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載鏈接(充值:30元) 如何充值?
全文字數:7675
北信學校藝術史校本課程建設個案分析
【摘 要】校本課程(school base curriculum)是學校自主決定的課程,指教師在實踐中對自己所面對的情景進行分析,對學生的需要做出評估,確定目標,選擇與組織內容,決定實施與評價的方式。校本課程開發的主體是教師小組,而不是單個教師。本人認為,學校作為通過授課的形式傳播知識的場所,校本課程則是學校辦學特色的重要體現之一,更是當今在生源上處于劣勢的中等職業學校生存和發展的必要條件。考察北信學校藝術史校本課程建設的幾個方面,提煉出中職學校文化科目類校本課程建設的元素及條件,并對中等職業學校文化科目類校本課程建設進行一定的理論闡釋。【關鍵詞】校本課程 北信學校 特色建設 課程改革 職業教育
【正 文】 校本課程建設是20世紀70年代在美國開始受到廣泛重視,與國家課程開發相對應的課程開發策略。當時美國教育界意識到國家課程開發策略脫離學校和學生實際的弊端,從而推動了校本課程開發策略的興起。 隨著改革開放后我國的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也逐漸為校本課程的開發建設營造了相對寬松的環境。199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把我國的課程結構分為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實行三級課程管理。《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 國發[2005]35號文件《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提出:“進一步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根據市場和社會需要,不斷更新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合理調整專業結構,大力發展面向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的專業,大力推進精品專業、精品課程和教材建設”。這不但在宏觀上為中職校本課程的開發創造了條件,而且向中職明確提出了開發校本課程的任務與要求。與普通中小學相比,由于沒有 “高考指揮棒”的約束,中職校本課程開發有了更大的空間。 目前,已有不少中職結合社會經濟發展的實際需要,加強校本課程的開發,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形成了一系列頗具實效的校本課程開發模式,為中職校本課程的開發提供了有益借鑒。校本課程開發已成為中職教學改革和創新的一個支撐點和亮點。校本課程開發已成為中等職業學校(以下簡稱中職)教學改革的理論問題和實踐問題,是中職適應社會經濟發展、深化課程改革的重大舉措。 北信學校全稱為“北京市信息管理學校”,是國家級重點職業高中。2年前,本人親身參與了該校的“藝術史”校本課程開發建設,并至今保持與當時負責此課程開發項目的陳亞東老師的密切聯系。這一方案在實踐中取得了不錯的效果,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從一定程度上講它依舊為中職強化辦學特色、提高辦學效益乃至可持續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北信校本課程開發建設背景分析 近些年來,同北京地區多數中職學校一樣,北信學校生源的質量和數量逐年呈現下降趨勢。對此局面的出現,2006年6月初,在學校教務會議上,韓立凡校長首次提出先要從內因入手,對學校的的教學模式與課程設置問題進行深入分析。在這種大的前提下,陳亞東老師提出了“三個不平衡”的論斷: 1. 專業課和文化課的教學效益不平衡陳老師認為,自2002年來,北信學校三個校區計算機專業課教師在教學中采用任務驅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教育管理畢業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