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載鏈接(充值:30元) 如何充值?
全文字數:3425
學生的科學學習動機和科學學習心理 ------關于學習《教育心理學》的體會 通過認真學習《教育心理學》這門課程后,使我深刻認識到教育心理學的重要性,在教育實踐中我們要靈活運用教育心理學,通過科學的教育方法才能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獲得最佳的學習效果,并最大限度地掌握科學知識和技能。教育部門一直在不斷總結教育管理工作中的存在問題,結合實際情況,國家提出了教育改革的一些新方案。而教師們在日常教學中,感受最大的是:作為老師,在日常工作時除了要認真鉆研教材,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設施外,一定要研究學生心理,把心理學知識運用到科學教學過程中去。因為教育心理學是一門用科學的方法揭示教與學相互作用過程基本規律的科學,它揭示了學生如何去學和教師如何去教等問題,它提供了各種研究方法和角度,能幫助教師有效地解決教學過程中的實際問題。 一、應用教育心理學激發學習動機 有動機才會有行動。影響學生是否熱愛學習的重要因素就是學習動機,這也是學校在實施教育時所要達到的目標。在強調素質教育、學生主體性發展以及情感教育的今天,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動機,不僅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而且具有重大的實踐意義。 1、在教育心理學里面,它認為學習動機在心理學上可劃分為4類,分別是:內部動機,外部動機,成就動機和社會動機。內部動機是指由個體內在的需要引起的動機,如學生對知識自發的求知欲望、學習興趣等。外部動機是指個體由外部誘因所引起的動機,如學生為了得到學校的獎勵或避免懲罰而努力學習。 學生在內部動機和外部動機的促使下會自發地、持續地去學習知識,掌握知識。具有內部動機的學生能在學習的過程中得到心理上的滿足,對于學習,他們會積極地參與和響應。他們清楚了解學習的目的,他們對于知識抱有很強的好奇心,學習的興趣非常濃厚,面對問題是會有勇于接受挑戰的膽量。外部動機實際上是由家長、老師、親友等外圍人員人為地施加造成的。學生在來自外圍的誘因下才會激發其學習的動機,但在這種動機之下的學生,他一旦達到了目的,學習動機便會下降;另一方面,為了達到目標,他們往往采取避免失敗的做法,或是選擇沒有挑戰性的任務,或是一旦失敗便一蹶不振。因此,相對于內部動機,外部動機所產生的效應是極其微弱和短暫的,是不可能使學習者持之以恒地保有學習的熱情。 成就動機是指學生因為期望通過和其他同學的競爭并擊敗對手來證明自我能力、提高自我地位的心理動機。這類型的學生很重視學習所帶來的價值體現,如榮譽感。社會動機是指學生學習的目的是為了讓身邊的某類重要人物高興,如為了老師高興或不辜負家長的期望等。 2、學習動機和學習效果是成正比的。有關機構曾對學生的學習動機的差異所引致的學習效果進行心理學方面的研究,研究表明,假如學生的學習動機內容較廣,水平也相應較高,這類學生往往既有著遠大目標,也有著貼近的具體目標,主要這兩種目標結合得適當,學習成績也較好;但如果學生的學習動機內容比較窄,水平較低,他們往往只有貼近的具體目標而沒有遠大的目標,或者只有空泛的遠大目標,這兩種目標之間并不存在關聯,也就是說是脫節的。由此可見,學生的學習動機的形成過程主要受兩方面因素的影響。首先是客觀因素方面,家庭、社會和學校教育在學生學習動機形成過程中的作用。大多情況下,兒童的學習動機體現了父母的要求、態度和志向。而學校教育才是對學生學習動機的形成、發展起主導作用。在主觀影響上來說,學生會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的個性特點的形成以及智力水平的發展對學習動機的形成也發揮重要的影響作用。 不過,研究表明學習動機強度與學習效率并不完全成正比,因為過分強烈的學習動機使學生產生壓力,它會使學生的學習情緒處于緊張、焦躁的狀態之下,注意力和知覺范圍變得狹窄,反而限制了學生正常的智力活動,降低了思維效率。因此,學習動機存在一個動機最佳水平。即在一定范圍內,學習效率隨學習動機強度增大而提高,直至達到學習動機最佳強度而獲最佳,之后則隨學習動機強度的進一步增大而下降。而且,學習動機強度與學習效果之間的這種關系因學習者的個性、課題性質、課題材料難易程度等因素而異動。動機強度的最佳水平會隨學習活動的難易程度而有所變化。 3、學校必須重視教育心理學在學習動機方面的應用。如果忽視學生學習動機的應用,學生在學習科學課程時缺乏積極,就會感到強迫感或挫折感,對學習失去熱情,從而難以完成老師指導下的學習活動,學習效果無法得以保證。而如果重視學習動機的應用,效果就大不一樣了。如能在學生學習的內部、外部、成就和社會動機上給予適時的引導,給學生客觀的評價,并給予表揚或鼓勵,將使學生在學習科學知識的過程中不斷獲得自我滿足感和收獲自信,就會激發起學生要將學習繼續進行下去的興趣和動力,學習效果自然就會得以提高。 4、激發學習動機,就是要在一定的教學情境中,利用一定的誘因,使已形成的學習需要由潛在狀態變成活躍的活動狀態,從而來起到推動學習的內部動因,形成學習積極性。從而使已經形成的學習需要不斷地得到鞏固、加深和提高。學習動機的激發是在教學過程中進行的,因而除了依賴于教師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組織之外,教師還應根據教學不同階段的要求和特點,創設一些輔助條件來進行。 二、應用教育心理學分析科學學習心理 學生心理特征及其發展規律是教育的基本依據。教育工作要想取得預期的效果,必須了解學生心理特征及其發展規律、學生的個別差異,從而使教育活動與學生的心理特點相對應。 為了更好地指導學生學習,提高科學課程的教學質量和效果,我們要運用教育心理學的理論知識對科學課程學習過程中學生的心理特點進行研究和干預。 1、利用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與興趣進行教育 科學課包括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地理等多門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它所涉及的內容非常廣泛,科學課的學習包括許多課外活動和實驗,并且這些實驗內容都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教師的演示實驗,由學生自己進行的分組實驗,還有各種課內、課外活動,這些活動讓學生產生好奇感和期待。通過學習活動能讓學生對未知的事物有一個循序漸進的了解,學生強烈的心理需求得以滿足。教師應充分利用學生在求知上的好奇心理,因勢利導,并通過各種方法和途徑,將學生的這一心理轉化為對學習知識的興趣。教師可以通過讓學生自己動手實驗,設計活動內容等方法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生在獲得成功后更會產生成就感并增強學習的信心。另外,教師可以把優秀的學生樹立為榜樣,因為榜樣的力量是巨大的,讓優秀的學生發揮傳、幫、帶的作用幫助學習差的學生。同學之間的交流永遠比老師的幫助更容易。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教育管理畢業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