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詞 銀行業 金融創新 風險管理 金融服務 銀行業金融創新的動力和趨勢
20世紀70年代以后,國際貨幣制度的變化為銀行金融創新提供了基礎,產生了大量的創新,出現了形式多樣的與匯率、利率有關的金融產品和服務。21世紀,經濟全球化將給銀行業金融創新帶來新的動力,中國銀行業也將在改革與開放的推動下產生制度創新、工具創新、市場創新、管理創新,極大地推進中國金融業的發展。 銀行業金融創新的動力 金融創新是指采用新的技術和方法,對金融體系的基本要素進行重新配置和組合,產生新的金融工具、金融市場或金融體系,提高金融效率的過程。銀行業作為傳統的金融行業,最早是以融資中介身份出現,在存款人與貸款人之間搭起橋梁。 20世紀30年代以后,大多數國家實行分業經營,對銀行業與證券業采取隔離政策,嚴格控制銀行資金流向,目的是要防止銀行發生經營風險。 實行嚴格的管制使銀行業金融創新受到一定的抑制,競爭力隨之下降,面對不斷變化的金融市場環境,銀行業往往不能適應投資者資產管理需要,難以提供具有競爭力的金融服務產品和項目,從而失去大量的市場份額,致使收入增長緩慢。同時,銀行業由于不能有效運用新的金融工具管理其資產負債,導致管理失控甚至發生金融危機。事實證明,嚴格的分業經營并不能使銀行業與金融風險“絕緣”,相反卻使銀行業由于缺乏創新動力和競爭實力而處于不利的競爭地位。 20世紀70年代以來,一些國家逐漸采取浮動匯率制度并實行利率市場化,這些政策變化成為金融創新的動力。其中,證券業、期貨業、保險業的金融創新表現得尤為突出,各種證券、期貨、保險工具不斷涌現,相關金融行業得到了空前發展,市場規模日益擴大。其間,銀行業金融創新也得到一定的發展,出現了適應匯率和匯率變化的一系列新的金融工具和服務項目。 與過去30年相比較,21世紀銀行業金融創新的速度將會進一步加快,主要原因在于: 一是經過較長時期的分業經營之后,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認識到,分業經營不能與風險防范劃等號。為了提高銀行業競爭力,有關監管部門將逐步放松對銀行業創新的管制,采取銀行業綜合經營模式,在管理體制上允許銀行通過股權參與控制其他非銀行金融機構的經營活動。 二是在金融對外開放的條件下,經濟全球化、調控間接化、價格市場化將逐步增強利率、匯率的市場性,進而使金融資產價格的易變性有所增強,相應產生風險規避和風險投資的需求,為銀行業推出新的金融工具創造必要的市場條件,成為銀行業金融創新的市場需求拉力。 三是金融發展過程中,傳統銀行業務的利潤趨于下降,銀行業將從利潤最大化出發推進金融創新,通過業務多元化、綜合化經營擴大市場份額,提高競爭力,增加新的利潤來源,提升創造利潤的能力。 四是金融市場變化會使銀行業的資產價格風險日益顯現,銀行需要通過金融創新來提高管理風險的能力,保證經營的穩健性。從提高銀行內控水平入手,運用新的金融工具和風險監控方法,對銀行經營風險實行動態監測和管理。 銀行業加強金融創新的動力還來自與證券機構和保險機構的競爭,證券市場和保險市場的各種基金、投資連結等金融產品都是銀行儲蓄存款的競爭對象。銀行迫切需要根據客戶要求,加快金融創新步伐,推出具有競爭力的金融服務。 21世紀銀行業金融創新展望 21世紀銀行業金融創新既會在制度創新方面有所突破,又會在產品創新和管理創新方面得到發展。 1.制度創新。一些實行分業經營的國家,為了提高銀行業的競爭力,將逐步引進銀行業綜合經營模式。在加強銀行業商業化、法治化管理的基礎上,實行機構管理創新,建立銀行控股集團公司,允許銀行參股非銀行金融機構。從區域來看,商業銀行不僅可以在同一國家跨地區開展業務,而且可以在全球范圍內跨國開展業務,促使銀行業經營國民化和國際化。 2.產品創新。銀行業將根據經濟發展對金融服務的要求,率先在傳統的存貸款業務方面進行創新,通過推出一系列融存款與投資于一體的金融產品,綜合運用商業貸款、債券投資、股權參與,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參與企業風險投資,為企業提供全方位的融資服務,保證銀行資產規模、市場規模的擴大以及收益的持續增長。目前,證券、期貨、保險已經成為保值、投資的重要手段,這些金融工具有別于傳統的存貸款業務的特點在于:它們不是直接滿足融資需要,而是為客戶管理資產服務,起到保證投資者收益的作用。其中,有的金融產品既具有投資功能,又具有存款替代功能,如果銀行不能提供相應的金融產品和服務,就會失去大量儲蓄資金來源,更會失去大量的市場份額。因此,在未來金融發展過程中,銀行業將適應直接融資比例增加的趨勢,重視拓展中間業務,并在證券、期貨、保險業務的代理、投資顧問等方面拓展業務。 3.管理模式創新。業務創新將對銀行業管理模式提出要求,使銀行業在管理創新方面得到新的發展。銀行管理已從早期的“三性原則”(收益性、風險性、流動性)發展到現行商業銀行的“CAMEL體系”(資本、資產、管理、收益性、流動性)和“ROCA標準”(資本充足率)。最新推出的“BOPEC標準”(BOPEC為銀行子公司、其他非銀行子公司、母公司、收益、資本充足率的縮寫),提出了對銀行控股公司實力和穩健性的總體、綜合評價標準,規定其總資本占總資產的比率不能低于3%。在金融創新不斷推進的過程中,銀行業還需進一步完善相應的管理制度,按照有關銀行經營原則,從審慎管理的要求出發,制定提高效益、降低風險的有效管理方法和措施,提高銀行業資本運作水平。此外,銀行業將適應業務開展的需要,完善內部機構設置,建立權責明確、機制健全、分工合理、管理有效的新型銀行管理體制。 4.風險管理創新。金融創新在給銀行業收益結構帶來有利影響的同時,也會給銀行業帶來新的風險,這就要求銀行在風險控制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實行風險管理創新。銀行風險控制將會是動態的,即根據銀行自身業務開展情況,不斷完善風險控制措施。金融創新將使銀行業務的風險發生變化,表面上看,中間業務在銀行資產負債表外,但在一定情況下卻會轉變為銀行表內資產?傮w而言,銀行業金融創新將促使銀行提升風險管理能力和水平。 21世紀中國銀行業金融創新趨勢 中國現代商業銀行的建立和發展起于20世紀末,多年來,銀行業金融創新受到嚴格的制度約束,集中表現為:尚未建立現代商業銀行體制,缺乏嚴格的內控機制,激勵機制和約束機制不健全等。如果監管部門放開對銀行業金融創新的管制,便會產生并累積嚴重的金融風險,因此,過去相當長一段時期內,我國商業銀行金融創新的主要任務是建立健全商業銀行制度,發展傳統的銀行存貸款業務。 21世紀中國銀行業金融創新的外部環境利弊共存,有利的一面表現為,金融宏觀調控改革將進一步推進,利率、匯率市場化步伐加快,由此形成有利的金融創新外部環境。不利的一面表現為,企業和居民參與金融創新意識較差,運用新的金融產品可能會出現偏差,一些新的金融工具不能得到有效運用,其中,既有對新的金融工具運用不夠熟悉的一面,也有公眾和居民熱衷投機、忽視保值的一面。盡管如此,與過去30多年相比較,21世紀中國銀行業將出現全方位的金融創新,銀行體制改革、業務創新、內控管理、風險防范等方面將發生深刻變化,并將對未來中國金融業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 1.在銀行業管理體制方面,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金融開放進入程序化、規范化時期,外資銀行的進入與競爭將促進銀行業的制度建設,銀行業將從健全現代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出發,把銀行辦成真正的現代金融企業,有條件的商業銀行將建立符合國際發展潮流的銀行控股公司,參股其他非銀行金融機構(甚至商業銀行),實行業務綜合化、專業化、全球化,提高競爭力,增強創造利潤的能力。 2.在產品創新方面,20世紀末中國銀行業已經在加強貸款管理的基礎上,根據國民經濟發展對銀行信貸的需求,積極開展消費信貸、助學貸款,拓展銀行中間業務,加強銀證、銀保合作,推進金融業務電子化、網絡化建設。21世紀,銀行業務創新會進一步發展,尤其是與住房消費、汽車消費、電話銀行、網上銀行相關的銀行業務會有新的突破性發展。銀行業傳統的存貸款利差將進一步縮小,存款來源因證券業、期貨業、保險業的發展而受到抑制,因此,銀行需要適應直接融資不斷擴大的要求,為客戶提供多元化的中間業務服務,外匯交易、衍生交易、投資理財等金融服務將會有較快發展。此外,銀行業將通過銀行控股的證券公司、保險公司推進綜合業務開展,加強銀行與證券、保險之間的業務聯系與合作。在拓展中間業務時,銀行業將適應客戶對中間業務的需要,注重業務的特色化、專業化,創造高效的金融服務品種。 3.中國銀行業將適應金融創新的要求,在內部管理方面建立有助于促進金融創新的機構設置。銀行業工具創新要求銀行在機構管理上進行相應調整,根據潛在業務發展的需要,及時增加有利于促進金融創新的部門設置。成立金融創新部門或金融工程中心,專門負責金融市場監測,制定有關金融創新規劃。率先把握潛在金融工具需求趨勢、推出新的金融工具的銀行,可以有效開發市場基礎,促進相關業務的開展,通過業務的綜合經營,獲得更大的市場份額和利潤來源。 4.金融創新的本質是進行金融風險的重新配置,因而金融創新也會產生一系列新的金融風險,這就要求商業銀行對經營風險進行動態監測和評估,采取相應的防范措施。21世紀,中國銀行業將適應金融市場變化的要求,在推進金融創新過程中,建立穩健的風險控制機制,如在利率、匯率劇烈變化的情況下,充分利用新的避險工具,保證銀行資產的保值與增值。 金融創新要與銀行商業化改革、完善內部風險控制相結合,建立動態的風險預警系統,及時跟蹤各種新的金融工具的風險和收益情況,在保證銀行業穩健經營的基礎上,努力提高銀行的創新能力和盈利水平,充分發揮金融創新對銀行業發展的促進作用。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金融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