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李清照前后期詞風之比較
摘要 在中國詞體發展史上,李清照的詞有著極高的地位,,作為中國文學史上著名的女作家,李清照在詩、詞、散文方面都有較高的成就。但她最擅長的還是詞,李清照的詞不僅具有極高的藝術成就,并且記錄了那個動蕩不安的年代,一個獨立女性在生命中,社會中如何隨波逐流,又如何拼命抗爭的。本文從李清照一個女性視角的角色出發,在她那淺吟低唱的長短句中,為您梳理那段塵封的歲月,為您展示一個對自然喜愛,對真愛追求,對命運抗爭與對理想追求的李清照。 關鍵詞 李清照 前后期 詞風 獨立女性
一 李清照的前期詞風 1李家有女初長成 李清照,字易安,公元1084年出生在山東濟南柳絮泉,約1155年在杭州逝世,享年約73歲,我國宋代杰出女詞人,她的作品有《李清照集》。 李清照出身于世家,她的父親李格非是一代大學者,北宋文學家。李格非不僅精通詩詞,而且對儒家經典有專門研究,曾著有《禮記說》數十萬言。李清照的母親王氏,也是一位工詞翰,善文章,知書達禮的女性。是北宋名相王珪的后代,具有大家風范。童少年時代的李清照,受著李格非和王氏夫人這一對有學問的父母的教誨,對她未來的成長,有著決定性的影響。李格非耿直的性格,淵博的學問,富有文采的詩文,在李清照幼小的心靈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李清照可以說是非常幸運,她的父親不但自己學問好,同時能夠超越當時女子無才便是德這種男女的界限,讓女兒受到最好的教育。同時她父親經常讓她參與到家中客人的文學討論中來,也經常拿出她寫的作品給大家鑒賞,使她很年輕時就文名大躁。所以正是這種種以上的原因,促成了李清照從小便癡迷于文化,很早就展露出過人的才華的主要原因。同時也促成她人性中的獨立與覺醒. 我們知道,作家作品的風格與題材的選擇主題的提煉、形象的創造、結構、語言及創作方法的運用有著密切的關系。而這些因素又與作家所處的時代、成長環境、作家的思想與藝術素養密不可分。就是同一位作家,隨著地位、職業、時代、環境、思想、藝術修養的變化,作品的風格亦要發生相應的變化。李清照的一生,跨越北宋與南宋兩個歷史階段。自然,李清照前期的詞作與后期的詞作,在風格上會表現出比較大的差異。李清照的前期詞風是,語言清新自然,歡快美滿,偶爾有閑愁點綴。 常記溪亭日暮,沈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李清照《如夢令》 攤開這首《如夢令》的時侯,那一些舊時情景躍然紙上,仿佛能夠看得見那時候李清照的活潑歡快和明麗艷艷。溪亭是李清照故鄉濟南的一處勝景,屬于珍珠泉群,在濟南城西。這里風光秀麗,景色宜人,泉水尤其美麗,泉渠相通,能夠行舟。詞的大意是一群無憂無慮的少女略微喝了點酒,暢游到日暮時分,迷了路,誤入蓮花深處。此時少女們真正著了慌,爭著劃船,擊水聲把沙灘上棲宿的水鳥都驚飛了。寫這片詞那時,她已不住在山東的老家里來到了當時的汴京。可那時,她的人生還只是搖曳出多麗的微微生姿,帶著最樸素的生活理想。所以,她常常會憶起少女時代的自己。在溪邊的亭子里游玩,直到太陽落山才有番醒的意識。那時候的她,未經世事的一塵不染,好似是隨意而出,但也惜墨如金,字字清美,句句意深。醉興之情在日光稀薄之時,在意興闌珊之際依然保持了最原始的純潔與天真。這一首《如夢令》情、景、人、物相交融,成為千古絕唱,也是李清照這豐盛的一生里清明香麗的開端。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未消殘酒, 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李清照《如夢令》 這是一個靜的場景,女主人昨晚因酒醉多睡了一會兒,但惜花的心情,使她不放心夜里那個一場疾風驟雨,怕把嬌艷的海棠吹落了,她迫不及待地詢問正在卷簾的侍女民,回答卻是冷漠的“海棠依舊”。李清照不禁深深嘆口氣,喃喃地自語說:“知道嗎?知道嗎?不是依舊,而應該是綠葉豐潤了,紅花凋謝憔悴了。”這首詞恰如其分而委婉地表達了惜春憐花的少女情懷,和那少女敏感的淡淡的愁緒。這首小令一出,轟動了朝野,也驚動了世人,被認為是奠定李清照“才女”地位的作品。那個時侯,她尚未遇見趙明誠。 2姻緣情定趙明誠 蹴罷秋千,起來慵整纖纖手。 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 見有人來,襪刬金釵溜。 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 ——李清照《點絳唇》 這里寫的是露濃花瘦的夏初時節,一個愛好秋千的少女,打完秋千,汗水把薄衫都濕透了,正在稍事休息,忽然有客人來到,衣衫不整的她慌忙避開,連鞋都來不及穿了,只能用羅襪點地輕輕走進屋里在,頭上的首飾也滑到了一邊,邊走還邊想看看來的是誰民,好奇心促使她不斷地回首。為了故作矜持,她還假裝首不斷攀著門上的青梅使勁地嗅弄。李清照的興趣很廣,秋千是她少女時代十分喜歡的一種運動。這片《點絳唇》,是李清照出嫁前的作品,把一個害羞頑皮的少女寫活了,勾畫出了一幅明麗清晰的少女圖畫。這是我第一次透過她的詩詞,看清她的模樣,慵懶嬌憨、靈動活潑。這首小詞,描寫少女好奇而羞澀的情懷,感情質樸真摯,就在那一年她認識了趙明誠,她18歲,趙明誠21歲,可以說是郎才女貌,志趣相投。 賣花擔上,買得一枝春欲放。 淚點輕勻,猶帶彤霞曉露痕。 怕郎猜到,奴面不如花面好。 云鬢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李清照《減字木蘭花》 這首詞寫得不但美麗,而且十分生動活潑:大清早在賣花人的擔子上,買了一枝春天的花,那正是要開放又還沒有開放的一枝花。卻又把它比作一個美麗女子面頰,那么花上的露水珠,就好像女子面上的淚痕。這枝花是如此鮮艷美麗,生機勃勃,它不但帶著清晨的露水,就邊清晨那紅色的朝霞也被它留在了自己的面頰上。詞人唯恐丈夫覺得她的面頰不如花的美麗,那該怎么辦呢?她就故意把這枝花斜斜插在自己如云的鬢發上,偏要讓丈夫比一比,看到底是花美麗還是人更美麗些。作這首《減字木蘭花》的時侯,正值李清照與趙明誠新婚燕爾情濃嬌嗔之時。其實我本人更喜歡的那片丑奴兒,“晚來一陣風兼雨,洗盡炎光。”我沒覺得她寫得低俗趣味,我倒也覺得這才是李清照,一個真性情的她,一個獨立的她,一個可愛可敬的她。公元1101年,十八歲的李清照與當時二十一的趙明誠喜結良緣,可謂是男才女貌、佳偶天成。這便是李清照與趙明誠自天臺之遇,直至新婚燕爾的種種情形,只舉一二不便多說。這兩位門當戶對的才子才女兩心相知,兩情相悅,賭書潑茶,當衣買物等等。他們是幸運的,幸福的,但也注定了有那些不為人知的痛苦,在心中深深隱藏。從以上兩片詞中,我們不但感受到了李清照的前期,語言清新自然,歡快美滿,同時也感受到了她詞中對愛情的渴望與幻想和新婚后的種種幸福纏綿和閨閣情怨,令人陡生只羨鴛鴦不羨仙之感。我寧愿時間凝留于那一刻,給他們以完滿,然而社會和歷史的發展是不會以個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時間給人世帶來驟變。 二 李清照的后期詞風 時光荏苒,物是人非,隨著時間的流逝和際遇的變化。李清照后期的詞和詞風中則充滿了“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濃重傷情調,作品中既有個人的身世之感,又有家國之恨,感情沉郁,充滿凄涼低沉之音,后期詞基調則以悲涼凄苦為主,其中愁苦與前期閨閣別離之愁相比又沉重了許多,也是隨著境遇的改變而逐漸加深的。 1無情最是臺城柳 淚濕羅衣脂粉滿,四疊陽關,唱到千千遍。 人道山長山又斷,瀟瀟微雨聞孤館。 惜別傷離方寸亂,忘了臨行,酒盞深和淺。 好把音書憑過雁,東萊不似蓬萊遠。 ------李清照《蝶戀花》 夜晚孤館青燈,瀟瀟北雨紛紛從天上落至地上。窗外的雨在落,她的眼淚也在落,和著臉上的胭脂水粉一并濡濕、污染了綢裳。 一遍又一遍地唱著陽關曲,卻仍舊唱不盡心底的思念與傷懷。美好時光,就像那一重一重綿延的山嶺驟然地斷了開來。這樣凄清淅瀝的細雨,只讓在孤館的人兒,更覺只影獨身的凄冷、寂寞。這片詞是李清照離開居住多年的青州,路途上她和青州的姐妹們依依惜別,不忍分離。李清照用淚灑羅衫表達對姐妹們的離別之情,但因更思念宦游的丈夫,不得不外出尋找的愁苦之情。此詞中“四疊陽關,唱到千千遍”句,一語雙關,既有姐妹之間的離愁,更有思念丈夫,懷念過去那些美好時光的憂愁,然而作者面對丈夫的冷落,為了挽留丈夫卻唱出了四疊陽關,還要唱到千千遍,這種情感是多么強烈,而作者表達這種感情的形式又是如此巧妙。公元1120年,趙明誠復仕,趙明誠與李清照第二次分離(太學小別為一次)。公元1123年,這段時期,趙明誠任萊州太守。到趙明誠出仕一年之后,李清照終于做出決定,只身親赴萊州。只是此時趙明誠早已納妾,身邊有第二夫人以及別的年輕美貌女子相伴。公元1126年,金兵攻陷北宋都城開封,北宋滅亡,史稱“靖康之變”。南宋建立,李清照南渡。公元1129年三月,趙明誠因“縋城宵遁”事件被罷守江寧。五月,因國難當頭,朝廷亟須用人,趙明誠被重新啟用任命為湖州知州。趙明誠為洗前恥,急于赴任,不顧炎夏酷暑,連日縱馬趕往建康面圣。八月,勞頓交加之下,染上瘧疾,病逝于建康。 詞中反映出埋藏在詞人內心深處的哀曲,流露出物是人非的生死別離這痛。南渡之后,李清照輾轉流離,知音趙明誠又去世了。她一下子陷入了哀痛、無助、離亂無定、疲憊不堪的困境。我們可以從詞中感受到其中愁苦與前期閨閣別離之愁相比又沉重了許多,感情沉郁,充滿凄涼低沉之音。 2凄風苦雨晚韶華 庭院深深深幾許? 云窗霧閣常扃。 柳梢梅萼漸分明。 春歸秣陵樹,人客建安城。 感月吟風多少事, 如今老去無成。 誰憐憔悴更凋零。 試燈無意思,踏雪沒心情。 ----李清照《臨江仙》 這片《臨江仙》寫于1131年前后,詞的大意是:庭院深深,究竟有多么深呢?閣門和窗都經常鎖得嚴嚴的,女主人懶得上樓。那葬著夫君的南京城里的樹木早已回春蔥綠了,可我卻孤單地客居建安城。數度風月已經發生過多少傷心事,如今人到老年,一事無成。誰能憐惜我這憔悴的模樣呢?現在落得,元宵看燈沒有意境,踏雪沒有心情,實在是太寂寞無聊了。從這首詞中可以看出詞人這一段時間極端的悲哀和無望的愁緒。此時有居心不良的人乘虛而入,博得李清照的好感,以騙取她的錢財,就可以理解了,這就發生了本不該發生的,李清照改嫁張汝舟事件。此時的李清照,正因為經歷了流離之苦,急需一個屬于自己的家庭的溫暖,尤其是在離亂的幾年中,深感有一個男子在身邊作為依靠的重要。因此她被張汝舟的花言巧語所蒙騙民,也就貿然的嫁給了張汝舟,使李清照很快陷入到一場使她十分苦悶煩惱的不幸婚事之中。婚后方知,張汝舟苦苦追求、迎娶她的目的,那就是想得到她的收藏品,甚至虐待侮辱她,毆打她。使李清照實在忍無可忍,李清照選擇的是毫不猶豫地反擊,哪怕玉石俱焚。也要訴諸于官府。并且李清照得知了張汝舟利用欺瞞手段獲取官職的證據,她選擇立即檢舉上告。按宋律,妻子控告丈夫,即使證據確鑿,妻子也要入獄兩年,最終兩人雙雙入獄。李清照寧愿忍受牢獄之災,也不愿茍且偷生,這也使得她的心靈蒙受了無法忍受的創傷,承受了巨大的羞辱,最后又不得不依靠其弟李迒的幫助度過余生。李清照再嫁,得罪了前夫趙明誠家和娘家的所有親戚朋友,且得罪了整個上流社會。李清照晚年的孤苦伶仃、流落無依,與李清照的改嫁有很密切的關聯。李清照的再嫁并非是她的恥辱,而是她的不幸。她再嫁的悲劇,也是封建婦女受壓迫的寫照。 三 尋尋覓覓最深情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好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李清照《聲聲慢》 李清照晚年在臨安度過了整整二十年,這是一段漫長的風燭殘年的歲月,她是從忍受巨大心靈痛苦中煎熬過來的。這一階段,她寫了許多的詩詞,都充滿了凄愴、悲痛。以這首《聲聲慢》最能代表晚年李清照的滿心哀愁。這首詞寫在一個冬末春初,剛剛回暖的時候,傍晚時分孤單的日子怎么也無法排遣。她想了過去許多歡樂,想起了逝去已久的趙明誠,只有他最理解她。但過去的一切都永遠消失了,喝幾杯酒來澆澆濃愁吧,可是這酒,又怎能敵得過初春襲來的寒風呢?當然更改變不了愁苦寂寞的晚景。聽得一聲聲北歸的雁叫,看了看去像是往年相識的那一只。庭院里,滿地長著黃色的花兒,可女主人已風霜滿鬢,憔悴得不成樣兒了,哪有心思去摘這些花呢。靜靜一個人獨自守著窗兒,一直等到天黑。再加上黃昏時節,細雨點點,不斷打在梧桐葉上。這樣的天氣,這樣的時刻,怎么能用一個“愁”字就把一切說清呢!李清照這片《聲聲慢》,千百年來曾引起許多懷有同類愁苦的讀者的共鳴。詞末用一個“愁”字作結,更明白道出悲涼凄苦的愁緒。這首詞,活畫出了一個獨孤寂寞、有著深重愁怨的老婦人形象,她在尋找什么,可又什么都失去了。李清照的一生太富有傳奇色彩了。她的前半生是何其幸運!有父母寵愛之快樂幸福、浪漫自由的少女生活,有與趙明誠美滿恩愛、伉儷情深的夫妻生活,有與心上人志同道合、遠離塵俗的學術與創作生活。她的后半生又是何其不幸!在承受了國破家亡、背井離鄉、中年喪夫、孤寡被欺、晚年改嫁,卻又晚景凄涼。 總之,李清照的詞前后期詞風的變化,絕不是個人化作品與社會化作品的差別,而是在個人化作品的前提下,由于個人經歷與際遇的變化而導致的情感基調、語言風格等方面的巨大變化。李清照的人生經歷了太多的悲喜,她的人生在歷史長河的起落中,隨波飄流又糾結與掙扎,卻依舊絲毫無能為力,那是一種怎么的苦悶與哀愁。詞人的晚年,就在這樣“尋尋覓覓,冷冷清清”中度過。大約在家1155年前后,李清照這位中國古代文學史上,首屈一指的女詞人在孤寂無聞中離開的了人間,長眠于異鄉的土地上。
參考文獻: 1《李清照評傳》,陳祖美著,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 2《李清照》 臧榮 新蕾出版社 1993。 3《經典宋詞》 吳熊和 時代文藝出版社 1995。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漢語言文學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