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詞 商業銀行 信貸管理 商業銀行信貸集中問題分析
近年來,各國有獨資商業銀行為防范金融風險,不斷上收貸款權限進行集約化經營,加大信貸結構調整力度,信貸資金向大城市、大行業、大企業集中的態勢日趨明顯。但由于貸款權限的過度過快集中與企業信貸資金需求的廣泛性產生了矛盾,信貸結構出現新的失衡,貨幣政策傳導機制不暢,相當部分的中小企業出現了融資難問題。應當說商業銀行信貸集中有其合理的成分,但信貸資金的過度集中對貫徹穩健的貨幣政策,對商業銀行自身的發展都帶來了一些不利的影響。
一、商業銀行信貸集中的主要表現
(一)授權日益集中,貸款面逐漸縮小。 為嚴格防范信貸風險,國有獨資商業銀行按照商業化、集約化經營的原則,大規模上收基層行的信貸權力。嚴格的授權授信機制,對基層行的放貸能力形成剛性制約,資金緊縮趨勢不斷加劇。商業銀行省行對市地行的轉授權是按照地方經濟發達程度、經營管理水平等因素,分類授權;市地行除小額質押貸款外,基本不再對縣行轉授權。以授權品種劃分,對縣支行的授權主要集中于小額質押、100%保證金的銀行承兌等風險度較低的信用工具,且額度較小;流動資金貸款方面,增量全部由省市行掌握,縣級行只對一定額度內的存量調整有權。信貸權限的日益集中,使貸款面進一步收縮,信貸資金向經濟發達區域集中趨勢明顯,縣域投入呈現嚴重不足。據調查,2002年前5個月,山東省金融機構近50%的新增貸款投向了濟南、青島、淄博等中心城市。山東、河南兩省213個縣(含縣級市)的國有獨資商業銀行,新增存貸比僅為38.1%。其中,55個縣貸款出現負增長,占比25.8%,137個縣新增存貸比在70%以下,占比64.3%。
(二)授信日趨集中,潛在金融風險可能加劇。 各國有獨資商業銀行授信權統一集中于省行,對單一客戶的授信基本確定了最高綜合授信額度,并對公開授信和內部授信作了嚴格的規定。目前商業銀行對A級以上的企業授信多,對3B級以下的企業授信少;對大企業、上市公司授信多,對中小企業授信少;內部授信多,公開對企業的授信少。各金融機構之間缺乏溝通,使部分優勢企業的授信規模膨脹,對上市公司、大戶企業和壟斷行業重復授信、多頭授信和過度授信的問題仍然存在。
(三)經營資金集中程度提高。 信貸的集中帶來了商業銀行經營資金的集中。首先是存款的集中。各金融機構通過實行二級準備金制度,以優厚的系統內上存利率,把基層行的資金逐級集中。國有商業銀行上存的超額儲備利率一般高于法定存款準備金利率1.53個百分點左右,有的則高出2.61個百分點,大部分行在3至4個百分點。基層行受利益驅使對上繳資金有積極性。其次是系統內營運資金的集中。近年來,各行逐步收回了前幾年因經營資金不足而借給基層行的資金,而代以總行、省行直貸、點貸形式直接支持優勢企業。此外,各行陸續進行了工資、費用方面的改革,部分商業銀行市地分行的費用審批權甚至都被收回到了省行。
(四)新增貸款向壟斷性行業、優勢企業集中,大中小金融機構信貸投向趨同性明顯。 近年來,新增貸款大都集中投放在電力、電信、交通、石化、煙草等基礎設施和壟斷行業。據對濟南轄區山東、河南兩省商業銀行所有公開授信客戶和內部授信額度在1億元以上企業的調查顯示,電力、電信、交通、煙草、石化五大行業授信企業數為244戶,占比37%;授信額度達1923.1億元,占全部取樣企業授信總額的65%;今年第一季度,這些企業貸款新增153.16億元,占全部取樣企業新增貸款的55%,占轄內各項新增貸款的四分之一。不僅國有銀行新增貸款投向出現向大企業、上市公司、壟斷行業集中的趨勢,而且股份制商業銀行和中小金融機構也同步跟進,將貸款也投向了上述企業和行業。
二、商業銀行信貸集中利弊分析
(一)信貸行業集中有其必然性,但要適度適量,不能無秩序地盲目集中。 商業銀行將信貸資金投向經濟效益高、市場發展前景好的行業或企業,符合信貸資金“三性”原則的內在要求,有利于銀行逐步優化信貸結構,提高信貸資產質量和經濟效益;同時還有利于培植一大批優質客戶,實現集約化經營目標,保持信貸資金的穩健運營,規避信貸資金的階段性風險。這種信貸思路對扼制前幾年銀行信貸資產持續惡化的局面起到了明顯作用。但同時也應該看到,過度的信貸對象趨同和行業集中勢必導致潛在的系統性風險上升,不利于有效防范金融風險。據調查,截至2002年5月末,人行濟南分行轄內銀行項目貸款中,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和重點企業、上市公司占貸款增量的60%以上,客戶群體重疊率極高。從單個機構看,這類客戶目前尚不至于發生流動性問題,但從總體上看,信貸投向和客戶群體過度集中,使金融機構潛在的系統性風險相應增加。特別是對于基礎設施建設及技改項目的信貸投入如果沒有合理的布局和規劃,不加分析地一擁而上,一味增加重復性投入,必然影響到這類項目貸款的投入質量和效益。
(二)信貸授權適度集中有其合理性,但要兼顧經濟發展程度,不能搞“一刀切”。 國有商業銀行信貸授權集中于大中城市,有利于在短期內保證部分重點地區、重點行業和優勢企業的發展,有利于規避人為出現的風險。但不顧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對資金需求的差異,采取片面的“一刀切”做法,實際上是新形勢下計劃經濟粗放經營的翻版,它不利于金融經營的健康有序發展。其后果,一是導致地區差別進一步擴大,地區經濟發展失衡。資金過度向大企業、大城市集中,使得沒有大企業和經授權僅有少量信貸權的縣級行所在的貧困內陸地區,得不到確保本地經濟正常發展的合理資金需要。同時,本地資金又被商業銀行的分支機構大量吸走,資金供求的“剪刀差”逐漸加大,導致經濟發展的地區差異進一步加大。二是造成資金閑置,降低了基層銀行的資金利用率和盈利水平。當前,不發達地區國有經濟依然占據主導地位,其大部分資金均來源于銀行貸款,盡管企業基礎差、結構不合理,但是縣域經濟發展的主流,無論是從政府或是從其他經營者的角度,都希望銀行能多投放信貸資金給予扶持,而嚴格的規模限制,不僅不利于銀行資金效應最大發揮,而且造成了欠發達地區的經濟發展后勁明顯不足。三是不利于農業的發展。當前農業資金的旺盛需求與農業信貸投入不足的矛盾日趨尖銳,農村資金的外流和上繳,已使伸向農村的國有商業銀行演變為單純的籌資機構,農業信貸投入不足使無序的民間借貸規模不斷擴大和對中央銀行再貸款的大量需求。四是不利于新興產業的發展。一些有潛力的行業,如高科技、新技術和新材料等新興產業,由于其發展前景不明朗,金融機構不愿承擔投資風險,而得不到銀行的有力支持。
(三)國有銀行精簡機構是改革的需要,但要防止收縮過度和過快造成不穩定因素和新的風險。 國有獨資商業銀行分支機構的撤并和人員的精簡,貸款權限的過度集中和貸款業務的過快退出,使地方經濟增長速度減緩。特別是一些貧困地區國有銀行分支機構的突然撤出,使基層商業銀行的服務功能弱化甚至喪失,造成該地區資金“貧血”現象更加嚴重。同時貸款的過度集中和上收,既影響了業務的正常開展,又抑制了基層銀行的積極性,不利于其開拓新的信貸領域和發展中間業務。從目前的情況看,信貸集中并沒有明顯改變金融機構的經營狀況,加之貸款困難和審批程序復雜、時間長,造成信貸供求在時間上嚴重脫節,這對基層商業銀行的業務經營造成很大影響。由于基層商業銀行不能給企業以信貸支持,企業紛紛轉移賬戶,企業存款持續下降。低成本存款的持續下降,使得銀行籌資費用提高。一些地區和企業不得不尋求“灰色”渠道籌措資金,出現了帶有中國特色的“脫媒”現象。在農村,民間借貸趨熱,據某市對82個民間借戶的調查發現,經營性借貸上升,占74.4%,借款期限拉長,64.6%的民間借貸由過去1—3個月轉變為半年以上。企業方面,許多企業無法通過正常渠道籌集資金,被迫拖欠他人貨款以維持周轉,相當一部分企業開始信奉“拖欠出效益”的觀點,使本已不佳的信用狀態難以改善。
三、對策建議
(一)中央銀行應加大“逆向操作”的力度,支持中小金融機構的發展。 1.利率誘導。繼續提高中小金融機構的利率浮動幅度,發揮市場機制引導資金流向的作用。解決批發和零售信貸業務同價問題,以此調動各商業銀行從事零售信貸業務的積極性。可允許城市信用社和城市商業銀行針對不同的貸款對象和貸款種類確定不同的貸款利率。 2.實施差別的準備金率,增強中小金融機構的實力。目前,中央銀行對所有的金融機構實施統一的準備金比率,中小金融機構吸收資金成本與國有銀行存在較大的差距,這大大限制了中小金融機構信用擴張的能力。建議降低中小金融機構的準備金比率,規定釋放出的基礎貨幣專項用于支持中小企業的發展。 3.資金支持。繼續增加對中小金融機構的再貸款投入。從資金分布上看,中小金融機構的資金來源不足,2000年以來人行濟南分行轄區內中小金融機構對轄區貸款投入的貢獻度顯著上升,其新增貸款市場份額已由1999年的24.5%上升到目前的52.7%,余額份額也累計上升6個百分點。但今年年初以來,中小金融機構在存款增長乏力的情況下,貸款增長較快,面臨發展后勁不足的問題。前5個月,中小金融機構新增存款340.3億元,新增貸款455.8億元,新增存貸比達133.9%。特別是城市商業銀行和城鄉信用社等地方性金融機構,增量存款市場份額由去年的25.1%下降到17.21%。應增加對股份制商業銀行和城市商業銀行的經營再貸款。 4.改革商業銀行內部利率管理。商業銀行較高的系統內上存利率是與其集中式的授權模式相對應的,它使基層行貸款投放動力持續弱化。應限制商業銀行內部的利率水平,規定其利率不得高于人民銀行同期利率水平的幅度。
(二)按照“區別對待,效益優先,分類授權”的原則,完善目前的授權機制。 1.建立有效性和靈活性相結合的授權管理體系。所謂有效性就是能夠有效地貫徹落實統一的規章制度,而且上級行也能夠有效調度資金;所謂靈活性就是銀行對當地經濟發展情況、競爭形勢、企業布局,在有限授權的前提下作出靈活決策。各國有商業銀行應依據系統運行實際,以利潤為中心,制定科學的量化考核指標體系,兼顧業務創新情況、地區信用環境、人員管理水平等因素,依此對基層行進行實績分類和等級劃分,對不同的分支行確定不同的貸款權限。一是對固定資產貸款、新開戶企業及新增流動資金貸款以及重點項目、重點行業貸款全部由省分行審批;二是對A級以上企業的流動資金貸款,可授予二級分行收回再貸的權力;三是對單筆100萬元以下的消費貸款、小額質押抵押及擔保貸款、貼現業務等低風險的信貸業務,可授予最基層的支行辦理,以充分調動基層行開展貸款營銷的積極性。 2.建立以國有商業銀行二級分行為中心的信貸審批、信貸經營相結合的授權管理體制,實行分類指導下的區域性資產負債比例管理。各國有商業銀行分行應根據轄內經濟發展實際、二級分行的經營管理水平、當地信用狀況、企業整體發展水平等因素,在進行綜合平衡的基礎上,按照資產負債比例管理的框架,建立以國有商業銀行二級分行為中心的信貸審批、信貸經營相結合的授權管理體制,將資金管理與經營集中在二級分行。 3.以授信取代轉授權,鼓勵對中小企業進行授信。從授權的實踐看,由于層層授權,形成了很多授權法人,信貸的決策鏈拉得很長,不利于風險的防范。同時,轉授權的程序復雜、時間長,影響了貸款的投放進度。因此,采取以授信代替授權的方式,銀行對其所有的客戶在評級的基礎上,對每一家客戶包括中小企業給予相應的授信額度,在授信額度之內,由基層行審批發放貸款,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4.審慎地撤并基層營業機構,改組和重組縣級國有商業銀行體系。一是穩妥撤并基層機構。國有商業銀行撤并機構要按步驟進行,并做好規劃。在撤并機構時,要充分評估該機構、該地區的發展潛力,既要看當前利益,更要注重長遠的發展前景。機構業務的收縮要提前做好規劃,分層分類進行,不影響業務的發展,要調動其他基層機構的積極性。二是重構縣級銀行體系。國有商業銀行分支機構的退出,應當建立合理的市場退出機制,規范退出行為,實現縣級國有商業銀行的整體穩定。
(三)中小金融機構應準確把握市場定位,及時拓展生存空間。 在國有商業銀行退出部分市場后,中小金融機構應抓住時機,大力拓展生存空間。首先,應加大宣傳力度,提高全社會對其職能定位的認識,提高知名度。其次,提高綜合滲透能力。中小金融機構應主動進行市場運作,立足中小企業,加強調查研究,重點扶持科技型、就業型、外向型中小型企業,培育自己的優質客戶群體,拓展新的利潤增長點。第三,鼓勵商業銀行積極進行信用工具的創新,滿足中小企業客戶的融資需求。當前,應選擇在商業活動中誠實守信、資金管理水平較高的企業,加快商業承兌匯票的試點、推廣工作。
(四)轉換經營機制,編制業務經營計劃,擴大貸款營銷。 商業銀行要改進經營管理體制,逐步改變目前按照行政機關方式進行層層管理的做法,逐步建立起扁平化管理、轉移化經營的體制,擴大貸款營銷。要改變目前自上而下、層層下達貸款規模的做法,按季自下而上編制、自上而下審定以資金來源和運用、成本和利潤為主要內容的業務經營計劃,以全年業務經營計劃為主、半年計劃為輔、季度微調的原則制定業務經營計劃,以增強其靈活性、可操作性,增加基層營業機構經營的自主權。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金融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