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分析了金融市場的價格動作及其演變過程,歸納出在金融市場的發展中利用協同效應達到自組織狀態應滿足的條件,討論了價格動作與風險操作之間的內在聯系, 為尋找金融市場的風險操作辦法和確定證券價格的政策取向提供依據。 最后對金融市場的風險操作提出了若干具體的建議。 關鍵詞 金融市場 金融風險 自組織
引言 改革開放二十年來,我國的金融市場有了巨大的發展。以證券市場為例,截至2001年7月底,在滬深兩市上市公司的數量已達1070余家,兩市的總市值超過46000億元,我國的證券化率首次超過了50%。交易機制不斷改進,處理效率日益提高。但與此同時,金融市場的表現時有不盡人意之處,如價格的有效性差,市場價格不能反映資產價值,甚至相背離。因此,研究金融市場的價格動作及金融市場的風險操作具有及其重要的現實意義。1987年的紐約股市大振蕩充分暴露了金融市場的脆弱性。經濟學家在探討宏觀經濟因素的同時,認真分析市場微觀結構影響價格動作的機理。而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更使我們迫切地感到金融風險是一個已經在我們身邊并隨時可能影響我們經濟生活的嚴峻問題。因此,用什么方法能夠對金融風險進行有效的操作,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極為重要的理論問題。本文從系統自組織的角度考查金融市場的可持續發展的條件,分析了價格動作和風險操作的相互關系,得出了幾個有益的結論。
金融市場 金融市場是指以金融資產為交易對象而形成的供求關系的總和。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具體表現為債權人和債務人相互接觸,各種金融工具及其衍生產品自由買賣,溝通資金供應雙方的資金融通。它象一個熟練的魔術師,靈巧地調節著少到幾十元,多至數百億資金的投向、流向、流速和結構等。所以人們稱金融市場為神奇的經濟舞臺,在這個舞臺上,市場參與者可以通過各自的經濟動作表演豐富多彩的節目,繁榮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因此,金融市場是現代生活中與每一個人都息息相關的產物。 金融市場歷來被人們稱為國民經濟的“晴雨表”是人們公認的國民經濟信號系統〔1〕。在當今發達的市場經濟中,以貨幣形態流量為主要內容,以實現資金融通為主要目的金融市場系統,在市場系統結構中的地位越來越突出。一方面表現在金融市場上的資金融通為產品市場、要素市場運轉提供了第一推動力和持續推動力,資金培植直接影響到要素市場上的資金配置,進而影響到經濟增長方式;另一方面表現在金融市場上資金性質的轉化直接影響到產品市場的供求變化,進而影響著整個社會經濟活動的擴張和收縮,金融市場為宏觀經濟調控體系提供經濟杠桿以及賴以發揮作用的市場機制。 1999年初,江澤民總書記在中央黨校發展的重要講話中,要求全黨干部學習一些現代金融知識,增強金融風險防范意識,這是現代市場經濟發展的必須要求。亞洲金融危機為我們敲響了警鐘。1997年7月,亞洲金融危機首先在泰國發端,迅速蔓延至馬來西亞、印尼、新加坡,10月,危機波及中國的臺灣和香港,香港股市急挫引起全球主要股市的波動。11月,韓國爆發危機,東南亞和東亞立即連鎖反應。進入1999年,形式更加惡化,1月伊始,全球股市大跌,亞洲除人民幣和港幣外,大多數國家、地區貨幣匯率均再度大跌。5月,印尼危機加深,蘇哈托被迫下臺。5月27日成了俄羅斯金融市場的黑色星期三,股市開盤后就立即大幅度下跌,過去一直看好的“統一電力系統”的股票下跌15%,“俄羅斯電信公司”的股票下跌13.7%,“俄羅斯儲蓄銀行”股票更是下跌25%,創歷年來下跌幅度之最。8月,港元聯系匯率制遭受其創立以來最嚴重的沖擊。9月,美國對沖基金——長期(LTOM)頻臨破產,拖累歐美一些全球性大銀行。與此同時,拉美的巴西等國也發生危機。全球金融市場的變化,使國際社會開始關注一個十分嚴重的問題:全球經濟會不會陷入自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以來又一次大衰退?亞洲金融危機及其蔓延全球,不僅與有關國家和地區宏觀經濟結構不均衡有十分密切的聯系,而且與貨幣操作失當也息息相關。研究金融市場的價格動作和運行機制,對如何加強金融市場的風險操作具有積極的意義。 3 市場機制 金融市場機制是金融市場五個有機體的“神經系統”。建立和完善我國金融市場機制,是健全和完善我國金融市場的關鍵。金融市場的機制主要包括:供求機制、競爭機制、利率機制、風險機制和證券價格機制。本文主要分析風險價格機制和證券價格機制,找出金融市場的風險操作方法和確定證券價格的政策取向。
證券價格機制 有價證券是一種虛擬的資本,它主要是現實資本的紙制資本,其本身沒有價值。因此,證券這種特殊的商品與真正的商品不同。真正商品的價格圍繞價值波動,價值決定價格,商品的供求只能影響商品價格。證券沒有價值,它的價格無法圍繞其價值上下波動,因而證券的價格有證券的供求決定。金融市場上籌資者根據各自資金需求的特征、各自籌資工具的特征、各自偏好等因素決定發行某一種或幾種籌資工具,這就是形成了證券的供給。而投資者則根據各自的偏好,對各種證券未來收益和價格的預期、對市場利率的預期、對各種證券風險特征的估計因素,選擇自己滿意的證券,從而形成了對證券的需求。供求雙方通過各自內部以及供求雙方之間的競爭,決定證券價格水平。當證券供給量超過需求量時,證券價格下降;當證券供給量小于需求量時,證券價格就上升,從而保證在金融市場上,證券供給可以找到證券需求者,證券需求者也可以找到供給者。證券需求對證券價格的決定作用表明,證券價格機制是金融市場上供求機制、競爭機制、利率機制和風險機制共同作用的綜合反映,是證券市場的“晴雨表”。從另一方面看,證券價格對證券供求具有副作用。在二級市場上,證券價格變動直接影響一級市場上證券發行的價格,進而影響證券的供應量。當證券的實際價格不等于理論價格時,會引起需求量與供給量之間的失衡。只有當金融市場上由理論價格決定的需求量等于證券供給量時,證券市場才處于均衡。
3.2 風險機制 金融市場的風險是指投資者的實際收益不同于預期的可能性。風險機制就是指風險通過影響金融市場參與者的利益而約束其動作的過程。金融市場上造成風險的因素很多,任何因素的變動都可能造成投資者的實際收益偏離預期收益,風險主要是指:利率風險、購買力風險、營業風險、市場風險和流動風險,有一類風險通過投資者對證券的有效組合可以避免,這類風險稱作非系統性風險;那些無法避免的風險是系統性風險,所謂有效的證券組合指是所有非系統性風險都通過證券投資多樣化消除了,從而使其它證券組合不能在同等風險水平下帶來更大的預期收益率,或者在不減少預期的收益率的條件下降低風險水平。 風險機制是金融市場上的“制動器”。例如,當某部門現行的利潤高于其它部門,這個部門就可以用較高的利率吸收資金,如果沒有風險機制的作用,社會的資金就會紛紛擁向這個部門, 出現一哄而上的局面,引入風險機制后,各經濟立體在考慮是否把資金投入這個部門時,就要對這個部門的未來前景進行預測,當他斷定將有大量資金涌入這個部門,從而造成該部門利潤回落時,他就不會把資金投入這個部門,從而避免了靠市場機制配置資源對出現過大的震蕩。總之,風險機制能夠的利益的吸引力和破產的壓力作用于經濟主體,迫使他們慎重地選擇自己的經濟動作。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金融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