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載鏈接(充值:30元) 如何充值?
全文字數:6114
“自主式學習”模式在小學社會課中的應用
內容摘要:本文談了筆者對“自主式學習”涵義、特征的認識,并具體論述了“自主式學習”模式在小學社會課中的應用策略:課前,自主收集、整理信息的策略;課中,自主表達信息的策略;課后,拓展學習,完善信息策略。通過這些策略,讓學生自主學習,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摘要:自主式學習 策略 信息 社會課
教育改革積極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學生是學習的主體”[①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XX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18頁]①。社會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社會課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一、認識“自主式學習” 《現代漢語詞典》中“自主”的含義是“自己做主”。“自主式學習”就是自己控制學習的主動權,自己掌握學習活動。 通過一段時間的教學實踐我認為自主式教學模式,是指:在教學過程中強調“課前,主動預習,收集、整理信息→課中,積極參與課堂學習,表達信息→課后,拓展學習,完善信息”三個環節。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教師起引導、糾偏、指導作用,引導孩子在主動獲取知識的過程中形成學習能力和學習習慣。 “自主式學習”的特征之一: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的教,就是為了學生的學。沒有這個主體的積極參與,教學任務難以完成,教學過程也毫無意義。自主式教學模式的根本目的,就是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收集信息、整理信息、表達信息的學習能力,幫助學生形成主動學習的習慣,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從依賴老師到能夠獨立自主地學習。 “自主式學習”的特征之二:教師是教學的主體。教師作為學生的導師,其任務之一:為孩子創設一個良好的學習情境,為孩子的主動學習提供氛圍。任務之二:充分調動孩子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使孩子主動地去獲取知識、主動地發展能力,努力讓他們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任務之三:教師要全程參與孩子的學習活動,指導學習方法,把握學習的方向和尺度,對孩子的自主學習成果及時進行評價。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教育管理畢業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