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道德教育在教育中的重要性 道德是社會用來調節人與人之間關系和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和準則。我們所說的道德教育,是指社會主義道德教育和共產主義道德教育。這兩方面都是共產主義思想教育的重要內容,都是以馬克思主義世界觀為指導的。兩者相互聯系又相互區別,是共產主義道德教育的兩個層次。進行道德教育,就是通過對受教育者進行倫理道德知識的灌輸,把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道德觀念、道德原則變成人們普遍遵循的道德風尚和道德習慣,提高全社會的道德水平。 一、 道德教育與政治教育的關系 道德教育指的是形成人們的道德意識和道德行為的教育,包括社會公德、國民公德、職業公德等。通常所謂的政治教育是有關政治的思想意識和層面的教育,包括政治理論教育和時事教育,一方面,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是對青少年進行必要的,并行不悖的兩種教育,另一方面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又是青少年進行相對對立的兩種教育,他們在內容,存在方式,與社會經濟基礎聯系,對社會存在的作用、歷史發展的過程和前途等方面是不完全相同的。 二、傳統道德與德育文化的關系 如同我國現階段的整個社會文化一樣,德育文化正處于傳統文化趨向消解、新的文化正在建構的轉型階段。繼承傳統道德與德育的精華,既是社會的穩定與發展的需要,也是建構新的德育文化的需要。我們不可能割斷中國的歷史,脫離國情。在急劇變改的社會中,對傳統的維系與科學地弘揚這對維護社會穩定、緩解因觀念突變而出現的思想陣痛具有不容忽視的作用。新的德育文化的建設固然對傳統的揚棄為重要特征,但尤為重要的是科學地繼承。傳統道德與德育的精華是我們賴以建構新的德育文化體系的基礎。整個人類思想史的發展證明:人類思想的發展并非依據基礎而創造新的思想,而是依據基礎而改變傳統意識。對新的德育文化的建構而言,所依據的“基礎”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這一現實,據此應予改變的“傳統意識”主要包括了傳統道德與德育思想體系。 傳統道德與德育思想體系博大精深,雖有糟粕,更有精華,繼承其精華,有利于加強學校德育及德育學科建設,這是專家學者所普遍認同的觀點。很多專家學者指出,禮、義、廉、恥、信,以及孝等傳統的道德觀念,傳統美德所體現的整體主義(具體表現為維護國家統一、民族團結與強調集體利益)、辯證思想( 具體表現在強調“為政以德”與人際和諧)以及“先義后利”等,雖然其中具有特定的歷史局限,但都擁用合理內核,所蘊涵的基本價值有一定的超時代特性,經過必要的現代轉換,結合現實賦予必要的時代內涵,完全可以變現實的德育及新的德育文化建設所用。在研討過程中,有些專家還特別指出,傳統道德與德育是一個有機的思想體系,它以儒家思想為主體,同時也包括了儒家以外其它學派(比如道家、墨家等)的思想在內,在批判繼承傳統道德與德育過程中,不能僅僅關注儒家的傳統道德與德育思想。 三、道德教育的現代性的哲學基礎 從哲學視角觀照道德教育已有幾千年的歷史,道德總是哲學在仔細考慮倫理價值時的首要選擇。道德哲學是時代精神的反映,是引領一個時代道德發展的航標。美國著名道德教育家柯爾伯格(Lawrence Kohlberg)曾說:“道德哲學和道德心理學是探討道德教育的兩個基本領域,道德心理學是探討道德發展是什么的問題,道德哲學探討道德發展應該是什么的問題。在我們為道德教育找到一個合理的基礎之前,必須把心理學上的‘是’和哲學上的‘應該’這兩種探討結合起來”。然而,令人遺憾的是,直到今天道德實踐領域并沒有很好地實現這兩者的聯姻,不僅如此,教育者的觀點和行為也較少明確的從道德教育哲學和道德教育心理學出發。這種現象在基礎教育包括幼教階段的學校道德教育中非常明顯,直接表現則是道德教育的人為痕跡隨處可見。如果說人們對道德哲學家很少直接就道德教育問題發表言論還只是感到遺憾的話,那么教育工作者不能或很少自覺利用道德哲學的成果,則可稱之為教育的不幸了。實際情況正是這樣,教育工作者還缺乏對道德教育價值深刻的反思,對當前如何進行道德教育和進行什么樣的道德教育等問題的仔細考慮和解決也缺乏主動尋求道德教育探討成果的意識。 一百多年來,道德教育在現代化的征程中已取得豐碩成果,它們對更新教育者的教育觀念以及推進道德教育現代化進程無疑有著十分重要的運用。這正如著名教育哲學家喬治·奈勒所言:“哲學解放了教師的想象力,同時又指導著他的理智”。教師追溯各種教育問題的哲學根源,從而以比較廣闊的眼界來看待這些問題。教師通過哲理的仔細考慮,致力于系統地解決人們已經認識清楚并提煉出來的各種重大問題。那些不應用哲學去仔細考慮問題的教育工作者必然是膚淺的。一個膚淺的教育工作者,可能是好的教育工作者,也可能是壞的教育工作者——但是,好也好得有限,而壞則每況愈下。因此,與所有教育工作者一樣,教育工作者首先也應是一位道德哲學家,對道德發展應有自己的且符合時代要求的仔細考慮,從而使人的德性在生命的幼年就能得到深深的培植。 四、道德教育對現實的意義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教會做人”是當代國際著名教育家所提倡的德育目標。縱觀我們多年來對中小學生的道德教育,從“五愛”到“四美”到“三熱愛”,直到現在的道德素質教育、人格教育等。這些道德教育目標都很正確,也具體,可是收效不大。在人們的心目中這些道德目標僅僅是動聽的口號。原因何在?關鍵在于沒有提出很好的可以被中小學生躬行踐履的具體途徑和方法。 實施道德教育的方法與途徑非常清楚、明確;其方法就是“由近及遠,推己及人”,“孝悌”是道德的中心與出發點,而泛愛眾則是其最終目標與歸宿。顯然,這樣的道德教育方法、途徑由于步驟清楚、明確,所以有很強的可操作性,再加上每一步都是按照由近及遠,由親至疏的順序,既體現了由易到難的原則,也使人覺得合情合理,符合人之常情,愿意這樣去做。因而便于學生去躬行踐履,不會使人產生“說教”或“灌輸”的生硬感覺。這是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的,特別是在教育一線的中小學教師。學習德育教育方法,研究如何將我們現在的德育教育具體化、步驟化、合理化,使德育教育更合情理、更可操作、更適合學生躬行踐履。 道德教育對中國文化的形成和發展有深遠的影響,中國的文化中存在著重德的傾向,歷代知識分子和勞動人民中存在著重氣節、剛正不阿的傳統。道德教育是為其政治理想服務的,明顯的打上了封建的烙印,我國現實生活中設計的倫理道德問題很多,這是因為我國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文明古國,有許多優秀的道德教育,但也有不少封建道德糟粕。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外來文化同傳統文化有融合、吸收和發展,但也有沖擊和碰撞。因此,許多人在什么是社會主義道德標準問題上,思想有一些混亂,急需要進行道德教育,以正確的社會主義道德準則教育、裝備全體公民。應用歷史的眼光來去其糟粕,取其精華。研究德育教育,我們不難從中找到具有現代價值的精神和方法為我們所用。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教育管理畢業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