程 教育管理 行政管理 應用物理 電子信息工程 服裝設計工程 教育技術學 論文降重
              通信工程 電子機電 印刷工程 土木工程 交通工程 食品科學 藝術設計 新聞專業 信息管理 給水排水工程 化學工程工藝 推廣賺積分 付款方式
              • 首頁 |
              • 畢業論文 |
              • 論文格式 |
              • 個人簡歷 |
              • 工作總結 |
              • 入黨申請書 |
              • 求職信 |
              • 入團申請書 |
              • 工作計劃 |
              • 免費論文 |
              • 現成論文 |
              • 論文同學網 |
              搜索 高級搜索

              當前位置:論文格式網 -> 免費論文 -> 會計論文

              中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問題探析

              本論文在會計論文欄目,由論文格式網整理,轉載請注明來源www.donglienglish.cn,更多論文,請點論文格式范文查看

              中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問題探析

               [摘 要] 隨著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加入了WTO進入了國際貿易市場經濟圈,國內的企業發展規模日益強大,資本市場也逢勃發展,上市公司日益增多,它在我國經濟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國家對上市公司的管理制度也遂步規范,但是因上市公司虛假信息披露導致企業倒閉,投資者、債權人血本無歸、政府誠信危機案例時有發生,這些直接影響了國家經濟和資本市場健康發展。據剖析造成這現象原因比較多,而上市公司利用 “盈余管理”調節利潤是最普遍的原因。它最終使得企業價值最大化從中獲得最大市場價值而獲取利益,就這現象淺析一下。

              [關鍵詞] 盈余管理 上市公司 會計政策 信息披露
               
               盈余管理的概念定義多種解釋,比較有權威的涵義一是美國會計學家斯考特(William•K•Scott)認為,盈余管理是指"在GAAP[1、http://baike.soso.com/v112077.《公認會計準則》GAAP)htmGenerally Accepted Accounting Principles佚名
              2、http://www.gov.cn/ziliao/flfg/2005-10/28/content_85478.htm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網》2005年10月28日 佚名
              3、《證券市場導報》200103期  佚名
              4、《今日財經》第20071202期  佚名


              ]允許的范圍內,通過對會計政策的選擇使經營者自身利益或企業市場價值達到最大化的行為"。另一種是美國會計學家凱瑟琳•雪珀(Kathehne SchipPer)認為,盈余管理實際上是企業管理人員通過有目的地控制對外財務報告過程,以獲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
               由此可以看出,盈余管理主要具備四個條件,第一、盈余管理的主體是企業管理者,它包括經理人員和董事會。盡管他們進行盈余管理的動機并不完全一致,但他們對企業會計政策和對外報告盈余都有重大影響,企業盈余信息的披露是由他們各自作用所決定。第二、盈余管理的客體是企業對外報告的盈余信息即會計收益,盈余管理不僅僅指對會計收益的調整和控制,而且包括對其他會計信息的披露的管理,但是對會計收益以外的財務數據的操縱并不具有普遍的意義,它具有的經濟后果相對而言要小得多。如果將其納入盈余管理的范疇反而會影響對盈余管理本質的把握。第三、盈余管理的方法是在會計準則允許的范圍內綜合運用會計和非會計手段來實現對會計收益的控制和調整,它主要包括會計政策的選用,應計項目的管理,交易時間的改變,交易的創造等。              第四、盈余管理的目的是盈余管理主體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其中又包括管理人員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和董事會成員所代表的股東利益的最大化。
               綜上所述,盈余管理就是企業管理者在遵循GAAP(或會計準則)的基礎上,通過對企業對外報告的會計收益信息進行控制或調整,以達到主體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為。
              一、盈余管理產生的背景
               上市公司公司法是衍生盈余管理的背景:
               (一)我國公司法[]修訂公司上市條件要求三年連續盈利可以申請上市,連續三年虧損停止上市。這些條件促使企業管理者進行會計收益的調整及控制信息披露。我國現行的會計準則和信息披露制度存在不足:一是現行《企業會計準則》、《企業會計制度》以及其他財務會計規定不夠完善,存在著前瞻性不夠、會計規定不夠詳細具體、可操作性不強、上市公司財務審計監督欠缺、現行相關證券法律法規不完善等問題,使我國的盈余管理的情況比任何一個國家都要厲害。
               (二)上市公司增發新股、配股條件要求盈利公司在近3年內的凈資產收益每年都在10%以上,企業為了達到增發新股配股融資,進行收益調控是普遍的現象。
               (三)管理者追逐利益的驅動,管理架構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往往在合法范圍進行盈余操作,為當局管理者獲取利益。按照契約論的觀點, 企業是一系列契約的集合,其中最重要的是管理者與所有者之間的契約 管理者與債權人的契約以及公司和市場監管者之間的契約在市場的作用下,這幾種契約都具有鼓勵管理者進行盈余管理的動力管理者與所有者之間的契約是由信息不對稱引起的。 在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的情況下,經營者對公司進行日常管理,所有者對經營者進行監督 由于信息不對稱, 所有者無法了解經營者的努力程度,為了防止經營者的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同經營者簽訂了一系列的激勵契約,最大程度上保證經理人員努力工作, 衡量業績的方法包括凈收益和股票市價等,而給予經理人的報酬方式通常由底薪加年度獎勵再加長期獎勵, 以保證經理人從長遠角度去經營企業, 防止短期化行為 。為獲得更多的利益,管理者盡可能運用盈余管理的手段令公司財務報表好看。
               (四)會計技術存在漏洞 具有盈余管理的空間
               企業的經濟活動是一個連續過程, 理想的會計信息系統應當是運用現值法記錄, 即在任何一個時刻,都以企業未來的現金流量現值來計量其價值在理想環境下, 這種方法既相關又可靠 然而現實中會計記錄的理想環境根本不存在, 我們只好用歷史成本法計量,以確;镜目煽啃院鸵欢ǔ潭壬系南嚓P性;另外,基于企業定期評價的需要而提出四大假設,將企業的連續不斷的經濟過程人為分期,進行計量 于是,以歷史成本為基礎的會計分期計量方法在現實中被普遍應用,然而它并不能完全反映企業經濟過程的實質, 正如威廉姆R.司可脫教授所指出的, “歷史成本是一種‘平化’本年現金流量的方法,他使這些現金流量所代表的收入與費用在一個長時期內得到均衡的計量”。 正因為如此,許多會計處理過程允許采用多種備選方法來解決企業經濟活動的相異性和利益平衡, 而會計處理方法的多樣性為盈余管理提供了空間。
               (五)經理人追逐利益的本質最終將盈余管理變為現實
               對于經理人來說,所帶來的利益主要包括: 經理人薪水的增加,經理人市場價值的提高以及逃避違約防止企業陷于不利的經營境地 。顯然, 只要盈余管理成功, 這些利益很可能實現 進行盈余管理所帶來的成本包括:市場認識到之后會降低其代理公司的股價并要求其修改,董事會運用報酬離職等威脅要求其改變盈余管理行為。所以經理人出于以上的考慮,需要對公司進行盈余管理。

              二、我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主要特征
               (一)利用會計手段進行盈余管理
               利用變更會計政策或會計估計、選擇會計核算方式等進行盈余調控,會計方法的選擇、會計方法的運用和會計估計的變動、會計方法的運用時點、交易事項發生時點的控制都是典型的盈余管理手段。
               (二)利用非會計的手段進行盈余管理
               在非會計手段范圍內進行關聯交易、債務重組、資產重組
               (三)盈余管理主體為管理者
               盈余管理主體為管理當局,為了獲取高額報酬直接對企業盈余進行操縱。一般而言,盈余管理的主體是企業管理當局。無論是會計程序的選擇、會計方法的運用和會計估計的變更,還是交易事項發生時點的控制,最終的決定權都在企業管理當局手中。會計人員是盈余管理的參與者,不構成盈余管理的主體。尤其在我國,涉及盈余管理問題時,決策機構往往是上市公司的董事會,而在我國大部分上市公司中,財務負責人不是董事會成員。
               (四)盈余管理目的明確
               盈余管理目的明確最終使管理者得到最大的利益回報,使企業從中獲得最大的企業價值和收益,從而達到穩定融資,所謂明確是指盈余管理的主要目的在于獲取私人利益,這點是可以充分加以肯定的。盈余管理是與公眾利益、中立性原則相矛盾的。
               (五)盈余管理的負面影響凸出
               盈余管理嚴重影響我國資本市場健康發展,擾亂金融秩序、影響社會穩定。
               (六)盈余管理必然會同時涉及經濟收益和會計數據的信號作用問題
               這里所說的經濟收益與上段提到的企業實際盈利并沒有實質上的差別。盡管人們并不知道企業究竟有多大的經濟收益,但盈余管理最終還是離不開經濟收益這一基準。更何況在盈余管理研究中,人們已開始尋找某些指標如現金流量等并試圖在某種意義和程度上來反映經濟收益。應當注意到,無論是盈余管理在企業的實踐還是盈余管理的理論研究都非常關心會計數據的信息含量和信號作用。盈余管理所瞄準的方向正是會計數據的信息含量和信號作用。關于盈余管理的“經濟收益觀”與“信息觀”的地位和重要性,在不同的國家由于證券市場的發達和完善程度差異較大而表現出不同的特點。發達證券市場環境下的盈余管理,人們考慮會計數據的信息含量和信號作用就會多一些,其“信息觀”的重要地位也更加明顯些;相反,欠發達證券市場環境下的盈余管理,人們則容易拘泥于會計報告收益與經濟收益或其它法規決定的收益之間的偏差,其“經濟收益觀”的地位相應地更為突出。
              三、我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現狀的表現
               (一)利用變更會計政策與會計估計
               由于外部信息使用者很難判斷哪種會計政策和估計是恰當的,公司管理層往往根據自己的利益來變更會計政策和估計來達到盈余管理的目的。常用的手段有變更折舊方法和折舊年限、變更存貨計價方法、變更壞賬準備計提方法和變更長期股權投資的核算方法等手段。     從2003年開始,陸家嘴一直在通過會計政策和會計估計隱藏其真實利潤,由于真實利潤遠遠超出賬面利潤,陸家嘴手中持有大量的現金。2005年公司實現凈利潤5.7億元,與2002年相比只增長了11.27%。與之相反的是,陸家嘴的貨幣資金卻與日俱增,2005年末達到42.39億元,比2002年底增長了1.54倍。2006年9月30日,公司的貨幣資金達到54.93億元,占總資產的比例高達44.15%。陸家嘴在2005年年報中披露了一項會計估計變更稱:公司辦公所在地上海市浦東大道981號辦公樓屬臨時建筑。公司曾向有關政府部門申請延長建筑的有效使用期。政府部門答復建筑的有效使用期不能延長,如遇規劃實施時,此建筑應立即無條件拆除。變更前公司對此房產按30年直線法折舊,考慮到浦東新區新一輪開發建設的快速啟動與濱江兩岸規劃的實施進度,從謹慎性原則出發,公司擬變更此項資產的折舊年限,在2005—2009年五年間,將資產凈值扣除必要殘值后全部折舊完畢。如將來有證據表明此資產的實際可使用年限低于五年,則根據實際情況再行相應縮短折舊年限。這一會計估計的變更減少本年度合并報表凈利潤910.94萬元。此舉為年度報告信息披露做好了準備。由此可見上市公司利用變更會計政策達到預期的盈余管理目的的表現之一。
               (二)費用與收益的提前或延遲確認
               吉輕工2007年主業虧損4292萬元,由于一項土地使用權轉讓獲利5198萬元,從而實現盈利,凈資產收益率達到10.3%。
               在費用的確認上是利用費用的確認時間、受益期限以及資本化與費用化。在費用確認時間上主要存在對費用確認的提前或遞延。企業為了降低當期利潤可能將本來不屬當期的費用提前到當期進行確認。而遞延費用則采取相反的方式,或是將本來已發生的當期損失不予處理,這樣就容易形成“虛擬資產”、“潛虧掛賬”,從而提高當期盈利水平。按照權責發生制、配比原則,費用要與相關經濟事項以及發生期間配比。但是在這個過程中,部分費用的確認卻存在一定的靈活性或是人力不可控或是無法預知的情況。比如部分費用其受益期間不只當期,在這時,如何確定費用的受益期就在很大程度上會受到管理當局的影響。同時,也給管理當局進行盈余管理提供了機會。他們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以費用受益期不易確定為由,隨意設定受益期,從而控制利潤在各期的分布,并可能產生一些盈余管理行為。而對于資本化和費用化的處理上,少數企業為了調節利潤也會通過它們來調增或調減利潤,從而影響甚至誤導信息使用者。
               (三)折舊政策的選擇
               ST江紙(600053)2004年中期憑其巨額的資產減值準備轉回一舉扭虧為盈而恢復上市;美國通用公司只是通過將其固定資產的折舊年限由原來的10年延長至11年,其利潤就增加了20億美元。對上市公司以資產折舊或減值準備為切入口進行的盈余管理是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最常用手段之一。改變各個會計期間的折舊費用分配,對企業業績進行調整,以此達到調節利潤的目的。
               (四)利用計提各項準備進行盈余管理
               近年來,資產減值準備的計提備受上市公司青睞,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計提的比例和數額關系到企業當年的盈利狀況,甚至有可能直接扭轉其趨勢。例如,企業按會計制度規定,對當期固定資產的可收回金額低于其賬面價值的部分計提了固定資產減值準備,而企業計提的固定資產減值準備只表明企業該項固定資產預期給企業帶來的經濟利益已經下降,即表明該項固定資產已經發生了減損,這部分減損應當立即確認為當期損失;。美國以往的問題在于,當預算不應該盈余時出現了盈余;。4年前,西安交大產業集團以14778.84萬元的價格,受讓得到交大科技29%的股權,并宣稱要把交大科技辦成一家綜合性的高科技績優上市公司。。通常情況,一部分上市公司在業績較差時少提準備可以增加業績,有的則在經營較好時多提準備,以便為隨后的會計期間做好“業績儲備,”致使計提以其“靈活性”和“隨意性”成為許多上市公司隨心所欲的盈余管理手段。關鍵詞:上市公司,關聯交易,盈余管理 Earnings Management in Related Transaction Abstract The Listed Companies’ earning management by the related transaction is preva lent in China's Stock Market now. As the development of our stock market, the improvement of management style,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regulate the related transaction by Listed Companies. This dissertation tries to briefly expound the reasons, methods and economic consequences of Chinese Listed Companies’ earnings management through related transaction. And have a conjoint analysis with the case of Zhengzhou BaiWen Company. And then, we can understand the adverse aftermath of using earnings management in related transaction. After that we disclose some problems of it, have some apocalypse. So we can have a comprehension of the problems of List Companies’ earnings management through related transaction. This conclusion is very helpful for the companies’ management styl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Stock Market. Key words: Listed companies, earnings management, related transaction 目 錄 一、序言 1 二、文獻回顧 1 三、理論闡述 2 (一)上市公司利用關聯交易進行盈余管理的原因 2 (二)盈余管理的手段 3 1.關聯交易 3 2.盈余管理的其它手段 4 (三)在關聯交易中使用盈余管理的原理 4 四、案例分析 5 (一)公司簡介 5 (二)案例介紹 5 (三)案例分析 6 1.案例中存在的盈余管理 6 2.利用關聯交易進行盈余管理帶來的不良后果 7 五、啟示 7 資料來源和參考文獻 7 一、序言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盈余管理一直是世界會計界重點研究的課題之一。。因此,一旦出現預算盈余,重要的是償還公共債務。。對中科院而言,這一表彰同樣也鼓舞人心——中科英華的前身是長春熱縮,而長春熱縮是中科院系統內的第一個研究所投資企業的上市公司。。當然新的會計準則規定,減值損失一經確定,在以后會計期間不得轉回。可以轉回的資產僅僅包括應收賬款、存貨、消耗性生物資產、建造合同形成的資產、遞延所得稅資產、采用公允價值后續計量的投資性房地產等。通過計提巨額資產減值使本年度一次虧足,為今后年度的巨額沖回打下基礎,以達到保牌、摘帽、實現盈利的目的。所以按照時間性差異的概念,企業一定時期按照會計制度計提或轉回的資產減值金額與稅法認定損失時間不同而產生的差異屬于時間性差異,該時間性差異在計提減值準備的當期從利潤總額中扣除,但不得從當期的應納稅所得額中扣除;。據統計,截至2006年2月22日,滬深兩市共有13家ST、ST公司披露了2005年年報,其中包括個別已經摘帽的公司和目前已經暫停上市的公司。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與世界最大的半導體制造商之一的意法半導體公司(ST)3月28日在北京宣布,雙方將進行龍芯2E的IP芯片商業化開發的合作。。13家公司中,9家2005年實現扭虧為盈,1家繼續盈利,3家出現虧損。年報顯示,盡管多數此類公司實現盈利,但主要業務和財務狀況出現根本好轉的為數不多,大多數公司是利用資產減值準備的計提與轉回來操縱利潤,嚴重影響了會計信息的質量。待以后因原計提減值準備的各項因素消除而轉回原計提的資產減值準備時,增加轉回當期的利潤總額,但不會增加轉回當期的應納稅所得額中扣除。。   大唐電信(600198)業績,2007年4月5日,發布了一則公告,稱2006年度其業績報告將虧損。由于2004年度和2005年度業績已經連續出現虧損,按照相關規定,大唐電信即將被實行退市風險警示(被以*ST)。根據中法兩國技術合作框架協議(CTIBO),計算所與ST于2004年開始合作。。對此,大唐電信4月5日的公告如此解釋,“公司盡管2006年度主營業務規模和主營業務盈利能力大幅提高,但鑒于無線、光通信等傳統通信設備產業歷年經營留存大量資產帶來預期的收益能力有限,仍需對整合后的無線、光通信資產大幅計提減值準備,由此將造成2006年度業績虧損。”知情人士指出,大唐電信的減值計提原本是要分攤到未來數年里的,但是現在管理層希望一次性地將其攤掉。此前大唐電信2006年公布的三份業績報告無不顯示為盈利:一季報、半年報和三季報顯示的凈利潤分別為817萬元、2 208萬元和2 761萬元。凈利潤為18.72億元(其中科技型企業為11.18億元,占總額的59.72%),比1995年增長了22.06%。。有人認為,是為了促使有關方面加速對大唐電信集團的重組,也有論者認為是大唐電信集團故意“示弱”,借以對國家有關部門施加壓力,以獲更大的照顧和扶持。這樣的企業嚴重投資者的利益,政府也蒙在鼓里,
               (五)借款費用資本化
                  本該費用化的借款有些企業進行了資本化,可以采用一定的手段使一般借款的利息支出符合資本化的要求,減少財務費用的支出,從而達到增加當期利潤的目的。
               (六)交聯交易
               由于我國上市公司的股份不能全流通,股權較集中,上市公司利用關聯交易進行盈余操縱是最常用的手法。據蔣義宏對上市公司經理進行調查,利用關聯交易進行盈余操縱的支持率達55.56%《證券市場導報》,[]2001.3),另據對滬深兩市2000年的1018家上市公司統計,發生了各類關聯交易行為的有 949家,所占比例高達93.2%。其中,有488家上市公司向其關聯方銷售商品或提供服務,涉及總金額達1217.58億元。在資本經營活動發生了關聯交易的上市公司214家。另有844家上市公司與關聯方存在應收應付款的結算余額,上市公司關聯應收款總額達828億元,關聯應付款總額為237億元?梢姡覈鲜泄镜年P聯交易比較泛濫,對公司的財務狀況及財務成果影響較明顯。通過近幾年的演化,現在上市公司關聯交易的手段主要包括:資產置換、股權轉讓、托管經營、內部轉移定價、出售無形資產。種種現象表明交聯交易相關制度的出臺是當務之急。
               (七)資產重組、債務重組
               資產重組是企業為了優化資產結構,完成產業調整,實施戰略轉移等目的而實施的資產置換或股權轉讓等行為。資產重組就是通過不同法人主體的法人財產權、出資人所有權及債權人債權進行符合資本最大增值目的的相互調整與改變,對實業資本、金融資本、產權資本和無形資本的重新組合。。我國給予免稅待遇的企業重組共有四種類型,即整體資產轉讓、整體資產置換、合并與分立,但是并沒有細節性的明確規定獲得免稅待遇的具體要求。。新華社昆明9月19日專電 位于云南的交大昆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交大科技”(600806))日前發布公告,9月15日,第一大股東西安交通大學產業(集團)總公司和沈陽機床(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簽訂了股權轉讓協議,沈陽機床集團擬協議收購西安交大產業集團所持占公司總股本29%的71052146股,轉讓價格18300萬元。。上市公司利用資產重組進行盈余管理的手段主要有:股份轉讓、資產置換、對外轉讓資產、對外收購兼并等。但對于盈余管理的定義,至今為止卻說法不一。。資產重組對資源合理配置、產業結構調整及國有經濟布局都具有重大的作用。。美國國務院和國會明智地選擇將社會保障信托基金的盈余分離出來,用于償還公眾持有的財政債券,這個行動對于維持美國近幾年來經歷的個人資本的快速形成發揮了重要作用。。二、資產置換的免稅規則 在我國,整體資產置換的免稅要求是:置換交易補價的貨幣性資產占換入總資產公允價值不高于25%.對資產置換而言,首先應當明確西方國家不將這種收購方式單獨列示在免稅重組規則中,它是具有我國上市公司資產重組特色的收購方式(上市公司的控股股東置換出上市公司的不良資產,注入優質資產,從而改變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提高上市公司的資產質量)。!拔医尤嗡L后到現在將近8年的時間,因為研究所有一家上市公司且經歷了由控股股東到參股股東的轉變過程,碰到和處理了由于研究所和上市公司在經營理念和管理模式方面的差異帶來的諸多意想不到、不得不應對和不得不遷就的各類問題,并最終得以全部圓滿解決,不僅使研究所從經營上市公司的困境中解脫出來,上市公司從研究所的大院環境中擺脫出來,而且也使我的人生經歷顯得更加豐富多彩,完全可以寫成一本厚重的書。。資產的轉讓和處置,包括轉讓和處置固定資產、無形資產、長期投資、短期投資、股權投資、在建工程等流動資產。上市公司通過資產的轉讓和處置,可以將不良資產轉讓給控股子公司,或者上市公司將母公司的優質資產低價購入,而且不計財務費用。辦公司圖謀產業成為一翼 長春熱縮是中科院第一個所辦企業上市公司,正因為如此,它自然而然也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通過這種形式,上市公司一方面可以不付出任何代價的獲得母公司優質資產的使用權,一方面,還可以避免經營不良資產產生的損失或虧損。據相關資料顯示《今日財經》[]當時,中科院有一個上市公司的額度,中科院的幾個所辦公司都在爭取這個額度,李濱耀多次向中科院積極爭取,中科院有關領導多方權衡,出于對我國熱縮產業發展寄予的厚望,最終把唯一的上市公司額度給了長春熱縮。。2007年有48家企業進行了資產重組,又有48家被撤銷*ST,其中21家是通過在2007年的資產重組各種方式來實現“摘星””摘帽”的。二、企業資產重組對稅收的影響 資產重組將會對稅收產生很大的影響。。在該合作項目中,計算所負責體系結構及芯片設計,ST則提供制造工藝、生產和銷售等。。     浙江東方(600120)2004年實現利潤19 143.6萬元,凈利潤10 201萬元,正常經營利潤5 339萬元,其中,處置資產產生收益3 236.87萬元,占公司當年凈利潤的31.7%。1996年全國高校校辦產業上交學校利潤為10.13億元(其中科技型企業為5.50億元,占總額的52.29%),上交學校利潤占凈利潤的54.11%;。公司2002、2003、2004年凈資產收益率分別為13.59%、10.29%、10.34%,連續三年平均凈資產收益率在10%以上,2004年順利配股。     ST寰島(000691)是通過與關聯方的資產置換和股權轉讓實現“摘星”在2007年進行了一系列的收購兼并、資產剝離、資產出售、和股權轉讓等各種資產重組方法優化資產、提高利潤,在2007年中報上果然出現了凈利潤3 725.05萬元的大跨度轉虧,無疑是資產重組的貢獻。這主要有兩方面的影響:一是資產重組對稅源的影響。。我國目前的資產置換大多發生在關聯企業之間,存在著關聯方之間短期交易行為導致的稅收籌劃。。計算所和ST將聯合向中國市場推廣合作的芯片產品。。上交稅金2.57億元,凈利潤為7.73億元,凈利潤比95年增加1.17億元,增長率為17.83%;。此次股權轉讓后,沈陽機床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將成為交大科技的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為29%。。     東方銀星(600753)是通過資產置換在2006年就將凈利潤改寫為正值的225.31萬元,而后又通過資產剝離的資產重組方式在2007年上半年成功地實現凈利潤635.99萬元,順利“摘帽”。
              一個個案例表明,資產重組是企業借殼上市,扭虧為盈的重要盈余管理手段。

              四、國外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表現
               (一)利用“特別目的實體”高估利潤、低估負債
               安然公司不恰當地利用“特別目的實體”(Special Purpose Entities,簡稱SPE)符合特定條件可以不納入合并報表的會計慣例,將本應納入合并報表的三個“特別目的實體”(英文簡稱分別為 JEDI、Chewco和LJMl)排除在合并報表編制范圍之外,導致1997至2000年期間高估了4.99億美元的利潤。低估了數億美元的負債。此外,以不符合“重要性”原則為由,未采納安達信的審計調整建議,導致1997至2000年期間高估凈利潤0.92億美元。各年度的具體情況如表1:
               表1 安然公司各年度利潤及負債表
               單位:億美元
              項目名稱 1997  1998 1999  2000 合計
              凈利潤
              調整前凈利潤 
              減:重新合并SPE抵消的利潤
              審計調整調減的利潤
              調整后凈利潤
              調整后凈利潤占調整前比例
              債務總額
              調整前債務總額
              加:重新合并SPE增加的債務
              調整后債務總額
              調整后債務總額占調整前比例 
              1.05
              0.45
              0.51
              0.09
              8.6%

              62.54
              7.11
              69.65
              111.3% 
              7.03
              1.07
              0.06
              5.90
              83.9%

              73.57
               5.6l
              79.18
              132.1%  
              8.93
              2.48
              0.02
              6.43
              72.0%

              81.52
              6.85
              88.37
              108.4% 
              9.79
              0.99
              0.33
              8.47
              86.5%

              100.23
              6.28
              106.51
              106.3% 
              26.80
              4.99
              0.92
              20.89
              77.9%

              —
              —
              —
              —

               (二)通過空掛應收票據,高估資產和股東權益
               安然公司于2000年設立了 四家分別冠名為Raptor I、RaptorⅡ、RaptorⅢ和RaptorⅣ的“特別目的實體” (以下簡稱V類公司),為安然公司投資的市場風險進行套期保值。為了解決V 類公司的資本金問題,安然公司于2000年第一季度向V類公司發行了價值為 1.72億美元的普通股。在沒有收到V類公司支付認股款的情況下,安然公司仍 將其記錄為實收股本的增加,并相應增加了應收票據,由此虛增了資產和股東權益1.72億美元。按照公認會計準則,這筆交易應視為股東欠款,作為股東權益的減項。此外,2001年第一季度,安然公司與V類公司簽訂了若干份遠期合同,根據這些合同的要求,安然公司在未來應向V類公司發行8.28億美元的普通股,以此交換V類公司出具的應付票據。安然公司按上述方式將這些遠期合同記錄為實收股本和應收票據的增加,又虛增資產和股東權益8.28億美元。上述兩項合計,安然公司共虛增了10億美元的資產和股東權益。2001年第三季度,安然公司不得不作為重大會計差錯,同時調減了12億美元的資產和股東權益,其中的2億美元系安然公司應履行遠期合同的公允價值超過所記錄應收票據的差額。
               (三)通過有限合伙企業,操縱利潤
               安然公司通過一系列的金融創新,包括設立由其控制的有限合伙企業進行籌資或避險。現已披露的設立于1999年的LJM開曼公司(簡稱IJMl)和LJM2共同投資公司(簡稱LJM2,LJMl和LJM2統稱為LJM)在法律上注冊為私人投資有限合伙企業。1999年6月至2001年9月,安然公司與UM公司發生了24筆交易,這些交易的價格大都嚴重偏離公允價值。安然公司現已披露的資料表明,這24筆交易使安然公司稅前利潤增加了5.78億美元,其中1999和2000年度增加的稅前 利潤為7.43億美元,2001年1至6月減少的稅前利潤為1.65億美元。在這24筆交易中,安然公司通過將資產賣給LJM2確認了8730萬美元的稅前利潤;LJM購買安然公司發起設立的SPE的股權和債券,使安然公司確認了240萬美 元的稅前利潤;LJM受讓安然公司聯屑企業的股權,使安然公司獲利1690萬美 元;安然公司與LJM共同設立5個SPE,并通過受讓LJM2在這5個SPE(其中 4個為前述的V類公司)的股權等方式,確認了與風險管理活動有關的稅前利潤 4.712億美元。
               (四)利用合伙企業網絡組織,自我交易,涉嫌隱瞞巨額損失
               上述三個重大會計問題所涉及的金額,在我們看來已是天文數字。但安然公司的會計問題并非到此為止。目前已披露的不到10家合伙企業和子公司所涉及的上述會計問題;說不定只是冰山一角。安然公司擁有錯綜復雜的龐大合伙企業網絡組織,為特別目的(主要是為了向安然公司購買資產或替其融資)設立了約3000家合伙企業和子公司,其中約900家設在海外的避稅天堂。雖然安然公司2001年10月組成了由新增選為獨立董事的德州大學法學院院長威廉·鮑爾斯教授擔任主席的獨立調查委員會,對安然公司的合伙企業和子公司進行調查,但要查清這些具有復雜財務結構和千變萬化商業風險的網絡組織的真實情況,恐怕得歷時數載。盡管如此,根據《紐約時報)2002年1月17日的報道以及1月16日該報全文刊載的安然公司發展部副總經理雪倫·沃特金斯女士在首席執行官杰弗利·K.斯基林突然辭職后致函董事會主席肯尼思·萊的信函,安然公司很有可能必須在已調減了前5年5.86億美元稅后利潤的基礎上,再調減13億美元的利潤。這13億美元的損失,主要是安然公司尚未確認的與合伙企業復雜的融資安排等衍生金融工具有關的損失,其中5億美元與安然公司已對外披露的V類公司有關,其余8億美元則與安然公司至今尚未披露的Condor公司有關。至于眾多以安然股票為軸心的創新金融工具及其他復雜的債務安排所涉及的損失和表外債務,很可能是個難以估量的“財務黑洞”。
               (五)利用能源貿易合同
               安然公司在2001年9月末,發表了一份總結當年前三個季度的財務報告,根據這份報告,安然無可爭議地成為自己行業內的領頭羊。事實上,安然在2001年前9個月的營業額達到了驚人的1390億美元,而通用電氣2001年全年的收入不過是1250億美元。然而,安然巨大的營業額里很大的一部分是由于能源貿易合同引起的。   
              另一方面,資產重組是以搞活經濟,實現資本最大增值為目的的。。第二,存在第三方的前提下,應當明確也滿足資產置換的標準。。上交學校凈利潤3.03億元,比95年增加了19.76%。。
              五、中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產生的問題
               (一)人為的操縱盈余導致企業決策的不準確,難以真實反映企業的經營狀況,對企業發展產生負面影響。
                  作為上市企業,公司內部組織結構及管理模式決定盈余管理的取向,作為管理者,其利益與業績掛勾,為了獲得更大的利益直接干預操縱利潤使企業價值最大化,從而獲取股東給予最大的利益,由于“管理出色”提供給決策層的會計信息與實際經營狀況發生偏離,從而決策層作出的經營策略沒能把企業帶到正確經營軌道上,由此可見對企業發展的負面影響遠遠大于其正面作用。企業管理者通過“內部人控制”的便利條件對會計信息按照其目標的需要進行“加工”,結果必然會造成報表上反映的經營業績與實際的經營業績有出入,使其會計信息可靠性降低。
               (二)不真實的會計信息對投資者、債權人的影響是使其利益受損、得不對到保障。
                  作為投資者、債權人,沒有直接參與企業的經營管理,只憑企業對外的信息披露了解其經營狀況,往往誤導企業的債權人的判斷和決策。事實說明,如果連續虧損的上市公司對外披露的信息真實反映,面臨的是停牌風險以及直接影響債權人對企業信心的動搖。對企業在證券市場融資直接造成負面影響。如果連續盈利的上市公司為了持有更多的營運資本,對外信息披露盈利是不足以派息和股利?偠灾徽鎸嵉臅嬓畔鶛嗳死娴貌坏奖U。在會計信息披露不充分和不全面的情況下,投資者、債權人、國家等外部信息使用者無法根據財務報告作出最優決策,由于投資者的投資決策、債權人的貸款決策以及國家的宏觀決策被誤導,影響利益相關者對公司盈余質量的分析,進而增加投資者對公司未來盈余趨勢穩定和發展判斷的模糊性,所以其利益也就受到損害。
               (三)影響會計法規及監管制定者的政府決策
               目前上市公司利用會計手段進行的余盈管理現狀來看,會計法規中不健全也是誘因之一,沒能真實反映相關法規的嚴謹性和合理性,也是對現行會計法規一種沖擊和壓力。
               作為上市公司監管部門,證監會負責維護證券市場秩序,保障其合法運行。目前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為已成為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尤其是證券市場發展的一大隱患。而我國證券市場上大量的盈余管理行為,其根本動因在于達到有關監管要求、獲取上市融資的資格以進行融資活動。從這一點來說,相關的監管制度是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誘因。盈余管理行為對監管制定者以及政府決策提出了嚴峻的思考。
               (四)擾亂資本市場及金融秩序
               為了穩定融資,盈利管理使企業能保持股價,或能使股價上漲,造成投資者、散戶蜂擁而來,人為的拉高股價,誤導投資入市或繼續持有,待監管部門介入調查后股價下跌,導致大量投資者損失慘重。股價漲跌本應遵循市場經濟規律,按正常的金融秩序運作,企業不能與資本市場的參與者一起共同操縱,謀取暴利而擾亂資本市場及金融秩序。近期的“國美”事件正好說明這一點。由于信息的不對稱性,經理人掌握了公司未來收益和投資風險的內部信息,而投資者卻沒有這些內部信息,只能通過經理人傳遞的信息來評價公司價值。所以盈余管理會造成產權雙方一方有意增大風險,而另一方卻難以監督,產權約現失靈或失誤,這將對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有很大的負面影響。
               (五)影響社會的穩定性
               現階段我國的證券市場還不成熟,但也進入了轉型階段,相關的法規滯后,原有的法規與證券環境不適合。在這種背景下,盈余管理造成的社會影響越來越多的受到了社會公眾的關注。很多入市的投資者都是比較被動或盲目隨大流跟進,沒有很好的理性和專業的判斷,對于企業是否由盈余管理引起的正面信息很難把握。導致投資失利,或因虛假信息使民間資本非理性大量流入證券市場,在短暫高獲利的驅動下,市民、公務員、社會各階層的都傾盡囊中,甚至鋌而走險動用公款入市炒股一博,最終導致傾家蕩產、丟官革職、成為階下囚。令整個社會包圍惶惶不可終日的“股災”之中。嚴重影響了公眾的正常生活和社會穩定,2003年的股災陰影還在許多股民中揮之不去。盈余管理帶來的風險和危害顯現而見。上市公司經理人為了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和企業價值最大化,往往會按照其對盈余目標的需求對公司的盈余信息進行精心的管理,向投資者和債權人傳遞不真實的盈余信息,將誤導他們的決策,產生不利選擇行為,使社會資源得不到有效配置,損害了整個社會資源配置的效率。

              六、中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治理
               (一)根據我國實際情況進行應對
               1、完善公司法及會計法
               盡快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規,最大限度地限制企業盈余管理的操作空間。例如上市條件的提高、會計核算方式選擇范圍的限制等。
               2、建立健全的上市公司治理結構,提高內部管控
               依照《公司法》建立健全上市公司治理結構。為解決目前我國上市公司治理結構存在的缺陷,有關部門可依照《公司法》,要求上市公司建立董事與總經理的分離機制,充分發揮股東大會的作用,以真正實現上市公司股東大會、董事會、經理人員之間的分權監督模式,改變經理人員直接操縱財務信息和會計人員進行盈余管理的現狀;可以要求上市公司推行職務不兼容制度,減少董事會與高層管理人員的交叉任職,提倡上市公司董事長與總經理分設,增加外部董事和獨立董事的比例。監管部門需要用法規來敦促上市公司建立獨立董事制度、審計委員會制度等,要求上市公司董事會應設立主要由獨立董事組成擔任負責人的審計委員會,全面負責與公司審計有關的事宜。
               3、改進監管政策,強化監管的執法力度
               為減少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為,監管部門應加強相關法律法規的建設,加大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監管力度,完善對惡意盈余管理的違規公司的處罰制度。
               4、進一步放松對上市公司增發新股和配股的限制
               可采納一些研究者提出增加配股及增發資格的財務指標考核條件,如資產負債率、主營業務利潤率指標、經營現金流量占當年利潤總額比例等。由于這種條件,縮小了盈余管理的空間,提高了盈余管理的難度,因而不失為可取的辦法。針對公司連續虧損特別處理、暫停上市及終止上市的相關規定,也有一些研究者建議對此制定實施細則,將其定義為:“最近三個會計年度的累計虧損超過累計稅后盈利”,或者在適當的時候對《公司法》進行修改,將其修改為“四個會計年度中有三個會計年度虧損,這兩種方法都可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巨額沖銷或潛虧掛賬的盈余管理方法。
               5、加強會計信息披露的法制化建設
               加強會計信息披露的法制化建設。監管部門要求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是公司披露的最低限度,但從目前會計信息披露制度的執行情況看實在不容樂觀。比如會計政策和會計估計的變更、關聯交易等的披露,因此建議監管部門對信息披露不足的上市公司,應責令其補充公告年報中不詳之處,對于公司的經營有重大影響的經濟活動,以限制其盈余管理行為。建議監管部門要求上市公司在財務報告中除按規定要披露“每股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外,還應進一步增加對現金流量指標的分析及說明,充分披露上市公司信用政策變化、資產重組、置換、并購、非貨幣性交易、關聯交易對企業盈利水平及現金流量的影響,F金流量與利潤分析的信息披露要求,有利于降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為的負面影響。同時,作為信息披露制定機構的證監會應多作溝通,如暫時無法對制度之間的不一致之處進行修訂,至少應鼓勵上市公司自愿按更詳盡的一種進行披露。
               盈余管理的治理已是監管當局及相關部門當務之急大事,也我國現階段整頓凈化投資經濟環境的重要部分,迫在眉睫的大事。
               (二)健全盈余管理的監管,促進我國資本市場健康發展
               1、健全盈余管理的監管促進我國證券市場的合規合法、有序公平透明方向發展, 監管部門及社會各有關部門聯合起來進行系統的監督和治理。
               2、健全盈余管理監管也是上市公司的自身健康發展的要求,在公平、公證、合法、合規的經濟環境下自由競爭,能促進企業之間積極發展,有效刺激各自加強自身實力的建設,提高企業整體素質,引領企業走向合法合規經營軌道,為資本市場向良性循環發展作出應有的責任。
               3、健全盈余管理的監管使證券市場更符合經濟發展的規律、同時減少政治干預的科學管理制度,這也是遵從市場經濟發展規律的客觀要求。
               總之,要解決我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問題,有關部門必須對我國現有的不合理的法律法規加以立法完善;改進監管政策,強化監管政策的執法力度,不斷健全和完善會計準則,加強信息披露的法制化建設,并借鑒國外的先進監管經驗,制定出符合我國實際情況的監管對策,確保中國證券市場能夠健康發展。


              相關論文
              上一篇:中小企業的社會責任狀況探析 下一篇:中國汽車企業兼并與重組的探索
              Tags:中國 上市公司 盈余 管理 問題 探析 【收藏】 【返回頂部】
              人力資源論文
              金融論文
              會計論文
              財務論文
              法律論文
              物流論文
              工商管理論文
              其他論文
              保險學免費論文
              財政學免費論文
              工程管理免費論文
              經濟學免費論文
              市場營銷免費論文
              投資學免費論文
              信息管理免費論文
              行政管理免費論文
              財務會計論文格式
              數學教育論文格式
              數學與應用數學論文
              物流論文格式范文
              財務管理論文格式
              營銷論文格式范文
              人力資源論文格式
              電子商務畢業論文
              法律專業畢業論文
              工商管理畢業論文
              漢語言文學論文
              計算機畢業論文
              教育管理畢業論文
              現代教育技術論文
              小學教育畢業論文
              心理學畢業論文
              學前教育畢業論文
              中文系文學論文
              最新文章
              熱門文章
              計算機論文
              推薦文章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會計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

              Copyright@ 2010-2018 LWGSW.com 論文格式網 版權所有

              感谢您访问我们的网站,您可能还对以下资源感兴趣:

              论文格式网:毕业论文格式范文
              <ul id="auki8"><pre id="auki8"></pre></ul>
                <kbd id="auki8"><pre id="auki8"></pre></kbd>
              • <strike id="auki8"><rt id="auki8"></rt></strike>
              • <th id="auki8"></th>
                <kbd id="auki8"><pre id="auki8"></pre></kb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