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種教學資源培養多方面人才 [摘 要]隨著現代社會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和教育事業以及高新科技技術的猛速發展,教學課程由封閉式教育變為開放式教育,開放式教育作為新的人才培養模式,得到了世界諸多發達國家的高度重視和深入探索。《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也明確指出:“中小學要由‘應試教育’轉向全面提高國民素質的軌道,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學、勞動技能和身體心理素質,促進學生生動活潑地發展,本文認為,我們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資源進行組織開放式教育教學,根據教學資源的實際情況應課程而宜進行教學一體化的設計,這樣更有利于激發學生的主體性、能動性和創造性,更有效地促進學生的主體發展,使教學真正走向素質教育。
[關鍵詞]開放式教育 教學資源 人才培養
一、開放式教育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青少年的這種心理需要特別強烈,為此,實施開放性的教學活動能緊密地聯系青少年的生活,為之創造和諧的情感氛圍,激發青少年主動探索的內驅力。開放式教育是針對封閉式教育來講的,是一種鼓勵學生參與學習活動,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方式,能使學生在融洽的人際關系中,以自由意志、合情、合理與合法的把事情有效的處理。唯有堅持這種理念與態度,才能造就一個凡事有主張、做事有決心與毅力的人,這種人可不必藉助外在的刺激力量,就能自動自發的去完成自己分內的工作,而且從多方面自我成長。開放性體現在:開放的空間、開放的環境、開放的課程、開放的態度、開放的資源運用。學生是開放教育中的“主體”,讓學生在開放自由的環境中,允許自由學習、自由發展和自我實現。因此課程設計乃基于學生的興趣和天賦為中心,培育學生成為真正身心平衡的人。 開放教學環境,促進學生主動參與。 課堂教學是在知識與情感兩條主線相互作用下進行的,教學只有在民主、平等、和諧和教學環境中才會促進學生健康發展和潛能的實現,學生才會熱情高漲、主動參與。教師要信任學生,相信他們對問題有自己的認識和見解,要鼓勵學生發表獨特見解或不同意見,要放下架子,對學生創造性思維給予激勵性的評價,讓學生在成功的體驗中增加自信心,發展創造力。教師要尊重學生的思想情感,要把愛心帶進課堂,微笑帶進課堂,激勵帶進課堂,成功帶進課堂,把信任的目光投給每一個學生,把溫暖的語言播撒給每一個學生,以平等的態度信任、尊重每一個學生,滿足他們的表現欲。教師對學生還要有適度寬容,當學生在課堂上答錯或答不完整時,教師要給予充分的諒解和適度的寬容,并適時的給予點撥、啟發,這樣學生在課堂上可以擺脫壓力和束縛,不必擔心會招致同學的批評或嘲笑,討論時還可以請學生站到講臺前做“小老師”,不受座位的限制,自由組合等,以便于學生間的相互交流,正如贊科夫主張的那樣,讓學生在課堂上過一種“積極的沸騰的精神生活”,為學生主體性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和條件。 開放教學空間,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為了培養學生成為主動學習、自主發展的人,教師必須營造一個學生自主活動的氛圍,開放教學空間,指導學生進行社會實踐,把學生的生活與學習語文緊密聯系起來,讓學生帶著生活體驗走進課堂,并通過師生間、學生間的相互交流、探討,增強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感悟能力。 開放教學內容,拓展學生學習范圍。 隨著社會的發展,信息量的增加,課本的知識已遠遠不能滿足學生學習的需要。因此,教師的教學就要突破課本的局限,從動態的角度來豐富和拓展教學內容。對拓展延伸的內容教師要做到心中有數,這就要求教師要了解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程度,他們已具有哪些相關的知識,還要考慮通過什么途徑和方法,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良好的學習習慣,豐富的情感和正確的價值觀。 總之,開放式的教學是在素質教育思想的指導下,弘揚和培植學生的主體性,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強調教學民主,強調自我激勵,強調學會學習,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表現為愿學、 樂學、會學、 善學、求新,促進了學生身心發展和個性發展,使學生獲益終身。 二、教學資源 教學資源是為教學的有效開展提供的素材等各種可資利用的條件,指一切可以運用于教育教學的物質條件、自然條件、社會條件以及媒體條件等,是教學材料與信息的來源。通常包括教材、案例、影視、圖片、課件等,也包括教師資源、教具、基礎設施等,廣義也應該涉及到教育政策等內容。教學資源包括:師資力量、專業設置、教學設施、課程設置、學校建設、學校品牌等。在教學資源構成的大環境下,學生的學習需求在教師的指導下,可以主動的利用資源來滿足。我們應該認識到,教師和學生也是教學資源,要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為學生創造一個更完善的環境,培養多方面人才。 AECT’77定義曾經把教學資源分為兩大類:設計的資源和利用的資源。AECT’94定義對教學資源的界定有所修改,主要包括教學材料、教學環境及教學支持系統。教學資源,通俗的說,是指一切可以幫助學生達成學習目標的物化了的顯性的或隱性的、可以為學生的學習服務的教學組成要素。比如教材,是學習中的物化了的資源。教材只是為教師指導學生學習可資利用的一個材料,必須有教師的二次加工,必須結合學生的特點,進行科學合理的開發利用。又如作為教學中的媒體要素,也是一個資源,如何將計算機與新課程進行整合,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對新課程的支持,不僅反映教師的認識問題,也反映了教師對現代信息技術的駕馭能力。學習情境則是要靠教師創造性地創設的教學組成要素。良好的學習環境,將有利于學生事半功倍的學習。傳統的圖書館、資料中心這些學習資源環境已不能適應信息時代知識的日新月異的變化。網絡技術的發展、因特網的出現,為人類提供了最為廣泛的教學資源。網上教育資源形式多樣、種類繁多,了解教育資源的分類及其特點,將有利于高效地獲取資源,也能更好的在實際教學中利用這些資源。教學資源還可以認為包括教學資料、支持系統、教學環境等組成部分。 (一)教學資料 教學資料為蘊含了大量的教育信息,以能創造出一定教育價值的各類信息資源。信息化教學資料指的是以數字形態存在的教學材料,包括學生和教師在學習與教學過程中所需要的各種數字化的素材、教學軟件、補充材料等等。 (二)支持系統 支持系統主要指支持學習者有效學習的內外部條件,包括學習能量的支持、設備的支持、信息的支持、人員的支持等等。支持系統作為資源的內容對象與學習者溝通的途徑,實現了媒介的功能,它與資源組成的構成相關聯,是我們認識學習資源概念的結構性視角。 (三)教學環境 教學環境不只是指教學過程發生的地點,更重要的是指學習者與教學材料、支持系統之間在進行交流的過程中所形成的氛圍,其最主要的特征在于交互方式以及由此帶來的交流效果。教學環境是學習者運用資源開展學習的具體情境,體現了資源組成諸要素之間的各類相互作用,是我們認識學習資源概念的關系性視角。 三、人才培養 學生不僅僅是在火材盒里學習,要讓學生在多種形式下接受多元化的培養,讓學生成為多語言、多功能、多能力、多知識面的人才。教學資源是為教學的有效開展提供素材等各種可利用的條件,在教與學的活動過程中所采用的媒體稱為教學媒體,教學媒體就是教學的載體,是教學設施的一個部分,它是指在傳播知識、技能和感情的過程中,儲存和傳遞教學信息的載體和工具,教學資源與教學媒體是包含關系,教學媒體是教學資源的一部分,隨著教學技術的進步,多媒體教學進入課堂,運用教學媒體可以用來獲取資源信息,并對信息進行處理,教學媒體還可以創設壞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進行知識形成過程的演示,便于學生理解,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如何更好的讓學生接受教學內容,積極參與其中,并能夠在實際生活中進行應用是教學人員共同探討的課題。 (一)利用學校技術設備工具及物理實驗器材,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動起來”是課程教學的顯著特征,即利用學校配備的技術設備和物理實驗器材給學生創造動手的機會,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例如,在學完“常用工具的使用”一節后,結合現實生活中的例子提出問題:“怎么幫媽媽開罐頭?”“怎么幫媽媽做一個晾衣架?”學生積極討論,提出很多方法,并當堂動手制作。這時教師要因勢利導,讓學生知道光有好方法不實踐是不能解決實際問題的,只有手腦并用才能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這就是技術。在學習“材料選擇”一節時,利用物理實驗器材設計“材料性能實驗”的環節,提出問題:“不同材料有不同的特性,那么同種材料通過改變材料的形狀,能否改變它的性能?”并要求學生:“用一張白紙,通過折疊、卷曲等操作制作不同的造型,再放在間隔為10cm的2個盒子中間,分別測試紙張能承受的砝碼質量。”學生通過分組討論、親手動手實驗得到結論:材料改變形狀可以提高材料的強度。最后通過得出的理論舉出在生活中應用的例子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造欲望,讓學生知道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不僅依靠雙手來進行勞動、創造財富,而且通過雙手來進行學習,增進智力。手腦并用是一種高效的學習方法。 (二)利用計算機網絡多媒體,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隨著多媒體和網絡技術的普及,網絡教育這種新型的教育模式開始廣泛流行起來。多媒體和網絡技術能提供圖文聲像并茂的多種感官綜合刺激,還能按超文本,超鏈接方式幫助我們組織學科知識和各種教學信息。這就使得網絡成為世界上最大的信息資源來源。在教學過程中,首先,教師在備課時要盡量利用計算機網絡搜索相關知識所涉及圖片、視頻來增強學生的感官刺激。其次,要激發學生主動利用計算機網絡了解先進技術,以提高學生學習技術的熱情。運用計算機網絡多媒體不僅能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而且能降低學習的難度,從而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在教學中通過計算機多媒體的模擬直觀,更能激起豐富的想像。教師可以有效地利用計算機技術來獲取網絡資源,豐富教學內容。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信息容量大,可以提高教學效率,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形象思維與邏輯思維的配合能力,這對提高教學質量起了很大的作用。因特網把世界上最大的知識庫以超文本結構組織起來,特別適合學生進行“自主發現,自主探索”學習,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充分應用計算機網絡多媒體技術,加強和改進技術課教學,改變教與學的模式,優化教學方法和手段,激勵學生積極參與,主動參與,培養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 利用校外資源,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實踐能力 “做中學”和“學中做”。它以學生的親歷情境、親手操作、親身體驗為基礎,強調學生的全員參與和全程參與。通過觀察、調查、設計、制作、試驗等活動獲得豐富的“操作”體驗,進而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實踐能力。因此,教師要不失時機地提供學生實踐的機會。在學習有關內容時,為開闊學生的視野,增強學習的興趣和社會責任感,加深理解了學習內容,提高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的積極性。要將培養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和校外資源的利用結合起來,更好地培養學生的素養,促進學生全面而富有個性的發展。校外資源是豐富的、大量的,并具有開放性,它以其具體形象、生動活潑和學生能夠親自參與等特點,給學生多方面的信息刺激,能夠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活動,激發學習興趣,使學生身臨其境,在愉悅中增長知識,培養能力,陶冶情操。因此,校外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是保證課程實施的基本條件,我們必須認識到利用校外資源的必要性,只有這樣,才能彌補校內課程資源的不足。 信息時代的到來,促使社會交流、傳播、生產方式的不斷改進,向著現代化、信息化、科技化道路邁進。新時代的學習教育,應當積極融入社會科技變革中去,利用先進的科技產物增加教學資本,從而配合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課程改革實踐性要求教師積極開發和利用多種教學資源培養多方面人才,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動手能力。教師應加強學生與社會現實之間的聯系,讓學生動態地觀察、體驗社會生活,學會綜合地理解和運用科學的知識和技能打下良好的基礎。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教育管理畢業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