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 良好的行為習慣對人一生的影響重大,好的行為習慣可以樹立幼兒樂觀自主的性格,影響其一生的幸福,使民族整體素質提升。幼兒園是虛擬的小世界,幼兒在這里生活、成長,養成習慣,其中家園合作是促進習慣養成的催化劑。但在合作過程中,出現了較多問題,本文就幼兒習慣養成之家園合作進行分析,查找原因,并提出相應策略,以使幼兒園管理更具目的性,教育性。
【關鍵詞】 行為習慣養成;家園合作;優越性;策略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和信息時代的到來,一個國家的國力強大與高素質人力資源整合密切關聯。培養高素質人才、彰顯民族涵養,社會、教育機構、家庭擔負著不容忽視的角色。幼兒園是虛擬的小世界,是幼兒出生以來接觸的第一個集體教育環境,他們在這里生活、成長,養成習慣,積淀影響一生的行為習慣。故此,幼兒行為習慣養成教育就成為幼兒園管理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領域,更是保教工作管理的中心任務。 就養成而言,字面解釋指培養而使之形成或成長。具體到幼兒行為習慣養成,規范釋義為在幼兒園中,幼兒行為習慣養成就是教育者通過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教育訓練活動使幼兒生活衛生習慣、學習習慣、行為準則具有規范化、標準化的教育培養過程。 英國大哲學家培根說過:“習慣真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從幼年起就應該通過教育培養一種良好的習慣。”良好的行為習慣對人一生的影響重大,好的行為習慣可以樹立幼兒樂觀自主的性格,影響其一生的幸福,使民族整體素質提升。在幼兒園一日生活學習中,良好的習慣是教師實施教育的前提和保障。試想一下,教師在組織幼兒進行教育活動,而幼兒則語言自由、行動自由,這樣的無組織、無紀律,教師還能正常開展教育嗎?!初入園的孩子們,教師對會對他們進行幼兒園常規培養,如聽指令活動,排隊洗手,安靜傾聽,耐心等待,依次下樓,走坐姿要求,待人禮貌,不怕困難,遵守集體規則和公共秩序等等,這些好的習慣經過培養與強化,使習慣成自然,不僅有益于幼兒的身心健康與安全,還可以有效提高教育功效,使教育能夠在有序、有禮的氛圍下開展。人常說“什么樣的老師帶什么養的學生”,教師在對幼兒進行習慣培養,首先會為幼兒做出示范,這就要求教師時時處處嚴以律己,規范自我言行,展示文明與優雅,潛移默化熏陶幼兒。 幼兒期可塑性強,容易接受外界影響。幼兒期的行為習慣不論是好是壞,都有很大的慣性力量。縱觀幼兒園習慣養成教育實施過程中,目前采取的策略主要有:規范行為習慣,勤于督促檢查;以游戲形式設置相應情景,有目的的訓練; 及時有效實施現場教育,獎勵好習慣,糾正不良習慣;以年齡組互評,激勵幼兒不斷完善強化好習慣;教師注重言傳身教;要求家長配合,同步監督,家園共育。 新《綱要》指出:“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研究證明,在學前階段家庭對兒童發展的貢獻大大高于幼兒教育機構,因而,充分發揮家庭的教育作用,提高家長的教育能力,形成幼兒園、家庭和社區共育的大環境,建立一種合作、和諧、一致、互補的關系,對幼兒的成長教育起到同步、共育的作用,所以,值得關注的策略——家園共育,在幼兒養成教育過程中,從各角度就充分體現了他的優越性: 教育的一致性 家園在教育養成目標上一致的標準習慣,使孩子在養成期有可遵循的習慣細則,無論身處何時何地,有章可循,明確自我要求,是養成教育事半功倍的前提。家庭教育理念的一致,共同養育孩子的成人之間,尤其是孩子的父母與祖輩之間,教育理念要達成共識,與幼兒園老師的教育理念相一致,使孩子目標明確,提升對家長、對教師的信任度。 幫助幼兒確立行為習慣的準則,樹立良好的道德意識 幼兒年齡小,對行為自律性差,且尚處在模糊辨別對與錯的年齡階段,家園合力共識,對行為作出公正、公平的評價,通過教師與家長的幫助,在一致性的前提下,科學指導,使幼兒從小樹立良好的道德意識,遵守文明行為規則,讓日常小事彰顯文化修養和精神內涵。 鞏固強化習慣的養成,使教育真正成為5+2 幼兒一周在園5天,執行一日常規要求,周末雙休,家長仍規律起居,有計劃、有步驟的對幼兒進行行為指導,配合幼兒園教育思想,持續強化習慣,建構完整、統一的養成訓練體系,使家園教育互補。 2012年10月4日,中國教育部公布《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細細解讀,其為幼兒后續學習與終身發展奠定良好素質基礎為標準,幫助教師,家長,幼兒園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了解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的基本規律和特點,建立科學合理的幼兒發展目標,不僅為幼兒園,也針對家長、家庭提出了一致性的指導,從中更可以感受到家園共育的重要,并且在幼兒習慣養成上規范了標準。 幼兒園的教育目的是為幼兒全面發展奠定基礎,而行為習慣是從小養成的,習慣包括衛生習慣、行為習慣,學習初步的社會規則。因此幼兒園的活動里都包含了怎樣培養他們的社會交往能力、品德行為方式和對情感、情緒的把握、與朋友友好相處等的內容。但是,目前在幼兒行為習慣養成家園合作方面仍存一定的問題,以下將對問題、原因,及對策做以闡述: (一)問題:1、錯意提醒,負面強化 良好的衛生習慣,要求不能將手放進嘴里,但是還是有很多孩子重復這樣的小動作。媽媽把齊齊送到班級門口,不斷重復說:別吃手!齊齊好像還要和媽媽說點什么,但是幾次被媽媽的別吃手打斷,最后揮手再見后,媽媽還回頭叮囑:記住,不能吃手! 2、家園缺乏一致性、持久性 生活習慣養成隨意性強,缺乏持久性、統一性。幼兒在園生活習慣壓成相對持續、穩定,但是回到家中,受家人的影響,隨意,隨心情變化,沒有和幼兒園養成目標訓練一致,沒有起到強化的作用。 3、幼兒自主性薄弱 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明確指出:“要尊重和滿足他們不斷增長的獨立要求,避免過度保護和包辦代替,鼓勵并指導幼兒自立、自理的嘗試。”但現階段的家庭,常常是6+1組合,幼兒的自主性被侵占。如孩子想自己進餐,奶奶卻一邊喂,一邊說:奶奶給你喂,這樣不會把衣服搞臟;便后擦屁股,媽媽幫著一邊擦,一邊說:媽媽給寶貝擦的干凈…… (二)分析原因:1、忽視正能量的影響,不斷強化壞毛病的問題,好意提醒卻使壞毛病強化。 這是典型的負面強化。家長有意識的糾正孩子的壞毛病,但是采取的卻是不適合孩子心理的方法,每次當齊齊想起媽媽,就會同時想起媽媽的話——別吃手!還有的家長在送孩子的路上,不斷地說:到了幼兒園,別哭!媽媽第一名接你。進了幼兒園大門又叮囑:不能哭啊!站在教室門口,繼續重復:不要哭啊!臨走了,揮揮手,還加強一句:別哭!這時候,這三個字不是禁止孩子做出這樣的動作,而是提醒!于是,齊齊就不斷地把手放進嘴里,孩子就不斷地想媽媽,開始哭起來。
2、在家過于放松,縱容幼兒,對幼兒采取聽之任之的態度;有興致時,嚴格要求,懶惰時,不聞不問。在《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健康領域(三)之目標一提出:具有良好的生活與衛生習慣。可是,在家作息不規律、挑食、觀看電視超出健康時間等都妨礙了幼兒良好習慣的養成。 3、家長過分保護,大包大攬,使幼兒缺乏鍛煉,甚至剝奪幼兒的成長權。 現今的獨生子女聰明、活潑,但“嬌弱”二字很嚴重,他們物質條件優厚,但習慣卻差,他們受家庭成員的寵愛,卻不知去愛別人,家長的過分溺愛、教育方式的不一致,本來就使非能力不強的幼兒更加飄忽不定。幼兒的成長是在實踐中發展起來的,家長包辦代替,把本應屬于幼兒的鍛煉機會剝奪,沒有實踐,哪來經驗,沒有積累,哪來習慣。 (三)對策:1、建立幼兒自信心與成就感,及時強化好習慣,放大正能量,弱化或忽略不良習慣。 當幼兒表現出與良好習慣不相符的行為時,教師與家長切記不要說你怎么還這樣、你還改不了壞毛病、就知道吃手等等諸如此類的話語,而應機智地轉移幼兒注意力,通過日常對其細心的觀察和了解,肯定幼兒在某一方面的成就,并給予適當的平臺鼓勵幼兒展示,在得到廣泛認可的時候,恰如其分的提出要求,注重幼兒情感需求,逐步改掉壞毛病。孩子有時候做一些成人不允許的動作,是為了引起他人對自己的關注,又或是孩子年齡小,成人的不斷言語,錯使幼兒認為是在表揚。建議在看到此類現象時,教師和家長當做沒看見,不給幼兒讓你說他的機會,次數多了,幼兒會覺得我故意這樣做的辦法不能引起別人的關注,自覺無趣,時間長了,就不再會去做這樣的小動作 。當幼兒每次還想做或剛表現出不良動作的前兆,成人用語言或任務、游戲等方式轉移、分散幼兒的念想,使他忙于更感興趣的事物,久之壞毛病自然糾正得無影無蹤了。 2、家長應以身作則,遵守基本行為規范,使家里家外一個樣。 文明行為不只是一個人的行為的外部表現,重要的是這些外部行為反映出的一個人的內部心靈或性格的特征。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是兒童最直接、最親切、最可信賴的教育力量,養成教育的科學性與否,主要取決與家長。家長可以參考幼兒園的要求和做法,也可以和孩子一起建規矩,身處公共場所,自覺遵守社會公德,使家園要求基本一致,并對幼兒的行為和活動提出要求,給予指導,做出評價,幫助幼兒明辨是非,判斷對錯,懂得好壞,在不同的場合,遵守同樣的行為規范,身先示行。 3、鼓勵、支持幼兒自我鍛煉,遵守集體生活規則,符合年齡的要求,促進習慣養成。 我國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教育就是習慣的培養”,習慣貫穿于生活的方方面面;生活習慣好,有助于身體健康;文明習慣好,有助于與人交往;學習習慣好,能取得好的學業成績。習慣對人的生活、學習以至事業的成就豆至關重要。尤其在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知識經濟日益突出的時代,習慣已成為現代人應具備的最起碼的素質,良好的行為習慣成為評價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集體生活規則要求幼兒關心集體,關心同伴,愿意為集體和同伴服務,遵守集體規則和公共秩序,不打擾別人,言語禮貌等。所以說,送幼兒上幼兒園是對幼兒自我鍛煉的最好鼓勵,最大支持。選擇班級按照幼兒園年齡要求,進入相應班級,和所有小朋友們一樣,接受幼兒園的管理,遵守班級常規,用不怕困難的態度適應集體生活,促進習慣養成。 4、相互信任做有效溝通與交流,從了解幼兒心理、年齡特點出發,鼓勵引導,幫助幼兒層遞性養成。 幼兒園、家長、教師對幼兒的教育影響,各有特點,各有優勢,只有三者一致性遵循幼兒認知特點、年齡特點,科學、理性的執行能力習慣養成,在互補的、平和的氛圍中,相互支持。家園溝通交流是雙方的,作為有著專業知識和技巧的教師在與家長溝通中,要與家長保持平等的交流關系。孩子來到幼兒園,教師和家長就有了共同的教育目標,教師要以一種平等友好的姿態,與家長針對幼兒習慣問題做真實交流,虛心聽取他們的心聲,重視家長對孩子的情感投入。如遇特別挑剔的家長和過分的要求,教師要及時調整心理落差,用寬廣的胸懷接納家長的看法,并認真反思自己的工作方法,用積極的心態和工作改變家長的看法。家長只養育自家孩子,教師則教育一班幼兒,專業性強于家長,對幼兒了解也多于家長,更應從幼兒的心理與年齡特點出發,做真正有效的建議、交流,及時肯定幼兒的表現和收獲,不斷幫助幼兒進步。
幼兒園幼兒行為習慣養成教育是做人的教育,是基本德育和公民基本品質的教育,更是一個國家人文素養的教育基石,它的重要性和長遠影響是艱巨的,關注幼兒行為習慣養成,愉快、勇敢地生活,激發學習與生活的情趣,保持民族的優雅涵養。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教育管理畢業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