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載鏈接(充值:30元) 如何充值?
全文字數:4553
民辦高校辦學模式研究
[摘 要] 文章簡述了我國民辦高校的歷史淵源、發展歷程,分析了民辦高校的現有的辦學模式及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了解決民辦高校生存與發展問題的基本思路。[關鍵詞] 民辦高校 辦學模式 發展思路
民辦高等學校是指企事業組織、社會團體及其他社會組織和公民個人利用非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依照國家和本市教育行政部門制定的高等學校的設置標準,面向社會舉辦的實施高等學歷教育的學校或實施高等非學歷教育的教育機構①。 一、民辦高校產生的歷史由來和發展概況 中國的民辦(私立)教育有著悠久的歷史、豐富的經驗和令人稱道的佳績。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孔子就興辦私塾,招收天下志學者,號稱弟子三千,仁者七十二。 南宋時期朱熹作為宋朝私學系統創建了白鹿洞書院,在教育體制和教學方式上進行了一系列革新,成為后來書院效法的楷模。清朝,各種家塾、村塾、族塾、廟塾、門館、教館、學館、書屋或私塾等遍布全國鄉鎮縣市,私學成為國家主要的教育模式。晚清時期,除清政府明令禁止開辦的政法類高等教育機構外,私立高等教育已涉及許多學科。民國時期,北洋軍閥政府和南京國民政府,都對私立高等教育采取倡導、鼓勵政策,制定和完善了管理私立高校的法令法規。到1927年,全國已立案的私立大學就達18所,準予試辦的15所。20世紀30年代,私立高等院校占全國高校的比例為45%,學生數占全國高校學生數的49%。此時倡導私學的著名教育家的陶行知大力推行平民教育與鄉村教育運動、先后創辦私立曉莊師范和育才學校。抗戰爆發后,中國高等教育無法正常發展,私立大學受到明顯沖擊,到1947年,私立專科以上學校占全國高等學校的比例下降至39%②。 雖然在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隨著政事更迭,民辦教育經歷了興衰坎坷,但到解放前,我國民辦高等教育仍發展到19所,占全國高等學校的26%,學生占總人數的1/3③。現在我國的一批著名大學如燕京大學(北京大學前身)、輔仁大學、復旦大學、南開大學、廈門大學等的前身都是私立大學。解放后,隨著私有制的解體,國家對私立學校實行社會主義改造,所有私立院校先后國有化,國家實施政府包辦教育的政策,民辦大學隨之消失,私立教育在我國開始了長達30年的中斷期。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民辦大學開始恢復。1984年民辦高等學校進入第一個發展高峰期;1992年進入第二個發展高峰期;此期間批準成立的民辦高校占了總數的71%,大部分民辦高校就是在這兩個時期建立起來的。此時我國的民辦教育發展大致經歷了以下四個階段: 1、非學歷民辦教育的萌發階段——民辦高校的胚胎期(1978年——1987年)。 2、民辦自學助考及學歷文憑考試階段——民辦高校的萌芽期(1987年——1997年)。 3、民辦高校大規模興起階段——民辦高校的成長期(1997年——2002年)。 4、對民辦高校的規范、促進與調整階段——民辦高校的成熟期(2002年——至今)。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教育管理畢業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