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們正處在科技迅速發展的時代,知識的更新日新月異。人們只有具備獲取新知識和新能力的自學能力,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才不致于落后,才能為社會的發展作一份貢獻。因此,世界各國為了培養開拓型、創造型的人才,都在進行教育改革,都非常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效率。 研究目的是為了在教育事業上更好的探索出科學有效的學習方法和教育技巧,從實際中分析現有教育方法的不足,從而能正確引導學生學會怎樣學習,怎樣提高自身的學習效率,要自己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最終與學習成為朋友,而不是成為學習的奴隸。 【關鍵詞】:教師 學習方法 學習效率
高效率學習不僅重視學習的速度和質量,強調學習的效果和質量,而且也強調發展智力,培養學生的興趣,增強學生的整體素質。既重視學生智力因素中的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創造力和思維能力的培養與發展,又重視學生非智力因素中學習動機、學習興趣、學習熱情、學習毅力和性格等因素的培養與發展;既強調在掌握基本知識技能的基礎上,發展智力,又強調提高學生的身心素質和健康人格,使之協調發展;強調學生個人潛力的激發,旨在把每一個學生培養成為學習型的成功者。 提高孩子的學習效率是每個老師的心愿,更是學生及其家長的追求目標。那么,現階段影響學生學習效率的因素是什么呢?歸根究底,除了少部分的先天智力因素影響之外,更多的還是由于其他非智力因素的影響。而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學習者自身因素及學習外部因素兩個方面。 一、學生的自身因素影響: (一)學生的學習動力 學習要想成功,第一因素就是學習的動力。在進行學習的過程中,人的動力系統和認識系統是同時工作的。對于學習系統來說,動力系統起到原動力和指向標的作用。所以,只有先增強學習動力,才能搞好學習成績。 學習動力充足與否簡單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學生的學習態度 學習態度是指學生對學習所表現出來的一種比較穩定的心理傾向。它通常可以從學生對學習的注意狀況、情緒狀況和意志狀態等方面加以判定和說明。積極的學習態度是學習的動力,能夠調整學生的學習行為并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效率。在學校情境里,如果其它條件基本相等,學習態度好的學生的效率總是遠勝于學習態度差的學生。 2、學生的學習意志 人有意識的支配和調節自己的行動,經過一個較長的過程,并在不斷克服困難的過程中達到預期的心里過程。學習活動是焦味漫長的、漸進的、持續的過程。這個過程的實現必然要經歷主管和客觀的諸多困難,這個過程能否順利實現。又取決于學生意志力的狀態。有些學生智力基礎橫好,也能產生一時的學習興趣,但最終并沒有取得預想的效果,這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缺乏意志力。所謂“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沒有長性就是這樣的表現。缺乏意志力的表現是學生在學習上沒有足夠的學習動力,所以學習上經常出現障礙。 (二)學生身體和思維對緊張與放松的調節 適度的緊張能夠提高神經的興奮性,敏捷的思維和迅速的反應都要以神經興奮為基礎,興奮性不夠效率當然不高,但是過度的興奮又會出現緊張焦慮或注意力無法集中等不良反應,這些都是影響學習效率的因素。 1、鍛煉身體 堅持體育鍛煉,身體是學習的本錢,沒有好的身體,再大的能耐也無法發揮。因此,再繁忙的學習也不能忽視放松毒啊你按,有的學生物餓拼命學習而忽視餓身體鍛煉,導致體力越來越差,學習越來越感到力不從心,這樣只會使學習效率下降, 2、保持學習情緒 每天保持好情緒,和同學融洽相處,學習積極投入,把個人和集體結合起來和同學相互幫助和交流,保持一種輕松愉快的心情,有助于提高懸系效率。 (三)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 動機是行為的前提,興趣又是行為最好的老師,如果學習動機不足,學習興趣不高,不僅會使有趣的學習變得枯燥無味,而且也無法收到良好效果。 1、學習興趣 興趣是提高大學生學習效率的前提條件。學習有了興趣,就可以使自己在知識的海洋中忘我暢游,就能在學習中集中精力提高學習效率。《論語》中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教育學家赫爾巴特也把發展廣泛的興趣視為教育的主要目標之一,認為主要是興趣引起對物體正確的全面的認識,它促進知識的長期保持,并為進一步的學習提供動機。 2、學習動機 人做每一件事都有動機,學習也是如此。學習動機是直接推動學生進行學習的內部動力,是引起和維持個體的學習行為以滿足學習需要的心理傾向,是激勵和指引學生進行學習的一種需要。大學生的學習雖然受興趣、態度、志向等因素的影響,但主要的是受動機的支配。 (四)學習方法 好的學習習慣的養成是經過反復練習,逐步養成的,不需要意志努力和監督的自動化行為模式,這需要較長時間的養成,相對的穩定,表現在語言,思維,行為方式等方面,習慣有好和不好之分,但無論好壞都對學習產生影響,好的學習習慣使學生自覺學習并因此取得好的效果,壞的習慣使學生在學習上多走彎路,不斷遇到麻煩。 1、制定學習計劃 如果想要成為學習的主人,就必須訂立學習計劃。計劃的好壞直接關系到學習的成敗。計劃的內容包括目標與任務、完成目標的具體措施、時間安排與力量分配等。在學習上,既要有長期規劃,又要有近期安排。長期規劃是從整體上根據主客觀情況確定階段學習的目標和重點,一般以一個學期為宜。近期安排要具體到每周每日的學習,這一周要完成什么任務,學習多少小時,以什么為重點,都要有詳細明確的安排。 (1)計劃是否明確具體。計劃越具體,指導性越強。因此,在設立目標時,在安排時間時,都要力求具體化。 (2)計劃是否切合實際。要避免對自己提出過于苛刻的要求。有的學生急于求成,總想“一口吃成個大胖子”,目標定得太高,時間安排太緊,使計劃成為一紙空文,不但不能指導行動,反而挫傷了自己學習的信心,懷疑自己的能力。 2、建立科學的學習程序 學習周期中的預習、聽課、復習、作業等環節,需要合理銜接,行止有序。學生應該掌握三種科學的學習步驟: (1)先預習后聽課,這樣學習目標明確,思維活動有較好的“準備性”。 (2)先復習后作業,實現知識在理解基礎上的應用,達到有效地鞏固和轉化。 (3)先思考后發問,使思維進入最佳“憤”、“悱”境界,有利于知識的深化。 3、學生要學會閱讀 學生以學習間接知識為主,因此,較多時間是與書本打交道。閱讀是獲得書本知識的基本方法,指導學生學習,特別要重視閱讀方法的指導。 (1)是否制定好閱讀計劃。要明確閱讀目的、要求、范圍、時間、步驟、方法等。 (2)是否根據閱讀計劃要求選擇閱讀書目。學生時間有限,應合理選擇書目。閱讀應分清輕重緩急,不同的書目有不同的閱讀方法。 (3)是否做好閱讀批注。在書中批注是愛書的表現,并不是糟蹋書。批注不僅可以使頭腦保持清醒,而且有助于思維和記憶。 (4)是否控制閱讀中的心理狀態。保持必要的學習內推力,調節自己學習的情緒。 4、學生要學會記憶 學生獲得的科學文化知識、道德觀念只有靠記憶才能在頭腦中得到鞏固、保持。指導學生科學地進行記憶,應注意以下幾點: (1)是否明確識記的目的和任務,提高識記的自覺性,積極地進行有意識記。明確識記目的和任務有助于提高識記的速度和正確性。要自覺主動地給自己提出學習和記憶的任務,而不是臨陣磨槍,考前搞突擊。 (2)是否正確使用記憶方法。科學的記憶方法,能夠增強記憶,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避免使用機械重復的方法獲取知識,重視對知識的領會、理解,掌握符合記憶規律的記憶方法。 (3)是否掌握記憶遺忘的規律,科學地進行復習。 5、學生學會獨立思考 學生獨立地思考問題是學習不可缺少的。學生思考問題應注意: (1)是否抓住知識的精華和內在聯系。善于透過現象看本質,善于抓知識的難點、重點,避免平均使用力量,克服知識理解表面化的傾向。 (2)是否善于多角度、多渠道地思考、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案,突破常規思維,力圖以全新的方案和程序創造性地解決問題。 (3)是否舉一反三,觸類旁通,能積極展開聯想,進行綜合歸納,力求融會貫通,舉綱張目。 6、學習運籌時間 除了合理的制定學習計劃外。還要會科學運籌學習時間,學會栓與抓住學習佳時機。學習的運籌就是有關如何執行學習計劃、如何在同一時間內把不同學習任務最優化解決等問題,比如我們后面要提到的英語單詞學習要和閱讀、寫作相結合的策略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能夠在同一時間內做不同事情,并且使其相互促進,學習效率自然會提高很多。 二、外部環境因素的影響 (一)環境因素 在現代教育中,學習環境對知識學習的影響也是不容忽視的,如一些研究發現,良好的環境可使用腦效率提高15%~35%,并可延緩和消除腦力疲勞,就是證明。 1、家庭因素對學生學習的影響 在家庭方面,本人認為現在來說這個是影響孩子成長的重要環節。在這里,家長的文化程度、職業類別、期望水平、習慣愛好、生活方式等都影響其子女的學業成績。中國有句俗話“有其父必有其子”。說的是從父母親的人格特征和心理品質就能看到孩子的身影,當然通過看孩子的行為特征也能看出些父母的痕跡。這充分說明家庭對孩子人格形成的影響. 人在成長過程中,必然受到來自家庭、學校、社會三方面的影響,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是教育的三種基本形式,每一個人的成長過程都是這三種教育形式綜合作用的結果,對于每一個人來說,這三種教育形式就像一座綜合加工廠,缺少哪一道工序都不可能成為完美的人。 2、社會因素對學生學習的影響 除了家庭對孩子的影響外,我覺得社會因素也不能小視。由于科學的發展,人類在不斷的進步,現在社會可以說的上人們的生活方面豐富多彩,日新月異。就是因為這個,所以對于我們在青少年成長過程中有著不同程度的影響,有好的方面也有不好的方面。 我們所生活的環境中,社會環境是主要的,自然環境雖然也是客觀存在的,但對兒童和青少年的發展來說,自然環境則居次要地位。社會環境給兒童和青少年一代提供生活條件,對他們施加種種影響,他們也對社會環境作出種種反應和回答,青少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成績的表現,就是這種反應和回答的一個方面 (二)教師素質及指導方法的影響 作為教師,在影響學生學習效率這個問題上不光要考慮學生自身的問題,更重要的是要反思自己。 (1)教師的課堂教學設計影響 一個號的教學設計,是指教師在認證研究腳踩,熟悉學生的基礎上設計出來的,復合學生認知結構,能有效試試的教學方案。它應該體現先進的教學理念,有著流暢的教學過程,合理利用一切教學手段,有效的調動學生積極性和主動性,組織學生進行有效的學習活動,從而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在這個教學過程中,學習活動的設計應該是科學,生動,有趣的。 (2)教師情緒和課堂氛圍的影響 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是學生敞開心扉,吮吸知識的重要環境。只有在愉快的情緒下,教學活動才能順利展開,這其中包括教師的情緒和學生的情緒。而教師的情緒有往往起著主導作用。因為我們的學生,心理上正處于發育階段,極容易受到他人的心理暗示和影響。我們經常會發現,教師開心,學生也能感染這種愉快的情緒,既而積極投入到教師組織的學習活動中。但如果教師的情緒是壓抑的,憤怒的,學生會敏銳的覺察到,既而情緒受到壓抑,表現出思維不活躍,缺乏創造力。所以課堂中,教師的情緒起著主導作用。 (3)教師人格魅力的影響 教師人格魅力的力量是巨大的, 對學生有強烈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可以給學生以震撼人心的影響和沖擊。具體來說,教師的人格魅力對學生起著如下的作用:一是示范作用。教師的人格魅力能形成無形而強大的“校園教育場”,能促使學生自覺按照教師的要求,去規范自己的一言一行,及時糾正錯誤與不足,從而不斷自我發展,自我完善。二是激勵作用。尊重和熱愛學生是教師職業道德的核心,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師無一不是信任、尊重和熱愛學生的。這樣的老師能讓其尊重、理解、關懷、信任如陽光一樣照耀在每一位學生的身上,使學生倍感親切和溫暖,從而產生心靈的和諧共振,學生自然會產生“士為知己者死”的心理效應長期的教育熏陶,猶如春風化雨,潤物無聲,能夠不教而教,使學生能夠自覺進行自我教育、自我反省,促使學生把道德規范、行為準則內化為一種自覺行動,一種行為習慣,促進學生健康、自由、生動活潑地發展。所以教師應加強自身的修養與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質,使之形成令學生欽佩的人格魅力,并以之影響陶冶學生。 綜上所述,我們必須意識到現今影響學生學習效率的因素不容忽視。為了培養出更優秀的人才,作為教育工作者必須要意識到學習效率的重要性,要有根據的去指導和培養學生們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真正的做到事半功倍的學習,讓學生從“死讀書”的困境中走出來,這樣才能真正體現出素質教育的意義所在。 參考文獻: 1:劉維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重親大學出版社,2006年7月第一版。 2:王道俊:王漢瀾:《教育學》,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12月第三版。 3:皮連生:《教學設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6月第一版。 4:沈德利:《高效率學習的心理學研究》2006年教育科學出版社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教育管理畢業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