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后進(或有行為問題)學生的發展性 評價策略研究 [摘 要]學習后進(或有行為問題)學生的發展性評價策略研究是是一種以促進學生發展作為最終目的的評價方式,是決定學生是否能夠得到進步并獲得成功的重要因素。當今的教育中,不少教師一味地將學生的考試成績放在首位,而忽視了他們的發展,尤其是學習后進(或有行為問題)的學生。 [關鍵詞] 行為習慣、溝通、轉化、激發、規范、協調、互助、提高。 學習后進(或有行為問題)學生的發展往往有家庭狀況、學習和生活環境、對班集體的認識、日常行為習慣、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多方面的原因。要想轉化他們,應從激發他們的潛力、規范他們的行為、協調家庭和社會的力量、組建互助小組等方面入手,促進提高。 一、個體因素對學習后進(或有行為問題)學生的影響 慢性疾病包括疾病和殘疾。張藝等人在對國內外慢性疾病兒童生活質量研究的總結中發現,慢性疾病程長,反復發作及需長期治療等特點直接影響兒童的體格發育、情緒和認知等心理發育和社會適應能力,降低患兒的生活質量。本研究的調查結果發現,在男生群體中,慢性疾病史行為問題發生的危險因素。在女生群體中,雖然患有慢性疾病的個體與健康個體行為問題的發生率也表現出了高于健康個體的趨勢。慢性疾病不僅自身直接影響學生的正常發展,慢性疾病的治療過程也會對學生發展形成新的創傷。有研究者指出,學生患軀體病后,限制了他的活動,引起情緒焦慮、恐懼或任性。同時慢性疾病也會導致家庭的氛圍的改變,父母養育方式的改變,家庭的壓力性事件增多,最終導致各方面的改變。 二、社交情況對學習后進(或有行為問題)學生的影響 本研究發現,同學關系、班主任關系、在家庭和學校中與成人和他們相處問題情況都對他們行為問題的發生有顯著地影響。同學關系和班主任關系越好,在家庭和學校中與成人和他們相處問題少的行為問題發生率顯著低于同學和班主任關系差,在家庭和學校中與成人相處問題多的學生。 同學關系的好壞對于學生行為問題發生率有顯著的影響。在單因素分析中,同學關系好的學生行為問題發生率顯著低于同學關系差的學生,而且進入了社交情況對于學生行為問題的回歸方程中。說明同學關系對于學生行為問題的發生有預測作用。對于學生來講,其生活的主要環境是學校,他們的朋友來源于同學。同學關系也是一種同伴關系。張文新將同伴關系定于為指年齡相同或相近的學生之間的一種共同活動并相互協作的關系,或者主要指同齡間或心理發生水平相當的個體間在交往過程中建立和發展起來的一種人際關系。研究表明,同伴關系相處好的一般都比較自信,而且也樂于信任他人。同伴關系包括群體關系和個體關系。同學關系好的學生擁有良好的班級心理環境,更樂于學習。 師生關系對于學生來說也是一種重要的人際關系。研究中發現,師生關系會影響到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學生歸屬感。在實際生活中,與家長接觸最多的也是班主任老師,班主任關系好的學生發展性顯著高于班主任關系差的學生。 三、學業情況對學習后進(或有行為問題)學生的影響 主要有兩個層面的問題:第一個層面是相對客觀地自身學業情況,包括是否留過級、是否厭過學、是否獨立完成作業和完成作業的困難度。第二個層面是相對主管的家長對學生的學業評價,包括家長對學業的滿意度、家長對家庭作業量的評價和家長對家庭作業作用的評價。 可以認為,在中國學生的生活中,學業成就成為影響其發展的主導因素。學業成就影響同伴辦學、同伴接納、師生關系,即學校環境,學業成就好影響了親子關系、家庭氛圍。因此,減輕學生學習負擔,提供多元的評價系統,讓學生的自我評價提高,讓家長滿意度提高,對于學習后進(或有行為問題)學生是有必要的。 四、家庭因素對學習后進(或有行為問題)學生的影響 家庭式學生生活的主要環境之一,家庭不僅為學生的發展提供物質上的保障,而且為學生的發展提供心理、情感支持和早期啟蒙教育。 家庭功能的正常發揮是保證他們良好發展的基礎。家庭的壓力性問題都會影響到家庭功能的正常發揮。家庭壓力性問題包括:家庭中家人有疾病、家庭中其他孩子有學業和行為上的問題、父母有精神、心理問題、經濟問題和住房問題。家庭中壓力性問題是危險因素。家庭中這些壓力性問題越大時,很不利于他們的學習和發展。父母的心理健康不僅影響婚姻質量,而且直接決定父母教養角色的勝任程度,從而影響他們的學習與發展。經濟條件在學生發展中更多是起到了中介作用。經濟條件好的家庭意味著較少的生活壓力性事件、居住環境和父母更好的教育水平,更多接觸優質教育的機會,經濟社會地位更多地是通過這些因素間對學生的發展影響。 結合以上諸多因素,對學習后進(或有行為問題)學生提出以下建議。 1、學生學習后進(或有行為問題),并不代表著臨床的診斷,而是反映出了他們成長過程中共有行為模式的夸大、缺陷或障礙性組合。 2、學生發生率最高的行為問題集中于社會交往不良和負性情緒問題。人際關系包括親子關系、師生關系、同伴關系和自我意識的發展是學生發展的兩大主題。成人包括家長和老師應該給予學生在處理人際關系和負面情緒方面予以可靠的指導和指引,讓他們能夠得到成人心理上的支持,同伴的接納和認可,促進人格的健康發展。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應該把學習人際交往和情緒識別、管理和自我調節作為重點。 3、“有事不說出來,藏在心里”之一行為問題的癥狀。學生進入青春早期,自我意思的決心帶來相應的獨立性需要,相應也會對親子關系帶來沖擊,此時的父母應該開始調整對孩子的相處方式,給予更多地獨立空間和認同感。 4、學業因素成為影響其發展的主導因素。學業壓力是學生最大的壓力源。學業情況不僅影響同伴關系、同伴接納、師生關系,還影響了親子關系、家庭氛圍。因此,減輕他們的負擔,提供多元的評價系統,讓學生的自我評價提高,讓家長對學業滿意度提高。對于學習后進(或有行為問題)的學生是有必要的。 參考文獻 1、李雪榮:兒童行為與情緒障礙,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7.1 2、蘭燕靈‘張海燕、李萍等,行為問題兒童的生活質量及其影響因素調查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教育管理畢業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