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詞 銀行 金融體系 金融體制 經濟體制改革 世界貿易組織 中國銀行業如何面對 加入世貿組織后的機遇與挑戰
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已有半年了,加入世貿組織顯示了中國政府進一步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的決心和信心,同時也對中國的金融改革與開放提出了更高要求。根據加入世貿組織的有關協議,我國將逐步取消對外資銀行外幣業務、人民幣業務、營業許可等方面的限制。這意味著中資商業銀行不僅在經營實力和業務方面,而且在經營機制、管理觀念和人才培養等方面將遇到嚴峻挑戰,中央銀行在金融監管和金融宏觀調控等方面也將面臨許多新的問題。另外,中國金融業的對外開放并不意味著允許外國對中國金融業的控制,像中國這樣的大國是不會允許外國來控制自己的金融部門的。既要全面對外開放,包括允許外資參股中國的國有銀行和股份制銀行,又要維護自己的金融主權,這就一定會遇到許多新的矛盾與問題。對這些新的矛盾與問題我們不能回避,必須妥善解決。
加入世貿組織后,我們將按照國際通行的市場規則發展經濟,在更高的層次和更廣的范圍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與世界其他國家進行廣泛的經濟、技術合作。我們要堅持理論創新和制度創新,走中國自己的道路,在深化改革的同時,進一步加快對外開放的步伐。
一、適應與改造并舉,全面履行世貿組織成員的義務,充分享受世貿組織賦予的權利
1.認真研究、學習和履行協議,加快適應加入世貿組織后的國內外競爭環境。 要迎接加入世貿組織的挑戰,必須先學習、研究世貿組織的規則。加入世貿組織并沒有否定政府管理金融的作用,只是改變了政府行使職能的環境和方式,并對政府在開放經濟中以市場為基礎駕馭和管理金融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政府行使金融管理職能必須嚴格限定在法律規定的框架內,遵循市場經濟原則和加入世貿組織協議有關我國銀行業開放的承諾,不能干預金融機構的業務經營。政府所能做的就是按照市場經濟規律制定金融市場法規,依法監督金融機構的經營活動,維護正常的金融秩序,為銀行業的健康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為此,各級政府必須放棄計劃經濟下形成的管理模式和思維方式,確立市場經濟的理念,學習市場經濟條件下行使政府職能的技能,政府要學會在放松管制的情況下進行監督和管理。中國的老子曾說過“治大國若烹小鮮”,《詩經》上也有“亨魚煩則碎,治民煩則散,知亨魚則知治民矣”的古訓,意思都是說政府管理不能事無巨細,大包大攬,否則只會越管越亂。
2.充分行使權利,改革世界貿易與金融體制中不合理內容,努力推動建立新的國際經濟、貿易和金融體制。
世貿組織是從關貿總協定發展而來的,在關貿總協定成立之初,成員國的發展中國家寥寥無幾,因此其規則基本是按發達國家的意志制定的。后來發展中國家雖然也參與了世貿組織規則的制定,但由于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實力相對較弱,其要求無法充分體現在世貿組織的規則中。因此,世貿組織的規則中還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對那些不適合發展中國家發展的內容應予改變。 當前的全球貿易體制存在著嚴重的不合理問題。第一,在已經達成的全球貿易協議中,很多地方沒有充分考慮甚至根本沒有考慮發展中國家的利益,這一點突出地表現在知識產權、投資措施和服務貿易協議中。知識產權協議是一個超前的保護協議,它更多地有利于掌握著技術、專利和版權的發達國家,而發展中國家為了執行這一協議,將在政策調整、法律修改等方面面臨著很多困難,需要付出相當大的代價。該協議沒有涉及同樣與知識產權密切相關、發展中國家又十分關心的促進技術轉讓的問題,發展中國家所關心的勞動力流動問題更是沒有涉及。第二,在新的世貿組織中,發達國家基本壟斷了貿易規則的制定權、解釋權以及貿易爭端的裁決權,發達國家也基本控制了新一輪全球貿易談判的進程、議題范圍等,發展中國家處于被動跟從的地位。第三,發達國家雖然降低了總體關稅水平,但卻以新的更隱蔽的手段阻止發展中國家進入發達國家市場,例如,對從發展中國家進口的產品有選擇地征收高額關稅,采用綠色壁壘、技術壁壘和所謂的勞工標準等將發展中國家的產品拒之門外。這些不公平政策使發展中國家蒙受了巨大的損失。聯合國貿發會議估計,發達國家的農業政策使發展中國家在貿易和其他方面每年損失200億美元。世界銀行的研究表明,如果發達國家的農業政策徹底放開,可以刺激世界農業貿易增長50%。 因此,加入世貿組織后,中國將充分行使權利,與發展中國家及部分發達國家一道,對世貿組織中這些不合理的內容進行改造。同時,我們也要根據時代的發展變化,對新的不合理地方進行改造,推動建立自由公正、共存共榮的世界貿易體制。
二、只有維護國家的經濟主權(特別是貨幣和金融主權),才能更全面地參與經濟全球化
1.發展中國家在開放過程中經濟主權的過度削弱造成嚴重的經濟和社會問題。 國家經濟主權是一國在獨立自主地處理對內對外經濟事務中所享有的排他性的最高權力,包括在領土內的征稅權、貨幣發行權、資源獨占權、合法財產保護權、經濟管理權和調控權等等。自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新自由主義大行其道,在發達國家和某些國際組織的壓力下,不少發展中國家效仿發達國家實行金融自由化,放棄對經濟金融活動的管理權和控制權,結果成為國際投機資本沖擊的對象。由于經濟主權過分削弱,這些國家的金融業在沖擊面前束手無策,屢屢陷入金融危機,經濟遭受重大損失。
2.中國將在維護國家經濟主權的基礎上,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推動中國經濟健康發展。 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后要嚴格履行相關承諾,但這絕不意味著要放棄自己的經濟主權。這是發展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防止外來干涉和外部沖擊的必然要求,也是確保國家經濟金融安全的前提條件,更是在全球化條件下維護自身利益的重要保證。有些原則過早地去實行會阻礙我們的發展,只有等條件成熟時去做才會有利于我們的發展。在自然科學領域中,外國先進的技術我們基本上可以采取拿來主義的態度直接應用于我國的經濟實踐。而在社會科學領域,特別是在金融領域,外國先進的東西并不一定符合中國的國情和國家利益,不能照搬照用。如果我們不注意自己的經濟安全,一旦出現大的動蕩,對中國和全球經濟發展都是不利的。
三、近期銀行業改革與開放的具體措施
面對加入世貿組織后我國金融業機遇與挑戰并存的新局面,我們必須加快改革與開放的步伐,為新世紀中國金融業的長遠發展打好基礎。當前最重要的是要搞好統籌規劃并落實好以下三個方面的工作。
1.以加強內部治理機制建設為核心,全面提高中國商業銀行的國際競爭力。
完善的內部治理機制是商業機構提高競爭力的關鍵。美國安然公司事件說明,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原則和結構不僅僅是發展中國家面臨的任務,也是發達國家要解決的問題。同時,只建立一個良好的框架并不能解決問題,還要有根據環境變化不斷改進監管的機制。目前,中國銀行業的改革要以建立良好的內部治理機制為核心來進行。 首先,按照加入世貿組織的承諾,中國五年后將給予外資銀行國民待遇。那時中外資商業銀行將在同一個法律框架下,面對同樣的宏觀經濟環境和同樣的客戶群體展開競爭。從目前的情況看,內部控制薄弱、風險管理滯后、金融創新不足和激勵與約束失衡等內部治理機制上的問題正是中資商業銀行最大的競爭劣勢。因此,加強內部治理機制建設,尤其是內部控制機制建設,是當前中國銀行業改革的首要任務。中資商業銀行如果不能抓住過渡期的有限時間,盡快建立起完善的內部治理機制并認真貫徹執行,那么在未來的競爭中將注定要被市場所淘汰。其次,中國銀行業的改革必須服從和服務于“開創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道路”這一長期目標,中資商業銀行,特別是國有獨資商業銀行,必然要在“實現共同富裕,防止兩極分化”方面發揮不可或缺的作用,這是由我國的社會主義性質決定的。因此,中資商業銀行在配置資金過程中,不能僅僅依靠市場手段,還要根據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積極主動地尋找商機。例如,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科教興國戰略以及實現國民經濟戰略性調整等都需要中資商業銀行的積極參與。過去在計劃經濟體制下,由于各種原因,銀行體系積累了較多的不良貸款,使得商業銀行有“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的心理?刂撇涣假J款是對的,但“惜貸”就不正確了。指令性的計劃是有害的,但指導性的計劃不可缺少,實際上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或多或少地在使用計劃的手段。我們既要發揮計劃手段的作用,又要避免產生新的不良貸款,就必須加強銀行內部治理機制建設。 完善的內部治理機制涉及因素很多,主要包括激勵與約束并舉的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制度、有效的內部考核制度、有效的內部風險管理體系、靈活的金融創新機制以及保障這些制度及機制得以執行的手段等。只要中資商業銀行真正重視并致力于加強內部治理機制建設,就一定能夠在國內外市場與外資銀行一較高低,從而也為降低金融風險、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創造基礎性條件。
2.穩步化解銀行系統長期積累的風險,積極提高銀行體系配置資金的效率。
如前所述,在今后較長時期內,中國的銀行體系仍然是配置資金的主要渠道。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當前國有商業銀行的貸款過于集中在少數大型企業或發達地區,而使許多中小企業程度不同地面臨貸款難問題,也使人民銀行貨幣政策的傳導受到阻滯,國民儲蓄在一定程度上無法有效轉化為投資,抑制了國民經濟增長潛力的發揮。這種狀況必須扭轉。當前的存量不良資產并不可怕,也不是問題的關鍵。因為只要控制住新增貸款中不良貸款的比例,同時加大處置不良貸款存量的力度,加上每年1.3萬億元左右新貸款的稀釋作用,銀行體系的不良貸款率用不了幾年就會降至合理的水平。因此,應將提高銀行體系配置資金的效率作為化解風險的出發點和歸宿。 首先,要通過完善商業銀行內部治理機制,既激勵管理者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積極增加貸款,又有效平衡與控制貸款中的各種風險,降低產生不良貸款的概率,從而實實在在地支持經濟增長。這是標本兼治之策。 其次,要正確認識和處理商業銀行和政府的關系。如前所述,社會主義國家的政府所承擔的職能遠遠多于資本主義國家的政府,履行這些職能離不開銀行體系的支持。各級政府應通過制定切實可行的國民經濟發展計劃為商業銀行有效配置資金提供基本的方向,而商業銀行則應積極自主地發放貸款以支持經濟發展。各級政府要改變過去以行政干預手段強迫銀行貸款的做法,代之以經濟手段誘導商業銀行自愿擴大貸款。作為國有銀行的最大股東,政府應支持商業銀行建立完善的內部治理機制,尊重銀行貸款的自主權等。要采取措施,降低商業銀行的經營負擔,如降低所得稅、營業稅,加大不良貸款的核銷力度等。各級政府應以財政出資方式或其他方式建立各類貸款擔保基金,尤其是中小企業貸款擔保基金,引導商業銀行資金流向中小企業等,同時以此規范政府行為,合理分擔商業銀行的貸款風險。加大國有企業改革的力度,為國有企業提供充分的資本金。 第三,加大國有銀行產權改革的力度,積極吸納內外資入股,增強動員和配置國民儲蓄的實力與能力。同時,堅持制度創新,研究成立地方性銀行等各類中小銀行的可行性,形成分工明確又適當交叉的銀行體系,以適應多層次經濟結構對融資的多樣化需求。一旦銀行體系配置資源的效率得到切實改善,中國經濟增長的潛力將進一步發揮,參與國際競爭的實力將進一步增強。
3.穩步推進人民幣可兌換。
目前,人民幣還不是完全可兌換的貨幣,但是隨著我國在國際政治和國際經濟中地位的上升,人民幣逐漸實現可兌換是一種必然的趨勢,我們要積極為此做好準備,其中最重要的是實施穩健的宏觀經濟政策,確保經濟持續、穩定、快速增長。實現人民幣完全可兌換可以增強我國參與全球資源分配和政策協調的能力,有利于促進對外貿易與對外投資的發展,有利于推動我國企業國際化進程,有利于推動我國金融業的國際化發展,有利于推動周邊地區經濟的發展,促進地區與全球經濟金融穩定。 我們要在保持人民幣匯率基本穩定的前提條件下,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使人民幣匯率更準確、全面地反映我國外匯市場的供給與需求。其基本思路是增加外匯市場的參與主體,在加強外匯管理的同時,適當放寬企業和居民購匯限制,研究通過合格金融機構,將外匯資金投資于以人民幣標價的證券產品,或將國內外匯投資于境外資本市場。但對短期資本流動仍應加以控制。在逐步實現人民幣資本賬戶可兌換的同時,適當擴大人民幣匯率的浮動幅度,但幅度不宜太大。在中國這樣資本賬戶沒有完全開放、經濟還處于發展初期的發展中國家,匯率的穩定對經濟發展是有好處的。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中國的經濟會進一步對外開放,人民幣實現完全可兌換也就是一種必然的方向。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金融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