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農村金融體系是我國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黨中央、國務院歷來十分重視農村金融體系的改革和發展。國務院領導同志、國務院有關部門和專家學者也一直在對農村金融體制改革問題進行不斷的論證和研究,包括農村信用社改革、農村政策性金融機構改革、農村資金市場的發展、農村資金流向、農村金融機構市場退出機制、農村金融機構的風險防范等。以下就2001年到2005年的中央銀行《貨幣政策報告》中的資料對農村金融的發展做進一步的探討和研究。 一 2001-2005年,國家逐步加大信貸支農的力度。 2001年新增對農村信用社再貸款312億元,比2000年多增150億元;積極吸收符合條件的農村信用社進入銀行間市場,拓寬農村信用社的融資渠道;全面推廣農村信用社發放小額農戶信用貸款做法,全年農村信用社新增貸款1395億元,其中新增農業貸款803億元,有效緩解了農民貸款難問題,促進了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支持和規范了各類消費信貸業務的發展。人民銀行在2001年出臺了多項信貸支農政策,進一步加大金融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的支持力度,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農業發展面臨的挑戰。 2002年,農村信用社貸款增加1906億元,同比多增51億元。2002年國家又逐步擴大金融機構貸款利率浮動權,簡化貸款利率種類,探索貸款利率改革的途徑。同時,簡化貸款利率種類,取消了大部分優惠貸款利率,完善了個人住房貸款利率體系,2002年擴大農村信用社利率改革試點范圍,進一步擴大農信社利率浮動幅度;統一中外資外幣利率管理政策。努力改進對農業的信貸支持.2002年12月末,人民銀行共安排支農再貸款額度1236億元。到2002年12月末,支農再貸款余額為842億元,比上年末增加265億元。支農再貸款主要投向農業大省、中西部地區和受災地區,有效緩解了中西部地區和災區農村資金短缺的矛盾。支農再貸款對支持農村信用社發放農戶小額信用貸款與農戶聯保貸款發揮了重要作用。2002年10月末,農戶小額信用貸款比上年末增加451億元,占農業貸款增加額的33%,增幅達138%;農戶聯保貸款比上年末增加173億元,占農業貸款增加額的13%,增幅達145%。幾年來,全國共有3.1萬家農村信用社開辦了農戶小額信用貸款,占農村信用社總數的89%,1.7萬家農村信用社開辦了聯保貸款,占農村信用社總數的49%。約有4657萬戶農戶獲得了小額信用貸款,有1027萬戶農戶獲得聯保貸款,兩項合計,受益農戶總數達5684萬戶,占貸款需求農戶數的49%,占全部農戶數的25%。
圖1:金融機構新增人民幣貸款市場份額變化圖 從上圖中可以看出,國家對農村金融的發展力度逐步增大。 2003年為促進農村信用社健康發展,改進對農村經濟的金融服務,在目前貨幣政策面臨較大壓力的情況下,國家仍然決定出資支持試點地區農村信用社的改革。根據國務院部署,2003年下半年,農村信用社改革試點在山東、吉林、浙江、貴州、江西、陜西、江蘇、重慶八個省市全面展開。根據國發(2003)1 5號文件精神,中國人民銀行按2002年底實際資不抵債數額的50%,發放專項再貸款或專項中央銀行票據,幫助試點地區農村信用社化解歷史包袱,目的是使改革后的農村信用社能做到產權明晰、財務狀況良好、治理結構完善。為此,中國人民銀行制定了《農村信用社改革試點專項中央銀行票據操作辦法》和《農村信用社改革試點專項借款管理辦法》,在手續和條件的設計上堅持切實促進改革到位并真正達到“花錢買機制”的效果。
2004 年,世界經濟全面復蘇,我國經濟繼續平穩較快發展。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取得明顯成效,糧食生產出現重要轉機,糧價高位平穩回落;投資過快增長的勢頭得到抑制,消費市場穩中趨活,對外貿易快速發展;居民收入、企業利潤、財政收入、外匯儲備大幅增加。2004 年,全年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3.7 萬億元,增長9.5%;居民消費價格上漲3.9%。 2005 年,我國國民經濟呈現出增長較快、效益較好、價格平穩、活力增強的良好態勢,經濟運行的穩定性有所提高,經濟發展的協調性有所改善。2005年農村信用社改革試點穩步推進。先行試點8 省(市)的改革試點取得了階段性成果,正逐步深化;21 省(區、市)的改革試點開局良好,正穩步推進。農村信用社各項經營財務指標有明顯改善:一是各項扶持政策逐步落實,歷史包袱初步化解。截至2005 年末,中國人民銀行會同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以下簡稱銀監會)按照規定的條件和程序經嚴格審查考核,共完成了8 期農村信用社改革試點。2004 年,全國農村信用社實現了近十年來的首次軋差盈余,2005 年又實現盈余180 億元,與上年相比增盈75 億元。四是資產規模不斷擴大,支農資金實力有所增強。截至2005 年末,全國農村信用社存款余額32573 億元,比2002 年末增長66%。貸款余額22354 億元,比2002 年末增長60%,其中,農業貸款余額10071 億元,占貸款總額的比例由2002 年末的40%提高到46%,同期,農村信用社農業貸款占全國金融機構農業貸款的比例由81%提高到87%。
二 農村金融的良好發展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條件。近年來,中國人民銀行認真執行黨中央、國務院有關農村工作的部署,積極推進農村金融機構改革,不斷提高為“三農”服務的水平。目前,我國已基本形成以合作金融為基礎,商業金融、政策性金融分工協作的農村金融體系,金融服務已覆蓋了絕大部分農村地區。 積極推進農村金融機構改革: 一是穩步推進農村信用社改革。按照國務院的統一部署,中國人民銀行會同銀監會制定并組織實施農村信用社改革試點資金支持方案,“花錢買機制”。2005 年末,全國農村信用社資本充足率提高到8.03%、支農資金實力增強,年末,農業貸款余額10071 億元。 二是積極推進郵政儲蓄改革,調整郵政儲蓄轉存款政策。中國人民銀行規定,自2003 年8 月1 日起,郵政儲蓄新增轉存款利率從4.131%下調到1.89%;新增存款由郵政儲蓄機構自主運用,可以進入銀行間市場參與債券買賣,也可與中資商業銀行、農村信用社辦理大額協議存款,與政策性銀行進行業務合作,開展部分中間業務。 三是大力發揮政策性銀行的作用。中國農業發展銀行的儲備貸款、糧棉油收購調銷貸款、“三糧企業”貸款快速增長。2005 年,中國農業發展銀行累計發放儲備貸款722.5億元,同比多投放147.7 億元;累計發放糧食收購貸款2086.5 億元,同比多投放470.1 億元。同時,審慎推進“三糧企業”等新業務發展,全年累計發放產業化龍頭企業、加工企業及其他糧食企業貸款237.2 億元。 四是繼續發揮中國農業銀行支持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作用。截至2005年9月末,中國農業銀行有61.9%的機構網點、51.5%的在崗員工和34.9%的貸款分布在縣及縣以下,除本身的主要業務外,還為其他金融機構提供服務和業務支持,彌補這些機構在網點網絡、科技支撐、產品種類等方面的不足。 運用貨幣信貸政策支持農村經濟發展。全國農村信用社的農業貸款和農戶貸款快速增長,增速大大高于其他各項貸款,目前農業貸款占其各項貸款的比重已從1999 年的40.3%提高到2005 年的46.7%。在加強信用戶、信用村鎮建設的基礎上,積極推進農村小額貸款業務發展。 三 雖然國家一度加大發展農村金融的力度,并不斷完善金融政策,但是現實中的農村金融仍然存在一定的缺陷。 一是業務種類少,主要集中于信貸服務; 在信貸服務中,消費信貸、科技信貸和助學信貸基本空白; 二是結算手段落后,以手工為主 要方式,側重現金結算,耗時長、效率低; 三是缺乏服務觀念,普遍存在"等貸"現象; 為了提供安全、便捷、高效支付結算服務,一是吸收農信社加入大額支付系統。目前,全國絕大部分農村信用社都接入了大額支付系統,農村地區資金支付清算的主渠道暢通。二是將農信社納入同城票據交換系統。目前我國共建有同城票據交換所1936 個,這些同城票據交換所基本覆蓋當地的農村信用社網點,確保了農村信用社同城清算資金及時到賬。三是推行農信社支付結算代理制。對于暫時不能接入大額支付系統和小額支付系統的農村信用社可以通過城市商業銀行代理其資金清算業務,進一步改善農村信用社的支付手段,擴大農村清算體系的覆蓋面。四是開通農民工銀行卡特色服務業務,農民工在打工地利用"銀聯卡"存入現金后,可以在家鄉就近的農村信用社網點柜臺提取現金,從而解決農民工匯款難問題。 總量不足問題始終是制約農村金融為經濟服務的主要問題。具體而言,主要體現在廣義貨幣 供應量的地區差以及農村信貸資產總量不足問題。 四是資金分流嚴重,國有銀行和郵政儲蓄的農村網點把相當部分農村儲蓄轉移到非農領域,使本已不足的金融服務更加薄弱。第一,農村廣義貨幣供應量(M2)問題。3年來,針對內需不足問題,中央銀行采取適度的貨 幣政策以進行反周期操作,取得了積極效果。但是從地區分布看,農村經濟所對應的廣義貨幣供應量仍低于城市地區。1999年,農業總產值與農村廣義貨幣供應量比率為1:2.3;而工業總產值與城市廣義貨幣供應量的比率為1:2.5。可見,等量貨幣投放在農村的產出放大效 應要高于城市地區。很顯見的實例是,1999年中央銀行向農村信用社新增150億支農再貸款 ,所形成的農業產值增量約為103億元。第二,農村信貸資產總量問題。1999年,農業銀行和農村信用社信貸存量24754億元,占金融業信貸存量的26.4%,其中農村信用社為9226億元,占9.8%;當年行社新增貸款2748億元,占38.1%,其中農村信用社為886億元,占12.3%。隨著國有商業銀行向大中城市收縮,農業銀行涉農信 貸下降,農村融資主要由農村信社承擔。與年度農業人口人均產值1633元相比,人均信貸1060元的水平顯然偏低。盡管人民銀行出臺了一系列支持農村信貸投入的政策,效果卻不十分明顯。 四 對我國農村金融的發展思考 基于對農村金融的現實審視,如何塑造符合農村經濟發展要求的農村金融是當前亟待 解決的問題。我們從政策面面提出以下基本思路。 農業作為第一產業,得到中央重點政策扶植;相應地,農村金融也應該作為金融產業中的首要部門,得到相關政策支持,比如,稅收、資金、利率應向農村實行一定程度的傾斜,特別在稅收政策上,應給予農村金 融機構特別優惠安排,并加大對農村金融機構的再貸款力度。同時,要限制其他金融機構在農村的網點把農村資金轉移到其他地區或產業。 加快農村金融體制改革,改善農村金融服務,加大信貸支農力度。推進農村信用社改革。中央銀行要運用多種手段引導農村資金切實用于支持農村、農民和農業。用好支農再貸款,推廣農戶小額信用貸款,發展農戶聯保貸款,進一步提高農戶貸款面,促進農業產業化和農業結構調整。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金融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