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 企業治理的問題由來已久,但它仍然是目前世界范圍內理論研究和企業實踐的熱點問題。當相關研究限于公司這種現代企業形式時,也被稱為公司治理。會計作為“當今公司治理結構的語言”,在企業治理問題上,正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正如科斯所說,會計理論是企業的一個組成部分。 有效的企業治理是企業獲取較高經營業績的實現長期持續發展的基本條件。企業作為一系列契約的耦合,企業治理是對這一系列企業契約要素的治理。因此要保證企業治理的效率,就需要契約人認真而全面的兌現自己的承諾,這是企業契約精神的體現,也是道德的最基礎內容。然而因為人的有限理性,道德風險必然存在。企業經理人掌握了企業的共有產權控制權,對企業價值有很大的影響,為了規避經理人的道德風險,各相關利益人在不同程度上對其采取了不同形式的監管。但是,與此同時,監管者本身也是有限理性經濟人,也會產生機會主義行為。企業治理同樣需要對監管者的道德風險進行治理。本文通過對企業監管者敗德行為分析,從制度制衡的角度深討了治理監管者道德風險的模式,以提高企業治理效率,最終實現企業目標。
【關鍵詞】 企業治理 監管 道德風險 制度制衡
企業監管者的道德風險 一、企業契約和治理 1 、企業契約 所謂契約,是交易各方為同時獲得更大利益而進行的基于平等地位一種自由交易,并由此建立起一種權利義務關系。 契約由緩期交易而產生。緩期交易是指承諾的做出到承諾的實現存在一定間隔期間的交易。 因此,契約是對交易各方未來行動的約定,不確定性和風險問題必然存在。 按不確定程度的大小,契約可分為完全契約和不完全契約。 完全契約是在最大可能的程度上明確規定未來所有狀態下契約所有各方的權力的責任,將來各方都無須再對契約進行修正或重新協商。不完全契約則是指契約中包含缺口和遺漏,可能不會提及某些情況下各方的責任,而對另一些情況下的責任只做出粗略或模棱兩可的規定。 現代法律經濟學指出,契約是立約時認雙方均更為有利的一種交易。交易雙方所以進行契約活動,除極少數的特例之外,是因為交易各方都認為這一交易有利可圖。這是一種朝向帕累托最優的努力。 平等自由是契約的基礎。地位平等,不受任何干預和脅迫,交易各方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進行自由選擇。只有基于這樣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關系才對訂立契約當事人均有月約束力,并由此導出契約必須信守的結論。 更為重要的,是企業具有可持續發展的特性。從而可求取經濟租金,并不斷減少簽約中的不確定因素,極大的節約了交易費用。 企業可持續發展的性質,是企業組織的優越性所在。同時,這一性質也決定了企業契約的特點。 企業做為一系列契約的聯結,各契約的實際執行,必然存在相互的影響,隨著企業的持續發展,各個具體契約的簽訂會有先后之分,從而決定了單個契約對這種相互的影響,隨著企業的持續發展,各個具體契約的簽訂會有先后之分,從而決定了單個契約對這種相互影響的部分或全部忽略,契約摩擦不可避免,需要對其修正或重新協商。而企業契約中股東的分紅、經理的酬勞、員工獎金、或有的利息、租金甚至政府的稅收,體現了企業契約對未來經濟事項的依賴性。 可見,企業契約有著緩期不完全契約的特點。企業契約是一系列關于未來的不完全契約。 企業的發展需要根據不確定的環境而隨機應變,完全契約無異于否定企業的存在。 2、企業治理 (1)什么是企業治理 近年來,企業治理理論及其實踐問題,已成為越來越多的國家經濟政策的興趣點和一個 世界性的研究課題。由于相關研究主要限于公司制企業的治理問題,而很少涉及合伙制和個人獨資企業等其他企業形態,因此,也被稱為公司治理。 制度外因素化必需一定的交易費用。企業治理不可能也無需將所有的制度外因素制度化,否則將意味著無法承擔的交易費用。因此,無論企業契約的制度規范怎樣細致、合理,企業治理過程中總會有種種制度外因素發揮作用。 (2)企業治理的參與者 企業治理是企業契約要素的治理。政府為企業運營提供環境要素,出資者提供物質要素,經理人員和員工提供決策要素和技術、勞作要素。這些要素投入者共同創造了企業的剩余價值并承擔企業組織的風險,因此這些利益相關者都有參與企業治理的權力和義務。 (3)企業治理的目的 企業組織的生產活動是為了獲取經濟效益,即追求企業的剩余價值。最大企業剩余價值就是企業治理的目的。 二、企業治理中的監管 1、關于道德風險 古典經濟學和新古典經濟學認為:人是完全理性的經濟人,人身外完全競爭的市場環境,在經濟生活中總是受到利己的動機趨勢,會通過成本——效益分析或趨利避害原則對各種目標權衡分析,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人類存在盡可能增加自身利益的動機。 2、道德風險與監管 委托經理人經營企業,是因為由經理人提供的決策可以增大經濟租金。然而,經理人為有限理性經濟人,因為掌控了企業共有產權的實際控制權,就會有機會主義動機。由此而產生代理成本,增大了交易費用。 三、監管者的道德風險 1、政府管制制度 企業契約分為兩類,一類是正式契約,又可以分為兩類,一是適用于所有企業的“通用契約”,二類是只適用于單個企業的“特殊契約”。另一類是非正式契約,是指由文化、社會習慣等形成的行為規范,這些規范沒有在正式的合同中寫明,從而不具有法律上的可執行性,但實實在在地起作用。它往往是各種社會觀念、習俗等。 2、控制性股東的掠奪 控制性股東存在于上市公司“一股獨大”的股權結構之中。公司的所有權相對集中,控制性股東通過交叉持股、金字塔式的所有權結構以及發行雙重股票,對公司掌握了大量的超過現金流的控制權,就這樣,大股東會對小股東進行剝削。 3、股東的投機行為 由于股權分散,股東行為日趨短期化,大部分股東會十分在意信息披露對漢前股價的影響,而不太理會這是否有利于企業治理以及企業的長期發展。股東常常以非常冷漠的態度對待會計誠信的履行情況,“寧愿模模糊糊的賺,不要明明白白的賠”。這種“道德風險”終究會造成的資源配置低效率、股市泡沫、誠信缺失、金融風險等問題,對社會危害極大。 4、注冊會計師的道德風險 財務報表是企業披露會計信息的主要載體,是廣大利益相關者了解上市公司情況,以便進行決策的重要依據。由于目前的審計委托模式難以保證注冊會計師在其獨立性和客觀公正性。獨立審計不獨立,道德風險在所難免。四、治理監管者道德風險的思路為了治理代理人的機會主義行為,委托人設立了種種機制對其進行監管。然而監管活動其實也是一把“雙刃劍”。既然所有的契約人都是有限理性經濟人,都有產生道德風險的動機,那么,這些利益相關者既是公司治理者同時都需要被治理。 1、債權人治理 我國企業的資產負債率雖然不像日本或德國這樣的大企業那樣高,但企業對銀行的依賴還是可以確定的。銀行可以在節約大量費用的基礎上,制衡強勢利益集團的道德風險。然而,作為最重要的相關利益人集團,每個銀行實際發揮的作用還遠遠達不到要求。同時,應當重視民營金融機構的發展,改變國有銀行在金融市場上的壟斷地位,以加強競爭的方式提供金融市場的效率,提供債權人在企業治理中的積極性,實現對大股東等強勢利益集團權利的制衡。 2、職工參與治理 扶持弱者使其成長為相對的強者,也是權利制衡的方式之一。隨著經濟增長越來越對技術創新的依賴,職工做人力資的所有者是技術創新的源泉,對企業的生存發展有重要作用。并且隨著民主理念不斷向企業內部的延伸,必然要求在社會政治生活中享有廣泛民主權利的雇員參與企業治理。由此看來,職工對強勢利益集團制衡作用有著很大的發展潛力。 3、審計委托模式的改進 4、審計委托模式 極大地影響了注冊會計師的獨立性和客觀公正性,要提高上市公司會計信息的質量,避免注冊會計師的道德風險,必須改變目前的審計委托模式。一種制度是由上市公司向證券交易所支付財務報表審計費用,再由證券交易所向社會招標聘請會計師事務所對上市公司財務報表進行審計。另一種設計是財務報表責任險制度,即由上市公司向保險公司投保財務報表責任險,由保險公司聘請注冊會計師對上市公司財務報表進行審計,一旦投資者發現上市公司財務報表做假,可向保險公司索賠。保險公司為降低金融風險,勢必要求被聘請的會計師事務所對上市公司財務報表進行嚴格審計,割斷注冊會計師與上市公司經營管理層的經濟利益關系,這樣注冊會計師具有更強的獨立性,作業時會更加認真負責,嚴格公正。 五、治理企業監管者的道德風險 治理企業監管者的道德風險是作為企業治理的一部分,是從企業和社會的各個角度進行分析判斷的結果。因為每個國家的各個企業具體情況都不一樣,永遠不會有一個統一的治理標準,我們需要綜合考慮現在這個社會的制度環境,企業資本的結構,股權集中程度與負債比例大小,明確個別產權的構成情況,以此促進相關利益者的精誠合作,取經濟租金,減少交易費用,從而實現企業治理的最終目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會計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