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詞 金融體系 體制改革 金融市場 金融監管 中國金融業在改革中發展
鄧小平同志1991年指出,“金融很重要,是現代經濟的核心。”在今年2月召開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上,江澤民總書記指出:金融在市場配置資源中起著核心作用;金融是調節宏觀經濟的重要杠桿;金融安全是國家經濟安全的核心。這一論述是對鄧小平金融理論的創造性發展。由貨幣、經營管理貨幣的企業、金融市場、金融監管和調控等組成的金融體制及其有效運行,使金融在現代經濟運行中發揮著核心作用。 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高度重視金融工作,高瞻遠矚,果斷決策,明確了我國金融體制改革目標,及時、正確地制定和實施了金融改革和發展的方針和政策,使我國金融事業實現了歷史性跨越,基本建成了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新的金融體制。金融業在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促進經濟改革、開放和發展,維護社會穩定方面,發揮了重大作用。 一、金融組織體系逐步健全,有力支持了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1994年初,在四家國有專業銀行的基礎上,組建了三家政策性銀行和四家國有獨資商業銀行。國有獨資商業銀行正在逐步改革為經營貨幣的現代金融企業。為了更好地支持廣大中小企業,促進銀行業適度競爭,陸續增設和重組120多家股份制中小商業銀行。農村信用社已成為農村金融服務的主力軍,在支持“三農”中的作用日益突出。進一步規范和發展了證券機構和以證券投資基金為主體的機構投資者。完成了財產險、人壽險和再保險業務的分離工作,組建了一批新的股份制保險公司及各種保險業中介機構。引進外資金融機構,有效地促進了我國金融業的改革和發展。到2001年底,全部金融機構境內本外幣各項貸款折成人民幣為11.23萬億元,比1990年增加10.2萬億元,年均增長19.2%。1998年到2001年,四年發放與國債項目配套的基建和技改貸款6083億元,增加對居民住房消費貸款5600億元。2002年上半年,新增貸款9335億元,其中國有銀行占49%,非國有銀行占51%。據調查推算,到2002年6月,用于國有和國有控股以外經濟的貸款已占全部貸款的63%。金融在支持經濟改革、開放和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二、金融市場體系日趨完善,社會資金配置和使用效率穩步提高 貨幣市場已達到相當規模。1994年,建立了全國統一的同業拆借市場,市場交易量逐年擴大,到今年6月末,已累計成交3.4萬億元。1997年銀行間債券市場成立,允許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進行國債和政策性金融債的回購和現券買賣,到今年6月末,債券回購累計交易量已達10.7萬億元。1994年4月全國統一的外匯市場成功運轉,為形成單一的、有管理的人民幣匯率體制奠定了重要的市場基礎。八年多來,銀行間外匯市場成交規模不斷擴大,到今年6月末,已累計成交各幣種折合美元4800億美元。目前,貨幣市場已成為金融機構管理資金頭寸的主要場所和中央銀行公開市場操作的重要平臺。 資本市場快速發展。1990年10月和1991年7月,上海證券交易所和深圳證券交易所先后成立。到今年8月底,中國境內上市公司已達1197家,市價總值4.65萬億元,流通市值1.53萬億元。1991年以來,證券市場已在境內外累計籌集資金8270億元。證券市場在改革投融資體制,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完善企業法人治理結構,降低企業資產負債率等方面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 保險市場的深度和廣度不斷擴大。1989年末全國保費收入142億元,2001年為2109億元,是1989年的15倍,年均增長25.2%。2001年,我國保險機構共對19.3萬億元財產進行了保險。保險市場的發展對保障經濟、穩定社會、造福人民發揮了重要作用。 三、金融宏觀調控水平明顯提高,人民幣幣值穩定 從1998年開始,取消了對商業銀行的貸款規模控制,運用利率等多種貨幣政策工具調控貨幣供應量,金融宏觀調控實現了由直接控制向間接調控的根本性轉變。全國貨幣供應量,1989年底為1.3萬億元,2001年底為15.8萬億元,每年增長23%。適當的貨幣供應,促進了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1993年下半年到1996年,我國實行適度從緊的貨幣政策,大力整頓金融秩序,調高存貸款利率,調整貸款結構,有效地抑制了嚴重的通貨膨脹。 1997年以來,為應對亞洲金融危機的沖擊,貫徹擴大內需的方針,我國實行穩健的貨幣政策,八次下調存貸款利率,促使貨幣供應量總量年均增長14%左右,積極引導調整貸款投向,在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的同時,加大對經濟發展的支持力度,防止和克服通貨緊縮,人民幣幣值對內對外均保持穩定,促進國民經濟繼續保持了穩定發展態勢。 利率市場化改革正在逐步推進。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國債回購利率、票據貼現利率已由市場決定,外幣利率已按國際市場及時調整,對中小企業和農業貸款利率實行浮動,農村信用社存款利率浮動正在試點。中央銀行買賣債券,已對貨幣市場利率產生重大影響。利率正在逐步成為調節貨幣供應和經濟發展的重要杠桿。 四、金融監管工作明顯加強,金融體系平穩運行 金融監管法規體系逐步健全。初步形成了以《中國人民銀行法》、《證券法》和《保險法》等金融法律為核心的金融監管法律體系框架。金融市場秩序明顯好轉。1993年以來,實行“約法三章",全面整頓違規放款、違規拆借、違規提高利率等違規經營行為,嚴肅了金融紀律,扭轉了金融秩序一度混亂的局面。多年積累的金融風險正逐步化解。四家國有獨資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及其占全部貸款的比例逐步下降。全面整頓和分類處置了信托投資公司、城鄉信用社等中小金融機構,依法撤銷了少數嚴重違規、不能支付到期債務的金融機構。全國基本完成了對28000多個農村合作基金會的清理撤并工作。這些措施,有效化解了金融風險,保護了存款人利益,維護了金融和社會穩定。 從總體上看,我國經濟增長較快,人民幣幣值穩定,外匯儲備不斷上升,外債水平較低,不良貸款不斷下降,證券市場日益規范,中國金融業處于安全運行狀態。 五、金融對外開放逐步擴大,我國在國際金融事務中的地位顯著提高 擴大金融對外開放,加強國際金融合作,是我國主動順應經濟金融全球化趨勢,正確應對經濟金融全球化挑戰的戰略選擇。在此過程中,我國始終堅持積極穩妥、趨利避害的原則,取得明顯成效。 一是金融業對外開放進入新階段。目前,我國境內共有外資銀行營業性機構和保險公司205家,總資產380多億美元,其中外資銀行的外匯貸款占我國境內金融機構全部外匯貸款的20%,外資金融機構成為我國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中資金融機構在境外業務也獲得迅速發展,共設立機構90多家,資產總額1200多億美元。加入世貿組織,標志著我國金融業對外開放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二是外匯管理體制在改革中不斷完善,人民幣匯率保持穩定。1994年以來,我國外匯管理體制進行了重大改革,成功建立了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1996年12月順利實現了人民幣經常項目完全可兌換,現在已對資本項目實行部分可兌換。我國國際收支狀況良好,人民幣匯率持續穩定,國家外匯儲備穩步增加,人民幣的國際地位顯著提高。到今年8月,外匯儲備已達2530億美元,比1989年的55.5億美元增加45倍。 三是擴大國際金融交流與合作,我國在國際金融事務中的地位明顯提高。我國已成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非洲開發銀行、國際清算銀行、加勒比開發銀行、亞太中央銀行行長會議等國際和地區金融組織的重要成員,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份額,從原來的第11位提高到了第8位,在亞洲開發銀行的份額位居第3位。同時,積極參加和推動了東盟加中日韓(“10+3”)的雙邊貨幣互換等金融合作。特別是在亞洲金融危機期間,我國不僅堅持人民幣不貶值,而且向有關危機國家提供了資金援助,在維護亞洲金融市場穩定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六、金融電子化建設和金融業務創新快速發展,金融服務水平明顯提高 在江澤民總書記親自關心和支持下,1994年,我國開始實施以銀行卡聯網通用為核心的“金卡工程”建設。目前,全國各金融機構已發行銀行卡4.38億張,安裝自動柜員機(ATM)4.3萬臺、銷售終端機(POS)26.9萬臺。“中國銀聯”的成立,迅速推動了銀行卡的聯網通用。2002年底前,國有獨資商業銀行要在300個以上城市實現本系統內銀行卡聯網運行,在100個以上城市實現各類銀行卡的同城跨行使用,在40個以上城市推廣普及全國統一的“銀聯”標識卡,全面實現跨地區、跨銀行的聯網通用。 我國金融業在改革和發展中,也面臨不少困難和新的挑戰。金融業不良資產比例依然較高,金融企業特別是國有獨資商業銀行改革與經濟發展不相適應,金融監管還比較薄弱,社會信用秩序尚需進一步整頓。這些問題是多年形成的。隨著今年全國金融工作會議精神的深入貫徹,這些問題將逐步得到解決。 回顧過去,成績斐然。展望未來,任重道遠。面對新挑戰和新任務,我國金融業將繼續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全面貫徹“三個代表”要求,與時俱進,開拓創新,扎實工作,開創金融改革發展的新局面。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金融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