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載鏈接(充值:30元) 如何充值?
全文字數:4874
試論農村教師隊伍管理的難點與對策
[內容摘要]:我國農村教育的發展較為迅速,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給農村教育帶來了新的挑戰,農村教師外流、分布不合理、質量偏低,結構不均衡等問題。新形勢下,要解決農村教師隊伍管理存在問題,必須加強教育改革,加大教育投入,加快師資培訓。[關鍵詞]:農村教師管理難點與對策 教師是學校發展的根本,建設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是農村教育快速發展必不可少的條件,是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必不可少的動力,而農村教師管理面臨著一些新的困難,阻礙著農村教育的發展,阻礙著素質教育的實施,我們必須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深化改革,加大投入,強化培訓。 一、農村教師隊伍管理的難點 受著諸多方面的影響,教師隊伍管理在隊伍建設,素質發展,結構分布等方面呈現出不穩定性、不合理性、不均衡性等問題,給教育行政部門、學校管理工作和農村教育發展帶來了不少困難。 (一)、農村教師不斷外流。 受市場經濟的沖擊,由于區域間經濟的差異和人才流動的社會化,為農村教師管理帶來一定困難。因而,“外流型”增多:素質高的中青年教師主要有三種去向:一是走出農村,進沿海、大中城市,謀發展;二是走出“師門”,進其他行業,謀出路。轉行:到黨政機關、其他事業單位任職高就;下海:有的受利益驅動,金錢物質誘惑,人生觀、價值觀發生新的變化,做了老板,當了經理;外借:政府部門因缺乏文職人員,就從教育部門借用,幾乎都是特優秀的中青年教師。以上兩方面在一定程度上給在崗教師造成了極大的負面影響;三是近幾年退休人員增多,由于上世紀七十年代從社會錄用的民辦教師人數眾多,大多數都在這幾年退休,教師隊伍減員嚴重,再加上這幾年分配的人數較少,補充困難,主要原因是縣區財力有限,保工資都存在困難。特別是大專、本科畢業生不愿意到農村任教。 其次是“內流型”增加:一是走出公辦學校,進私立學校,追求“三高;二是由農村進鎮區,由鄉鎮進城區,以至都市;三是由離家較遠的學校流向靠近家鄉的學校。①另外,農村教師除了“顯性流動”外,還存在著“隱性流動”趨向。所謂“隱性流動”,是指有外流或內流的意向和情緒表現,但尚未構成現實的流動行為。較多的表現為:對教師職業的自卑感,對教學工作和學生感情的減退,以及工作積極性、責任感的變化;有的則“身在曹營,心在漢”。這種隱性流動傾向、情緒,對教學工作和學生造成了很嚴重的影響。②農村教師分布不均。由于農村教師流動大,城區與農村教師分布上不均衡,農村教師少了,缺編現象嚴重,特別是農村中青年骨干教師少了,教育教學質量受到影響。集鎮與鄉村教師分布不均衡:中心初中、中心小學人滿為患,鄉村完小和教學點缺乏教師,有的完小只有七、八個教師,缺編的由臨時代課教師來上課,無法保證教育質量,同時加重鄉鎮、村及農民負擔。 (二)、農村教師素質偏低。 錄用層次低:現在農村小學有相當一部分教師從社會錄入的,有民辦轉公辦的,從高中生中招錄的合同聘干教師、從社會招聘臨時代課人員。年齡編大、知識結構老化、知識面狹窄,極少數受過專業教育,相當一部分教師觀念陳舊,教法落后,無法迎接新一輪課程改革,面對新課程,顯得力不從心。學習培訓少:由于人員緊張和學校經費困難,幾乎無機會參加業務培訓或到外地參加教科研活動,加之學校無骨干教師,學無方向,學無榜樣,學無示范。職業觀念缺乏:因受種種原因影響,有的教師不思進取、不求上進、不進修、不學習、滿足現狀,撞鐘式教學。學習無動力,提升學歷為的是評職稱;教科研與自己無關,是教育專家的事情,自己無須去學習新理念,實踐新課標;舊觀念不及時轉變,一味地應試教育,一味地傳播知識,一味地主觀追求浮躁的東西;責任心不強,職業意識淡薄;部分優秀教師在評優晉級、提拔使用后,就到了二線,不再任課,造成極大浪費。農村教師結構不合理。農村教師存在著學科專任教師結構不齊整,老、中、青年齡結構不合理,高中、初中、小學教師知識結構不配套的現象。第一,學科結構存在著專任教師配備不齊的問題,農村缺乏英語、信息技術、藝術類、勞動技術、常識類等專業教師,有的學校無法開設,學生上自習課,有的學校只能由非專業教師兼任英語、勞技、音樂、美術等學科教學,教學水平低,教學質量差,嚴重影響著學生德、智、體、美、勞多方面發展。第二,老、中、青年齡結構存在著老多,中、青年少的問題,教師年齡結構偏大,教學無激情的多,工作無壓力的多,學習無追求的多。第三,高中、初中、小學教師存在著知識結構不配套,存在著層層拔高使用的問題,高中教師缺乏從初中選拔使用,選擇師德優良、業務精湛的教師。初中從小學選拔使用,把那些學歷層次較高、工作成績突出的中青年教師選拔出來,教學初中的數理化,造成教師資格與崗位不一致,造成小學、初中教師師資質量嚴重下滑,農村本來就薄弱的師資力量越發薄弱,學校教育質量難以保證。 二、農村教師管理問題的根源分析 剖析出現這些問題的根源,主要在于以下幾個方面: 人事管理不活。為構建適應市場經濟需要開放式人才管理,國家進一步加大了人事改革力度,人才流動體制逐步完善。可地方上卻存在著體制不活,貫徹不力,無有效的政策和措施,沒有迅速“建立健全起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能進能出,富有活力的教師管理制度”。 教師待遇不高。農村教師待遇偏低。其一,教師隊伍寵大,縣級財政困難,負擔過重,教師的工資、福利、醫療等社會保障建設還不夠完善;其二,地區間經濟差距較大,雖然我國的整體經濟實力明顯增強,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但是差距明顯,經濟不平衡,造成了人才流動的不平衡,致使經濟發達地區人才密集,貧困地區人才匱乏;其三,民辦學校在教師待遇上調整提高,與公辦學校停滯不前形成很大反差,宏觀上造成人才外流。 1、繼續學習不夠。教師缺乏學習培訓。宏觀上,學校經費不足,教師外出培訓學習數量不能多,動作不能大,層次不能高,否則學校經濟無法承受。主觀上,教師主動學習、終身學習意識不強,缺乏職業的緊迫感和危機感。 2、師德建設稍薄弱。學校在注重了教師教學基本功和業務水平的培訓,忽視了師德師風建設,部分教師職業危機感不強,競爭意識不濃,責任意識淡化,有的教職工思想政治觀念淡薄,缺乏理想信念,缺乏事業心,有些教師缺乏人文修養和教育關懷,這些問題給農村教師管理造成了一定的難度,影響著教師工作積極性,影響著教師專業發展,制約著教育事業發展。 三、農村教師管理的建議與對策 在細致地查找問題,深刻地剖析原因的同時,我們要切實地解決問題,找出路求發展,積極工作,用與時俱進、改革創新和適度超前的理念辦教育,狠抓改革,用好管理制度,加強調節,建好教師供給渠道,注重學習,抓好教師培訓,改善辦學條件,想方設法為教師營造和諧、優雅、寬松、愉快的工作和生活環境。 1、狠抓改革,用好管理制度。 教師管理是一項系統工程,各級教育部門在宏觀管理教師的同時,必須賦予基層校長一定的人事管理權,充分發揮他們的職能,建立起齊抓共管的立體化管理網絡。 建立健全學校管理制度,用制度管理人,用制度約束人。加強對教師的考核與管理,培養責任意識、目標意識、競爭意識,要樹立以人為本的管理意識,以高尚的人格來帶動教師,充分發揮每個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實行事業留人,情感留人,待遇留人,激勵教師忠于職守,愛崗敬業。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教育管理畢業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