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素質教育
人文素質教育是中國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針對目前現代漢語教學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探索教改對策和體現人文精神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進一步明確新形勢下的教學目標和觀念、不斷更新和協調教學內容、積極采用動態教學模式、廣泛開展語言實踐活動。 一、高校人文素質教育內涵與現代漢語教學 人文素質是指人們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綜合品質或達到的發展程度。人文素質教育是使人具有做人的資格的一項神圣事業。人文素質教育是以培養學生優良人文素質為使命的教育類型,在整個教育體系中占據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人文素質教育首先是人文學科的教育。 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和思維工具。人的語言能力與人的綜合素質關系十分密切。所有這些都要求我們必須加強對現代漢語的教學和研究。特別是提高大學生人文素質這一要求對現代漢語教學改革提出了新的挑戰。 語言是一種開放的、動態的、相對平衡的符號系統。語言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現代漢語課在選用語料時應該推陳出新、與時俱進,只有不斷更新語料,反映時代氣息,才能使語言之樹常青。 現代漢語課旨在培養學生的語言素質和語言能力,讓學生把對于現代漢語的語感從感性認識提高到理性認識。內容涉及語音、文字、詞匯、語法、修辭等各方面知識,是閱讀、寫作、理論學習的基礎和工具,具有很強的應用性。同時讓學生在掌握工具的基礎上,為將來從事漢語教學和科研作一個初步的準備。 二、現代漢語的教學現狀
針對現代漢語的教學現狀,隨著漢語重要地位和作用的日益凸顯,現代漢語課程的重要性也為人們越來越關注。 然而,目前高校的現代漢語實際教學狀況卻不盡如人意。與文學課相比,現代漢語課似乎更枯燥、單調,既沒有曲折的故事情節,也沒有感人的藝術形象,這是造成部分學生厭學的重要原因。 相當一部分學生不喜歡這門課程,多數學生認為:課程知識零碎、枯燥、抽象;教學內容過多且有些在中學就已經學過;授課形式單一,缺少師生交流;學生課堂上聽的時候似乎都懂了,可是做練習又覺得比較難。主要表現出的特征:(1)教學對象都是高考后進入大學的學生,基本上都是以漢語為母語,課程中的不少基礎知識學生在中小學階段就已經在不同程度上接觸過。(2)教材一般選用全國統編的教材,大都是專家和學者經過多年的努力精心編寫的。(3)教學模式主要是傳統傳授型的。課堂上基本是教師講、學生聽,注重對知識的深透講解以及理論的系統性。(4)教學手段上目前多采用現代教學技術手段,教師一般把授課的詳細內容都做成了課件,在多媒體教室里授課。(5)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不高,聽課多似昏昏沉沉乃至郁悶厭倦,能否用所學過的理論來解決多少實踐問題就更不得而知了。
三、存在的問題
作為中文專業的基礎課,現代漢語教學質量的高低直接關系著學生今后的語言生活和處理語言文字的能力,直接關涉到語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沒能做到與現實語言生活緊密相聯 現實中人們的語言生活是豐富多彩的。一方面,人們要遵循句法規則和語義搭配的規范,追求語句通順、表意準確;另一方面,交際往往要突破和超越規則的樊籬,追求語言的藝術化、游移性、多解性等效果。 (二)教材內容的重復與語料的陳舊 現代漢語教材中的基礎知識部分有不少內容在中小學教學過程中都不同程度地涉及過,問卷調查中,學生普遍反映許多之前已學過的內容,現在再學覺得沒什么興趣,學的時候覺得早就懂了,只是做作業又往往心里沒底。 (三)教學方法上難以做到有實質意義上的突破 師生互動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很重要,能讓學生在一定的時間內獲取最大值的學習效果,包括知識、理論、方法、技能、操行等諸多方面。不少教師希望通過提問來爭取互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但是效果并不理想。原因是提問也有局限性,提問過濫,設計的問題過于簡單等,也會引起學生的反感,往往是“啟”而不“發”,甚至出現“問”而無“答”的尷尬局面。這種心境下,師生之間的正常交流都很難進行,更不要說什么教學效果了。 (四)對現代教學技術的過分依賴和不合理使用 很多教師喜歡在多媒體教室上課,把所有的教學內容統統做成課件。一方面可以緩解過多的教學內容與有限的課堂授課時間之間的矛盾,增加傳授知識的信息量;另一方面可以增添視聽效果。學生或許由于一時新奇而暫時沉浸于熱鬧的圖文中,何況課件用得太濫過久,也會造成視聽疲勞。調查發現,不少學生反應課件內容太多,節奏太快,學習效果不好。實踐告訴我們,在現代漢語教學中,有時課件帶來的效果并不比直接在黑板上板書好。 現代漢語知識具有系統性和實踐性。教師在系統地講授相關的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的同時更應該注重學生的語言實踐,鍛煉和培養他們分析具體語言現象以及創造性使用語言的能力。因此,教學方法和模式至關重要。 我認為,如何激發學生學習現代漢語的興趣呢?選用趣味語料進行現代漢語教學可謂一種有效的方法。總之,在現代漢語教學中選用趣味語料是融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和素質提高為一體的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 選用趣味語料進行語言知識的講授和語言理論的分析是提高現代漢語課堂效率的有效方法之一。選用趣味語料具有四個方面的積極意義,但必須目的明確,用時短暫,講清規律,內容健康。趣例有感性與理性之分,教師應盡快完成從選用感性趣例向選用理性趣例的過渡,教會學生發現和研究理性趣例的方法。在選用趣味語料進行現代漢語教學時,必須注意以下四個方面。一是目的明確。教師引用的趣例必須緊扣現代漢語中的有關知識點,趣例只是講授語言知識和語言理論的切入點,是為講授語言規律服務的,不能本末倒置,為有趣而講趣例。二是用時短暫。引述趣味語料所占的時間不能太長,不能讓學生沉浸在趣例之中,而應盡快將學生的思路引導到語言研究的軌道上來。必須明確,選用趣味語料不是插科打諢,不是耍小噱頭,目的在于講授現代漢語知識,研究語言現象。三是講清規律。趣味語料往往反映語言特殊的用法,因此必須講清楚趣例出現的語境和語體風格,分清普遍性規律與特殊性規律。四是內容健康。當前信息網絡化、文化產業化、生活時尚化,隨之而來的是語言的網絡化、行業化和時尚化。網絡用語中庸俗、浮淺的部分,行業用語中晦澀、陳腐的部分,社會時尚用語中低俗、粗鄙的部分等,不能作為正面的例句來引用。文藝作品用語、廣告用語、流行歌曲用語中求異、求僻,故意洋化,故意違反漢語規則,粗制濫造的語句,也不能作為正面的語料。 在現代漢語教學中選用趣例,既要有剖析性的分解說明,也要有綜合性的闡釋;既要求學生掌握普遍性的規律,也要求他們了解特殊性的變異;既要了解語言的表層意義,也要領會其豐富的文化內涵;既要掌握語言規律,也要善于激活這些規律。 選用趣例進行教學,可以淡化學習內容枯燥乏味給學生學習帶來的消極影響,融知識性與趣味性為一體。但這種教學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那就是趣例畢竟有限,且不容易尋找;容易誤導學生去與文學課比趣味,出現為興趣而學的偏向。現代漢語基礎知識和基礎理論是這門課的 “硬核”,它對于認知語言科學關系重大,因此,教師必須牢牢把握教學目標,不能讓趣例沖淡主題。現代漢語課的教學目標是:運用實用、科學、穩妥、高效的教學方式、方法,培養學生自主性學習能力和創造性學習能力;開闊學生的語言知識視野,培養學生透視語言的能力,提高他們的語言素養;使學生在以后的工作和學習中,能根據交際的目的和特定的語境,恰當地運用現代漢語,并能結合語源正確地理解、分析現代漢語,或運用一定的語言理論發掘現代漢語中的基本規律。 在探究中國文學語言觀的實踐中,有些學者抓住了語言背后形成的意識形態,并將其帶進了具體的文本中,通過固有的關系模式對語言選擇進行考察,這在無形中推動論文范文了關于修辭學研究的進展。與此同時,也有些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對現代漢語與現代文學的關系進行深入探究,并總結出了新的研究成果。由于現代漢語與現代文學的關系存在一定的復雜性,因此,對于一些漢語概念的設定只能停留在表面上。有些學者則從更高的角度探究現代漢語與現代文化的深刻內涵,從意識形態到語言、再從語言到文學,以看作理論模式進行探究,從而在實踐中總結出新的研究成果。由此可見,現代漢語與現代文學關系的復雜性是探究中國文學語言的重要途徑。 中國文化的現代性逐步承擔起現代漢語發展的使命,隨著對現代漢語與現代文學復雜關系的深入探究,現代漢語的文學語言文化特點逐步成為現代文學研究的主要對象。同時語言的現代性也隨著發生相應的轉化,與以往的中國文化相比,革新后的文化更具有現代性的新內涵,從而也促使了語言體系的變革,這在無形中也導致了文學與中國文化的現代轉型。 綜上所述,現代漢語與現代文學的復雜關系,不僅關系著現代文學在今后的發展方向,同時也影響著文學觀念在現代漢語中的應用。在現代漢語與現代文學復雜關系的探討中,既要抓住文學觀念的復雜性,又應關注文學觀念自身的復雜性,這樣,才能在不同的文學觀念中,更深入的探討現代漢語與現代文學的復雜關系。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教育管理畢業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