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如何提高小學生語文朗讀技巧 [摘 要] 朗讀并非是簡單的把文字讀出來,而是要讀的有滋有味、有起有落。朗讀也不純粹為了提高技巧,而是為了學生能角色換位、身臨其境。朗讀教學也不是應試之外的輔助教學,而是一種讓學生學會發揮主觀能動性,化無聲世界為復雜多變的有聲之音的至關重要技巧。讓老師在學生日漸進步的朗讀水平中感受教學的成就感,讓學生學會給平凡無奇的文字插上聲音的神奇翅膀,伴隨著童真的無限想象力在語文學習的海洋里盡情的飛翔。 [關鍵詞]朗讀、技巧、提高、小學語文、教師、方法
朗讀是把書面的文字通過聲音的微妙形式來表現出來,它是語文教學的一項極具特色的教學內容,也是讓讀者能更好的與作者在精神和情感世界里產生共鳴的一個助推器。從古至今,朗讀在中華文化的傳承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古人對文學作品的朗讀更多的是側重在外在形式上,搖頭晃腦、統一語調,發展到今天的朗讀已經融入多種現代元素和全新觀念,我們會更側重朗讀者個人對作品的獨到見解基礎上,用跌宕不一的聲音變化來表現文學作品感情的起伏,更加強調個人在朗讀中發揮主觀能動性,通過朗讀來表達作者的情感以及個人的見解。 一、朗讀的定義 “朗讀”一詞是唐朝極具影響力的大文學家李商隱在《與陶進士書》提出的:“出其書,乃復有置之而不暇讀者,又有默而視之不暇朗讀者,又有始朗讀而中有失字壞句不見本義者。”李商隱的這句話的意思是面對文學作品我們不僅僅要去用眼睛看,還要用聲音去朗讀。在朗讀的過程中我們不能只讀個大概,更應該逐字逐句,精心品讀,要吃透文學作品中的每一個微小細節。 《現代漢語詞典》[《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出版,2005年6月,第五版,第814頁。]中定義:朗讀——清晰響亮地把文章念出來。這個對于朗讀的解釋很基本,它側重的是闡述朗讀的基本含義。 當今一部分優秀的語言學學者對于朗讀定義理解更加全面深入,貼切實際。比如張頌老師在《朗讀學》[ 張頌:《朗讀學》,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0年7月,第二版第四次印刷。]中這樣給朗讀下定義:“所謂朗讀,是指把訴諸視覺的文字語言轉化為訴諸聽覺的有聲語言的活動。朗,是說話聲音的清澈、響亮;讀,就是讀書、念文章。朗讀,也可以叫誦讀;朗讀,就是誦書的意思。”張頌老師強調朗讀是文字轉化為有聲語言的一種創造性活動,是一種出聲的閱讀方式,要求聲音清澈響亮。 結合當前小學語文教學的實際,其實朗讀是小學生完成閱讀教育任務的一項重要的基本功,它側重于小學生學會怎么用自己的聲音來傳達對文章作品的理解,在對學生聲音要求清澈響亮的同時,我們還應該致力于讓學生學會角色換位,學會嘗試用聲音來體驗作者筆下的精彩世界。就教師的語文學習而言,朗讀是幫助學生理解課文的重要手段,也是最重要的、最直接的教學成果檢驗標準。 二、提高小學生朗讀技巧的重大意義 新《課程標準·課程目標》[ 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1頁。]提出:語文課程應使學生“形成良好的語感。”《小學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度最新版中提出“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如何讓學生形成良好的語感?如何能讓學生感受閱讀的樂趣?答案其實只有一個,那就是提高小學生的朗讀技巧,讓學生感受朗讀的快樂,從朗讀中發現文學作品塑造的美與丑、善與惡。由此可見,朗讀技巧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有舉足輕重地位和決定性的作用。 1、朗讀是小學生深刻理解課文內容和思想的必要手段;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小學生的思維出于一個萌芽狀態,他們的接受能力極強。我們在語文教學過程中,不能一味的向學生解釋,更不能機械式的灌輸。面對一段新課文,不管是課前預習先讓學生去自己朗讀,還是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呆著問題品讀,甚至是在復習過程中學生帶著已有的揣摩和理解去細心品讀。可以說朗讀始終貫穿在語文教學理解的始終。在讀的過程中會意,在讀的過程中感受文章的中心思想與教育意義,然后通過老師的點坪與拔高來引導學生往正確的方向靠近,這樣的教學更富有創造性和生動性。因此,讓學生大聲的朗讀課文,帶有目的性的朗讀課文是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和思想的必要手段。 2、朗讀是小學生表達個人感情色彩和思想的重要渠道; 對于一篇全新的課文,學生是否理解了、吃透了,朗讀是檢驗的一個重要標準,也就是說要想朗讀到位。在重音、停頓、語氣、語速等方面細節的顯露能夠重復的表達學生多種復雜情感。比如用:我真是恨透了你!這一句簡單的話舉例子,學生如果在語氣和咬字上比較重,語調較高的前提下可能讀出的就是一種真真實實的憎恨。而如果語調輕微,咬字較輕,語氣俏皮,可能讀出的就是一種撒嬌與嬉戲。同樣的文字,建立在學生理解不一致的基礎上讀出來的效果也不可能是千篇一律的,大的方向不錯的前提下,可以嘗試讓學生自行探索,讀出個人味道,因為朗讀本來就是小學生表達個人感情色彩和思想的重要渠道。 3、朗讀是小學生演講和口才水平提高的訓練實踐舞臺; 隨著當今社會人才競爭的日趨激烈,對人的全面素質要求逐日提高,演講與口才將會成為帶給人第一印象的重要判斷標準。而小學生階段怎么提高學生的口才?答案就是朗讀。朗讀是未來演講與口才的基礎,只有朗讀訓練好了,基礎打牢固了,學生將來的口才才能在蕓蕓之中脫穎而出。 (三)當今小學生朗讀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當前的小學語文教育出于一個素質教育轉型的重要階段,我國語文教學凸顯的問題還有很多。對于朗讀技巧的教學表現尤為明顯,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對朗讀興趣不夠,沒有充分調動小學生對朗讀的熱度。 在我的個人教學過程中,我發現學生對朗讀的熱情不夠,他們不愿意花時間在揣摩語氣節奏、抑揚頓挫的變化中產生美感的語言藝術活動。而更多的是應付式,老師要求朗讀,他們會注重整齊劃一的去朗讀課文,語調平緩、單一,甚至有些學生把朗讀理解為讀得越快越流利。小學生還處于一個對未知世界高度好奇階段,這一階段讓學生對朗讀產生興趣,深深的影響了以后他們對語文學科,甚至是語言學熱愛,因為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因此今語文教學過程中如何讓學生感興趣的去朗讀,有表現力的去朗讀是亟待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 2、咬字不準確,發音沒到位,導致朗讀水平難提高。 咬字不準確,發音不到位,歸根結底就是說的一個普通話不標準的問題。普通話對朗讀的作用不容小覷。 舉個我在教學中很簡單的例子,教學課文《珍珠鳥》這一課文中,我請了一位平時普通話就不是很標準的學生來朗讀一段文字。他一開口讀課文便引得全班同學哄堂大笑,為什么呢?因為第一段老師要求他讀“真好,朋友送我一對珍珠鳥!”時讀出一種喜悅之情,這位學生喜悅之情的的確確是融入在語言中去了,這一點值得肯定,但是他鼻音“n”和“l”混淆,把珍珠niao讀成了珍珠liao,即使之前鋪墊了再多的情感在朗讀語氣里,由于普通話的不標準也只會讓朗讀瞬間美感全無。因此在訓練朗讀的過程中學生的普通話的提高也是非常重要和非常必要的。 3、有部分小學語文老師自身朗讀水平有待提高。 俗話說:“打鐵還需榔頭硬”。教師自身的朗讀水平不夠,那么在教學過程中要想讓學生達到自己滿意的水準也是無本之末,無水之源了。在我的教學環境接觸到的語文教師而言,大部分語文教師可能已經放棄了個人對朗讀技巧的研究與探索,覺得似乎都“差不多”了。其實每一個語文老師的個人朗讀水平都是有很大的提升空間的。老師的朗讀水平不夠,很大部分表現在朗讀語氣只點到為止,并沒有深入到位,一語擊中,也并不能讓學生形成較強的畫面感。 例如我聽過一堂《威尼斯的小艇》中老師朗讀的:“失在彎曲的河道中,傳來一片嘩笑和告別的聲音。水面上漸漸沉寂,只見月亮的影子在水中搖晃。高大的石頭建筑聳立在河邊,古老的橋梁橫在水上,大大小小的船都停靠在碼頭上。靜寂籠罩著這座水上城市,古老的威尼斯又沉沉地入睡了。”這一段文字教師朗讀得很平淡,幾乎不帶多少感情色彩。我當時在想,這一段文字雖說不濃墨重彩,卻也飽含了作者對威尼斯“水城”的那種那種淡淡的喜愛與眷戀之情。如果能夠配上威尼斯“水城”的優美景色圖片,配合老師的依依不舍的朗讀語調,讓學生閉著眼睛體會,這必定能成為這堂課的一個閃光點,讓學生印象深刻,也肯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4、語文教學朗讀環節中機會教育抓住得不夠。 語文教學中必須善于發現機會,朗讀教學環節同樣不例外,下面我以個人實例為范: 曾經我在教學《賣火柴的小女孩》的課堂上,要求學生朗讀這樣一段課文: 第二天清晨,這個小女孩坐在墻角里,兩腮通紅,嘴上帶著微笑。她死了,在舊年的大年夜凍死了。新年的太陽升起來了,照在她小小的尸體上。小女孩坐在那兒,手里還捏著一把燒過了的火柴梗。“她想給自己暖和一下。”人們說。誰也不知道她曾經看到過多么美麗的東西,她曾經多么幸福,跟著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有個學生用極其平淡的語氣讀完這段文字,在他讀完后我和他對話了: 師:請你告訴我你讀課文的時候是什么感受呢? 生:當時他沒有想很多。 師:小女孩的命運怎么樣? 生:很悲慘,但是我表達不出來。 這個時候我發覺這是一個讓學生重視朗讀很好的機會教育,我告訴學生當時時代黑暗的背景,呆著濃烈的感情色彩再次向訴說了賣火柴的小女孩的悲慘故事,這個時候我發現孩子們聽得格外認真,似乎都被打動了。這個時候我讓學生角色換位,集體閉著眼睛,想象一下自己就是故事中的那個小女孩,然后把所有的情節在腦海里猶如放電影般經歷一次,學生們很配合我。讓學生們想象完后,我再讓學生們自己找出以上那段課文悲劇的詞語和句子,然后用鉛筆標記起來。然后自己揣摩要用什么樣的語調去朗讀。最后我再請剛剛那位學生來朗讀同樣一段文字,效果很明顯,那位之前讀得很平淡的學生把這一段文字讀得格外的悲情和憂傷,甚至他自己流下了同情的淚水,班上的很多孩子眼里都噙滿了淚花,場面和氣憤瞬間就達到了我想要的效果。我接著和剛剛那位學生對話 師:同學你能告訴我你為什么流淚了嗎? 生:因為小女孩太可憐了,我想到了如果我失去了爸爸媽媽的疼愛也會有這么悲慘。 師:你不會失去父母的愛護,但是你卻學會了站在小女孩的角色里感受課文,這很好。你覺得你剛剛讀得好嗎? 生:比之前好很多。 師:老師告訴你不是比之前好很多,簡直就是棒極了!連老師都被你深深的打動了。你知道為什么兩次朗讀有這么大的差別嗎? 生:我對課文的理解深了。 師:的確,你對課文理解深了,更重要的是你的內心有情感要抒發了,你理解了小女孩的痛苦,你在腦海里經歷了她的不幸,所以你才會感情迸發,打動了所有的聽眾。你明白了嗎? 生:老師,我知道。 師:希望你,希望其他所有的同學以后都能把閱讀當成情感宣泄的一種方式,讓自己的朗讀水平在你真實情感的催生下,打動其他人。 這堂課的效果極其顯著,學生們從此以后更注重朗讀了,也明顯的對朗讀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與愛好,更重要的是他們懂得了朗讀是表達個人感情色彩和思想的重要渠道。這樣的機會教育并非隨處可見,伸手可得的,教育者要時刻保持警惕性,抓住學生犯錯的機會,抓住具體的、特定的某些情景,進行朗讀的機會教育,這樣取得的效果往往比空口直來要好得多。 (四)分析提高小學生朗讀技巧的方法,側重從教學實際課堂入手分析。 前面分析了這么多關于朗讀的知識與技巧,其實說到底最重要的還是實踐。如何才能提高小學生的朗讀水平,在具體的教學實際中,我們語文教師應該更注重系統的訓練學生的朗讀,多提供機會,多給予學生肯定,讓他們熱愛朗讀、學會朗讀、創造性朗讀。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1、教師從備課入手,課程安排上多融入朗讀訓練環節。精心設計一些朗讀環節,讓學生多讀,在讀中感受自己的進步,從而獲得一種被肯定的成就感。 例如下面就是我在小學實習時公開課的案例: 【案例】 《美麗的小興安嶺》第一課時教案設計 學習目標:a、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細細品讀課文中小興安嶺的美麗風景。 b、抓住課文的重點詞句,認真體會句意,并揣摩作者通過小興安嶺四個季節不同景致表達出小興安嶺之“美”。 發展目標:a、充分閱讀課文,體會作者所表達的熱愛之情。 b、揣摩作者是如何描寫小興安嶺四季變化的,并嘗試用不同的語氣朗誦四個季節的風光。 c、讓學生熱愛大自然旖旎風光。 學習方法:分組討論、合作、品讀、背誦、自述 教學用具:投影儀 教學步驟: 一、用準備好小興安嶺的美麗風光的PPT來導入,結合優美的北京音樂,讓學生從視覺和聽覺上感受小興安嶺的美麗,師生一起進入一場思想上的旅行。 二、讓學生帶著問題默讀課文,默讀完后讓學生自述從文章中感受到了哪些美景。 三、讓學生帶著感情色彩自由朗讀課文,找出文章共描寫了小興安嶺的什么季節,每一個季節中又具體描寫了哪些景物。 四、讓學生分成四人一個小組,每組選擇一種喜歡的季節,找出段落中的重點詞句,并認真揣摩究竟用這么樣的語調才能朗讀出小興安嶺的美麗。 五、讓學生口頭發言學校哪一個角落風景最美麗,說明理由。 課堂實錄片段: 師:請第一組選擇了春天的同學舉手好嗎?老師要聽聽你們口中的小興安嶺春天會是怎么樣的一番美景呢? (學生朗讀:春天,樹木抽出新的枝條,長出嫩綠的葉子。山上的積雪融化了,雪水匯成小溪,淙淙地流著。溪里漲滿了春水。小鹿在溪邊散步,它們有的俯下身子喝水,有的側著腦袋欣賞自己映在水里的影子) 師:好,請你說一下你們小組劃分的重點詞句,好嗎? 生:我勾畫的是“抽”、“嫩綠”“淙淙”、“漲滿了”,就這些。 師:哎,等等,老師剛剛在聽你朗讀課文的過程中發現小鹿特別可愛,你是用什么語氣朗讀這一句課文的呢?跟大家分享一下成功的經驗。 生:我是用比較調皮和活潑的語氣來朗讀的。 師;那就請你再一次把這一句調皮的、活潑的朗讀給大家聽聽,好嗎? (學生再次朗讀小鹿在溪邊散步,它們有的俯下身子喝水,有的側著腦袋欣賞自己映在水里的影子) 師:讀得真好,我看到好多同學都露出了和小鹿一樣可愛的表情,大家說說小鹿可愛嗎? 生:可愛。 師:我想問問你為什么讀到小鹿的語句你會用這么調皮的語氣呢? 生:因為小鹿的動作很可愛。 師:如果在寒冷的冬天,小鹿能在溪邊悠閑的散著步,喝著水嗎? 生:不能。 師:答案啊,其實很簡單,春天里是生命最旺盛的時節,所以小鹿才… 生:那么的開心、那么的自在。 師:說得真好,所以小心安嶺的春天是生機勃勃的,那么請同學們找出展現小興安嶺朝氣十足的詞句來? (學生找出抽”、“嫩綠的”、“融化了”、“淙淙地”、“匯成了”、小鹿的動作) 師:一切的一切都那么富有朝氣,因此我們在朗讀這一段的時候要帶著微笑的、生動自然的語氣來朗讀,尤其是對這些富有春天氣息的詞語我們要上揚語調來表現這種生命力。來讓我們齊聲再來,帶著對生命的喜愛。帶著對小興安嶺春天里生機勃勃的景色的熱愛把這一段再朗讀一遍。 (全班齊讀,后采用四大分組比賽的形式讓學生再讀一遍) 多讓學生當主角,自己說出課文的感情基調,激發學生朗讀課文的無限熱情,這是本課朗讀這一環節成功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我們語文教師在備課過程中,應注意巧妙的構思,把朗讀訓練完美的融入至教學中。 2、培養小學生對朗讀的喜愛,讓興趣來做最好的老師。 培養學生對朗讀的喜愛之情是語文教學過程中的難點。如何能攻破這一難題,我覺得應該要結合小學生自身具備的好奇心強、愛玩的天性特點來入手。比如我在教學過程中會定期舉辦“小朗誦家”、“小主持人”、“小金話筒”等關于朗讀的競賽性活動。讓學生在玩中培養興趣,在游戲中共同進步。平時上課語言鼓勵也是可以是不容忽視,對學生多一些褒獎,在夸獎語言上忌諱應付式的千篇一律,應該多用創造性和感嘆性的語言來贊美學生。下面我以我教學活動中“小金話筒”比賽簡單方案為例: 活動主題:“小金話筒”主持人大賽 參與對象:報名選手(12個),小評委(24個),學生家長 活動獎勵:一等獎(1名) 書包一個、小金話筒一個 二等獎(2名) 書包一個 三等獎(3名) 文具盒一個 小主持人稱號(6名) 筆記本一個 報名方式:口頭報名 比賽過程:1、選手參賽宣言 2、選手自選內容朗讀。 3、與學生家長完成指定的一段對話朗讀(即“角色朗讀”) 評判方式:24個小評委,兩人一組點評一位選手,隨機抽取,因此小評委也要在活動認真傾聽,并總結他人優缺點。評比采用打分制,十分為滿分,請24位小評委打分,并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后取平均分為選手最終成績。 這樣的小活動,不僅僅能讓學生對朗讀產生興趣,而且能活躍師生、親子關系,受益頗多。 3、教學過程中一定要及時糾正小學生錯讀字詞。 語言教學是一門語言教學,要想讓學生朗讀水平有所提高,首先就得從基礎的普通話入手。而普通話的提高,并非一朝一夕能解決的,而是靠日積月累。因此語文教師在日常朗讀教學過程中藥養成扣字扣詞的習慣。不能得過且過,而是一定要讓學生重視每一個字詞的正確發音。 例如經常容易出錯的:下載(zài、不是讀成zǎi)、渲染(xuàn、不是讀成xuān)、投奔(bèn、不是讀成bēn)、蹊蹺(qī qiāo、不是讀成qī qiào)、潔癖(pǐ、不是讀成pì)等等。這些字詞經常被人誤讀,甚至是新聞媒體都犯錯,那么教師應該鼓勵學生多收集這方面的字詞,日積月累,避免以后在朗讀過程中遇到此類字詞發錯音。 至于大的方面鼻音和邊音、平翹舌、前后鼻音我就不多作說明,因為這些基本的方面必要時可以重新利用課堂外的時間讓學生從拼音再次學起,完善學生個人的發音知識結構系統。 4、教師自己要加強朗讀水平,做終身學習者。 在朗讀技巧的探求路上是永無止境的,學生需要成長進步,老師同樣需要成長進步。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在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的報告中指出:“終身學習是21世紀人的通行證。”終身學習又特指“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做人。”這是21世紀教育的四大支柱,也是每個人一生成長的支柱。(摘自百度百科)[ 百度百科,知識詞條中概念欄。]教書要把握在崗培訓機會,廣泛運用多媒體,從網絡等現進媒體中索取知識,多參加演講比賽,多請教朗讀技巧較好的同行,爭取讓自己的朗讀水平能提高。只有這樣,才能在個人的教學中更好的幫助學生在朗讀訓練過程發掘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 “教學千法讀為本”,要讓學生在朗讀中揣摩感情,在朗讀中領悟思想,在朗讀中感受快樂,那么語文教學就不單單是在機械的傳授文字知識,而是更深層次的在讓學生享受文字帶來的美妙感受。 朗讀并非是簡單的把文字讀出來,而是要讀的有滋有味、有起有落。朗讀也不純粹為了提高技巧,而是為了學生能角色換位、身臨其境。朗讀教學也不是應試之外的輔助教學,而是一種讓學生學會發揮主觀能動性,化無聲世界為復雜多變的有聲之音的至關重要技巧。讓老師在學生日漸進步的朗讀水平中感受教學的成就感,讓學生學會給平凡無奇的文字插上聲音的神奇翅膀,伴隨著童真的無限想象力在語文學習的海洋里盡情的飛翔。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漢語言文學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