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贏余管理是一種關于會計政策選擇的博弈,我們既不能讓管理者滿足私利,使債權人,政府的收入遭受損失,也不能完全否認盈余管理還具有向資本市場傳遞內部信息的作用.在考慮政府當局以及投資者的合法利益的前提下,可以給管理人員一定的操作空間,讓他們利用贏余管理對企業未預期的狀況作出靈活反應,這樣對企業本身的長遠發展也是有利的 觀點來源:看過一點兒<實證會計理論>.其中提到了瓊斯對美國處于進口救濟調查中的公司低掉報告凈利潤行為進行的研究.瓊斯發現,在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調查期間,被調查企業為調減收益而調整應計項目的金額,明顯比未受到調查的年份要大的多.所以就想也許可以從這本書出發來寫這篇論文. [關鍵詞] 盈余管理、經濟、利益、治理、發展、影響。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原因研究 一、什么是盈余管理? 盈余管理就是企業管理當局在遵循會計準則的基礎上,通過對企業對外報告的會計收益信息進行控制或調整,以達到主體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為。 盈余管理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盈余管理通常是指企業管理為了給企業和個人謀取利益,而通過使用會計的和非會計的手段,使企業的賬面盈余達到所期望的水平的操控性行為,狹義的盈余管理僅指非法的或欺詐性的盈余操縱行為。 盈余管理是目前國內外經濟學和管理學廣泛研究的課題。在什么是盈余管理的問題上,中外有和多不盡相同的表述: 國內外許多學者曾從各個角度對其進行界定,其中Schipper認為盈余管理是為了某些私人利益在向外部披露財務報告過程中,有目的地進行干預. Healy和Wahlen認為:盈余管理是企業管理人員為了獲得某種私人利益,通過有目的地控制對外財務報告的過程所進行的披露管理。 而Scott認為“盈余管理是指在公認會計原則允許的范圍內,通過會計政策的選擇使經營者自身效用或企業市場價值最大化的行為”。 李明輝認為盈余管理又叫利潤操縱或利潤管理,是管理者利用自己的信息優勢,運用判斷以改變財務報告,從而使自己獲益的行為。 張鳴、劉華認為盈余管理是指企業管理者以獲取一定的私人利益為根本目的,迫于相關利益集團對其達到的盈利預期的壓力,在公認會計原則的約束下選擇有利的會計政策或控制應計項目,使報告盈余達到期望的水準。 二、我國證券市場問題與發展并存在 自20世紀90年代初以來,我國證券市場迅速發展,至2009年下半年,上海證券交易所和深圳證券交易所證券總市值達到22.34萬億元,超過了前幾年的國內生產總值,一躍成為全球最大的年度融資市場。資本市場的強勁發展,不僅為我國的經濟發展注入了巨大的活力,為我國經濟結構的調整和國有經濟的戰略性調整創造了條件,也對建立有效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提高社會資源配置效率、推進我國社會注意市場經濟的建設、加快我國經濟與國際經濟融合的步伐發揮了重大的作用。 盡管發展勢頭很好,但同事也存在不少的問題,有的問題還很嚴重,比如:上市公司治理結構還不完善,效率低,資源浪費嚴重;中小投資者利益不能得到有效的保護,股市泡沫膨脹;會計信息嚴重失真;等等。這些問題的存在,制約和危及資本市場和國民經濟健康、持續、穩定的發展。 在上市公司中,出于大股東利益和公司經理層自身利益的需要,盈余管理被廣泛采用,成為一種特殊的會計行為,困擾著會計界。盈余管理本身是一種合法行為,但它也有兩面性,過度的盈余管理也會給企業、社會,乃至整個國家帶來損害。上市公司存在的盈余管理行為,大多是過度的機會主義行為,為此,積極采取相應措施加以規范,以盡可能減少其負面影響實為當務之急;同時,由于在新興的中國證券市場上,監管環境處于不斷變化的過程中,研究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為并找出監管環境對它們的影響,對于完善監管政策、優化市場資源的配置具有重要意義。 蒙牛集團老總牛根生有一句名言叫做”小勝憑智,大勝靠德”.盈余管理其實就是企業靠種種會計技巧玩的一些”智”,但是如果玩過火損害了社會利益,一旦被查出來就會在社會上失去”德”,它的品牌形象會因為使用盈余管理的手段在人們心目中名聲掃地,其未來財務報表的真實性在人們眼中也會大打折扣.其實說透了,”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濕鞋?”這些被處罰的企業只是進行了過度的贏余操作,而一般的贏余管理是每個企業都會考慮用來獲利,增加未來生存空間的重要手法. 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1990年,1991年上海,深圳證券交易所分別成立之時,正是我國國有企業經歷困境,業績滑坡的時候.緊接著我國就進行了企業改制,建立股份制公司,大多數上市公司都是從原來的國有企業剝離或者合并而來”創造條件”進行的上市,許多公司在上市后就開始虧損.為了達到改變公司業績,平滑收益,管理人員收益最大化和節稅等目的,一些企業就采用盈余管理的手法,包括:關聯交易,會計變更,虛報收入,利用政府補貼或減免稅的政策,利息資本化等,不少上市公司成功的”摘星”,”摘帽”,盈余管理”功不可沒”. 其實說到底,贏余管理是一種關于會計政策選擇的博弈,我們既不能讓管理者滿足私利,使債權人,政府的收入遭受損失,也不能完全否認盈余管理還具有向資本市場傳遞內部信息的作用.在考慮政府當局以及投資者的合法利益的前提下,可以給管理人員一定的操作空間,讓他們利用贏余管理對企業未預期的狀況作出靈活反應,這樣對企業本身的長遠發展也是有利的. 那么,對于贏余管理監管部門到底管還是不管?當然要管!缺乏監管的盈余管理會導致嚴重的會計信息失真問題.那么,應怎么管?首先,我們要改革企業的業績評價標準,一些企業的領導為了應付人事任免考核謀求連任,往往對其經營業績進行短期的贏余管理.因此,應當引入經濟增加值等建立起一套長期,短期相結合的業績評價體系.其次,改變我國目前高管薪酬刺激形式不合理的狀況.僅僅以會計信息作為高管報酬的依據會導致管理者有較大的動機去進行盈余管理.應逐步推廣高管股票期權計劃,把高管和投資者綁在一條船上,從而減少他們進行盈余管理的動機,推進股票發行制度的科學化和市場化. 當然,說著容易做著難,只有當企業管理者具有良好的企業家精神,市場能夠發揮有效的監督作用,投資者學會真正保護自己的合法權利不受侵害時,盈余管理才會真正減少. 由于公司治理結構存在的缺陷和我國公司上市制度的一些規定,以及會計準則制定機制的相對靜態性與內容的滯后性,為盈余管理提供了便利的條件,也成為上市公司進行盈余管理的原因。 三、盈余管理產生的原因 (一)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的治理結構不完善是盈余管理產生的根源 我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現象比較普遍,以深圳證券交易所2002年的財務報告審查為例,2002年在深交所上市的公司年度報告中共有137家公司存在會計政策變更;97家公司存在會計估計變更,131家公司進行了會計差錯調整,分別占該公司總數的27.02%、19.13%、25.83%。除了因執行新的會計準則和財政部通知等合理原因外,上述變更、調整事項多數屬于通過投資、存貨核算方法變更、資產減值準備計提比例變更等手段操縱利潤的行為. (二)上市制度的相關規定是盈余管理產生的誘因 為了規范公司上市行為,我國的法律及證監會某些條例對上市公司的上市資格、配股、特別處理及停牌等都作了相應規定。比如按照我國《證券法》的規定,公司上市的條件之一是必須在近三年內連續盈利,在企業盈余無法達到這一要求,又為了實現上市的目的,企業便只好進行財務包裝,以取得上市資格,這便是申請上市階段的盈余管理。上市之后,配股、增發新股和發行可轉換公司債券等再融資行為,均須有較高的盈利能力作為基礎,這也促使上市公司想盡辦法提高盈利水平。此外,證券監管部門對經營業績中凈利潤連續三年為負數的上市公司實行特別處理,這也促使有些上市公司為保住上市資格,而進行盈余管理。 (三)會計準則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響 為了達到某種目的,上市公司進行盈余管理活動,粉飾其財務會計報告,雖然可以有利于吸引投資者,有利于保持上市資格,但因該種行為的存在本身就有悖于公司上市的初衷,有悖于會計信息有用性與可靠性的質量要求,會擾亂市場秩序,使投資者對資本市場失去信心,其帶來的弊端遠遠大于利益。 (1)盈余管理可借用的具體空間有消有長 雖然企業會計準則不是導致盈余管理的根源,但畢竟是盈余管理樂于借用的主要工具因此,會計準則的科學性、嚴密性如何,對企業管理當局利用其進行盈余管理的廣度、深度和頻度肯定是有影響的。 (2)盈余管理的影響存在不均衡性 由于不同企業的具體情況差異很大,譬如所處的行業不同、具體的生產經營特點的差別。生產經營的地點也不相同。所以現行會計準則對其盈余管理的影響自然不平衡。 (3)對整個盈余管理總體上的影響有限 現行會計準則對整個盈余管理總體的影響有限,是基于盈余管理的適度性、波動性、還原性、剛性和盈余管理手段的選擇性和代償性的合理判斷。適度性總體來說是一種理性的行為,有一個度不張狂,波動性是指在不同時期盈余管理的程度并不是持續相同的,而有強弱之分;剛性是指在一定的時空條件下,盈余管理的“消費傾向”穩定,盈余操縱后的利益遠超過不進行盈余管理的。盈余管理的手段的選擇性是指盈余管理的工具既不盲目使用,也不是一齊使用,代償性是由盈余管理的剛性決定的。 盈余管理的背景和誘因是復雜的,只要“盈余”指標在社會經濟生活還有地位和作用,企業出于形形色色動機的盈余管理的腳步就不可能完全停止;只要會計準則與企業盈余的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存在聯系,企業管理當局借用會計準則為其盈余管理服務就不會中斷。 雖然會計準則不是盈余管理的誘因,但不等于說會計準則對盈余管理毫無影響。企業會計準則畢竟是盈余管理樂于借用的主要工具。 由于盈余管理的背景、誘因的復雜性,具體手段的多元性,因此盈余管理治理應是一個多管齊下、齊抓共管的系統工程,僅將盈余管理治理的注意力集中在會計準則這個之約因素上是不恰當的。因為只有企業管理層、財會人員等的整體職業道德水平的提高、建立和完善高質量的會計準則體系、完善公司治理結構,才能大幅度降低企業盈余管理的頻度、廣度和深度。而只有企業盈余管理的頻度、廣度和深度降低了,提高全社會會計盈余等信息的質量、構筑和諧社會的經濟環境才能成為可能。 參考文獻 [1] 譚太香.我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動因、手段及治理對策[J].科技信息,2007(26). [2] 楊成文,成麗.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為研究[J].財會通訊(學術),2007(5). [3] 張天成.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動因、途徑及治理對策[J].現代商貿工業,2008(5). [4] 朱小平,楊揚,讀<實證會計理論>有感2011.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會計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