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史記》中楚霸王的形象 [摘 要] 毋庸置疑,楚霸王項羽是個失敗者,這是歷史給予的評價。但是,在那個戰亂不休、群雄并起的年代,他卻給后人留下了驚才絕艷的一筆亮色,使人無法忽視。相信了解過歷史的人都知道曾經開創歷史上以少勝多戰術先河,被譽為東方戰神的西楚霸王——項羽最后敗給了劉邦。論英雄,項羽更有英雄氣概;論實力,劉邦遠不如項羽。但為何身經百戰的項羽最終會失敗呢? [關鍵詞] 悲劇英雄 錚錚鐵骨 柔情似水 項羽的悲劇在于他不是用人之人而錯據用人之位,他是可用之人而占據了用人之位。項羽破釜沉舟的勇氣、無顏見江東父老的懺悔意識、霸王別姬的悲壯以及柔情似水,自刎前寶馬贈亭長,頭顱送故人的豪爽,項羽的悲劇其實是道德的悲劇,他之所以兩千多年來一直令人感嘆、追思懷念,多半在于其道德力量和人格魅力,項羽在反秦、滅秦斗爭中建立的功勛我們應當給予肯定,同時對項羽在失敗中間所犯的錯誤,包括政治軍事及性格上的弱點值得我們永遠記取。一、史記中楚霸王的形象特點: 從《項羽本紀》中我們不難看出楚霸王項羽的人物形象特點:既胸懷大志、勵志圖秦又政謀不足、不善權變既驍勇善戰、所向披靡又驕傲自滿、剛愎自用既剛直豪爽、仁慈愛人又殘暴兇狠、好殺成性這些相互對立的人物特點有機地集于項羽一身,形成了他性格上的缺陷,造成了他的悲劇式的英雄人生。 謀略不足剛愎自用 著名哲學家赫拉克利特說過:“性格決定命運。”那么,我們就來以鴻門宴來談談此話題。 相信了解過歷史的人都知道曾經開創歷史上以少勝多戰術先河,被譽為東方戰神的西楚霸王——項羽最后敗給了劉邦。論英雄,項羽更有英雄氣概;論實力,劉邦遠不如項羽。但為何身經百戰的項羽最終會失敗呢? 還是那句話“性格決定命運”。我們就從他們的性格入手。其實,在鴻門宴上,只要項羽殺了劉邦,那么結果已經不一樣了。但是,項羽的仁義讓他放棄了此念頭。或許他認為,他這樣偷偷殺掉劉邦贏得不光彩,所以難以下手。 然而,倘若項羽知道結果,我想他也會一樣殺掉劉邦。雖說,“不以成敗論英雄”,但誰不希望當上真正的皇帝一統天下呢?誰又愿意被他人搶奪自己的勝利果實呢?所以,仁義不過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當時項羽并沒把劉邦看作是自己真正的對手,他沒料到項羽會成為自己的后患。 可是,在鴻門宴上亞夫范增也“數目項王,舉所玉玦以示之者三”,項羽又為何不聽?原來,項羽是楚國名將項燕之孫,天生才智過人,從小研究兵法戰術,他相信自己勝過任何人,所以他自負,孤傲,不善于聽取他人的諫言。每件事情都親自過問。就如秦始皇“天下之事無大小,皆決于上”。“三個臭皮匠頂一個諸葛亮”。雖然項羽有過人之才,但畢竟他不是神,他不會很好地用人,不能虛心聽取他人之言,是導致最終失敗的原因之一。 當然,戰爭是雙方的事,有相對性。對于劉邦,他則與項羽十分不同。他是個很懂得用人的領導。他不像項羽如此義氣用事,反而能屈能伸。在鴻門宴上,他對項羽自稱“臣”,還說“然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使項羽相信他并無野心稱王,降低其防備心理。另外,他善于用人,會聽良言。他覺得項伯有利用價值,所以馬上與之“約為婚姻”,可見其公關能力之強。在后來的故事中,他更是重用了足智多謀但卻因未被項羽重用而懷恨的韓信,更為后來的勝利奠定基礎。 是的,項羽的剛愎自用使之失敗,劉邦的能屈能伸,善于納諫造就其成功。這無不證明了“性格決定命運”。若我們要成功,就必須改掉自己的惡習和不好的性格。 (2)驍勇善戰堅毅果斷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 公元前二零七年,風蕭蕭兮易水寒,燕趙大地爆發了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最為殘酷的一場戰爭,史稱“巨鹿之戰”,二十六歲的楚霸王項羽憑借置于死地而后生的過人氣魄,親率三萬項家軍,渡江作戰,以一抵十,三日九戰,重創秦將章邯裝備精良的三十萬秦軍,一舉取得推翻暴秦的決定性勝利,戰事結束后,曾坐壁上觀的諸侯將領謁見項羽,膝行而前,莫敢仰視,遙想當年,那是何等的氣勢,非常人所不能比也。 烏騅馬,天子劍,驕人的戰功,還有身邊國色天香,平生惟一深愛的女人虞姬,該有的都有了,曾幾何時,霸王開始變得自負,揮劍遙指蒼穹,“我就是天,天就是我”的狂傲在中原大地振聾發奎! 六年之后,還是這位楚霸王,身陷昔日部下、今日宿敵劉邦座上福將韓信的十面埋伏,被圍困于垓下,兵盡糧絕。四面楚歌聲中,回天無力的霸王自刎而死,留一段霸王別姬的英雄史卷與世間。大家都知道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 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這句話,可是破釜沉舟的歷史人物是誰呢?那么今天我們就來講一下關于破釜沉舟的這句話的出處。 公元前209年,我國歷史上爆發了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起義。陳勝吳廣犧牲后,劉邦和項羽率領的兩支軍隊逐漸壯大起來。公元前207年,項羽的起義軍與秦將章邯率領的秦軍主力部隊在巨鹿(今河北邢臺地區)展開大戰;項羽不畏強敵,引兵渡漳水(由巨鹿東北流向東南的一條河)。渡河后,項羽命令全軍:“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巨鹿一戰,大破秦軍,項兵威震諸侯。 破釜沉舟出自什么典故?歷史人物是誰? 秦朝末年,秦軍大將章邯攻打趙國。趙軍退守巨鹿(今河北平鄉西南),并被秦軍重重包圍。楚懷王于是封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副將率軍救援趙國。 宋義引兵至安陽(今山東曹縣東南)后,接連46天按兵不動,對此項羽十分不満,于是要求進軍決戰,解困趙國。但宋義卻希望秦趙兩軍交戰后待秦軍力竭之后才進攻。 但此時軍中糧草缺乏士卒困頓,而宋義仍舊飲酒自顧,項羽見此忍無可忍,進營帳殺了宋義,并聲稱他叛國反楚。于是將士們則擁項羽為上將軍。項羽殺宋義的事,威震楚國,名聞諸侯。 隨后,他率所有軍隊悉數渡黃河前去營救趙國以解巨鹿之圍。項羽在全軍渡黃河之后他下令把所有的船只鑿沉,打破燒飯用的鍋,燒掉自己的營房,只帶三天干糧,以此表決一死戰,沒有一點后退的打算。 正是這樣已無退路的大軍到了巨鹿外圍,并包圍了秦軍和截斷秦軍外聯的通道。楚軍戰士以一當十,殺伐聲驚天動地。經過九次的激戰,楚軍最終大破秦軍。而前來增援的其他各路諸侯卻都因膽怯,不敢近前。楚軍的驍勇善戰大大提高了項羽的聲威。以至戰勝后,項羽于轅門接見各路諸侯時,各諸侯皆不敢正眼眼看項羽。 后來,"皆沉船,破釜甑"演化為成語"破釜沉舟",以比喻拚死一戰,決心很大。 破釜沉舟出處:《史記·項羽本紀》:“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 讀《史記》,每每至此,嗟嘆不已,真好一個英雄少年郎,本紀,原本為敘述歷代最高統治者帝王政跡的篇章,非帝王不得納入也,通讀全書,只有項羽是個例外,中國人常有同情弱者、崇尚正統的思想觀念,太史公司馬遷在“項羽本紀”篇末作以下注解:我常聽別人說舜的眼睛里有兩個眼珠子,又聽說項羽眼睛里也有兩個珠子,孰非常人。暴秦當道,鄉民揭竿而起,群雄逐鹿,其中以項羽最為英勇,戰功赫赫,天下人皆知,是滅秦的最大功臣,自封“西楚霸王”,位雖不終,千古以來沒有第二人可以與之匹敵,位列帝王本紀,當之無愧! 殘暴兇狠但又仁德率真 坑殺秦兵二十萬,火燒阿房宮,史上非議頗多,認定其暴政,不為民心所向,沒有處于那樣的時代,我們無法判斷當時的時局,史載,秦兵雖降,多有不服,料想霸王次舉或許是為了以絕后患,火燒阿房宮,顯示了疾惡如仇的秉性,知人而不懂善用,謀士范增被活活氣死,韓信、陳平有勇有謀卻不被重用,招其私憤,轉而反戈一擊。剛愎自用、目中無人、不懂得攻心為上,攻城為下的策率,沒有取得百姓的愛戴導致了其最終失敗的下場。 項羽一念之差,失去了東山再起的機會,徒留千古壯烈英名。八千子弟血未凝,如此凄凄下場,有何面目再見江東父老!他寧愿拔劍自刎以謝天下,也不愿意茍且偷生。這是其可敬之處,死又何惜? 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戰。此時陳勝被殺,項梁戰死。秦軍名將章邯率20萬主力圍困趙軍于巨鹿,而反秦起義軍首領宋義卻坐觀成敗,延誤戰機。項羽果斷地斬殺宋義,率楚軍渡過漳河,破釜沉舟,以一當十,殺聲震天,九戰九捷,消滅了秦軍主力,取得了關鍵性的勝利。此時的項羽將他的英雄豪氣演繹得淋漓盡致。 公元前202年,楚漢相爭已近尾聲。項羽到了四面楚歌的悲慘境地,不免發出“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的哀嘆。但在最后一戰中,他孤身奮戰群敵,“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馬俱驚,辟易(倒退)數里。”可以想見其多么神勇!但“虎落平陽遭犬欺”,終究擺脫不了受圍困的處境,故有烏江邊贈馬亭長之舉,有無顏見江東父老之感,以自刎之舉成全急欲領賞的漢軍將領。一代英雄,自我毀滅。死得坦然,一點也不拖泥帶水。就連李清照這樣的弱女子也不禁贊嘆:“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一個項羽,豈不是將整個南宋小朝廷比了下去? 二、史記中楚霸王的形象復雜性的原因: 1、客觀原因: 項羽出身出國貴族家庭,顯赫的家庭為他提供了最優秀的教育,使他從小志向遠大,心懷天下,練就了一身與眾不同的勇氣,使他驍勇善戰,堅毅果斷。同時由于從小家庭環境的優越,再加上學武之人的粗獷性情,項羽形成了豪爽直率的性情,重義氣,容易贏得下屬的信任與尊重,這是他后來在戰場上大獲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2、主觀原因: 項羽雖從小有良好的教育環境,但他確不喜讀書,認為讀書只要“足以記姓名”即可,這樣片面的學習使得項羽只長于武藝,卻疏于謀略,導致他性格剛愎自用,一意孤行。就如在鴻門宴中不聽取范增的建議放虎歸山。豪爽的性格是他的優點,但是豪爽與剛愎自用放在一起就使他在對身邊的事物產生不信任感的時候變得多疑,這是造成他悲劇結局的最主要的原因。 各家評價及我的看法: 每當聽見“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在一片腹背受敵的烘襯下,這千古絕唱從項羽口中吟出的時分,心理感遭受的老是那么的怎奈和悲壯! 作為滅暴秦的英雄,因為匱缺政治謀略,大開殺戒,坑兵無數。章邯降后,楚軍夜坑秦卒二十余萬。項羽引兵西屠咸陽,殺秦降皇子嬰,燒秦宮室,火3詜聕不滅。擊敗田榮后,燒齊城郭室屋,皆坑田榮降卒,又燒殺紀信,烹周苛,殺樅公。弄得民怨沸騰,民心盡喪。項羽突圍渡淮,到達陰陵時,天光已晚,官道失修,認不清道路。前隊的尖兵向路邊的老農問路。老農哄弄說:“左。”隊伍向前走,陷于了一大片湖澤地帶。無路可通,只好慌亂地四處找路。項羽回過頭來,再走上官道時,人馬大多已走散了,身邊只余下了28騎。迷路耽誤了珍貴的時間,讓劉邦的追兵趕上了。連一種地的老人也要哄弄他,豈非民情之悲乎? 漢軍兵圍垓下,楚軍兵少食盡,又聞腹背受敵,已是軍心渙散。虞姬是個有柔情又有豪氣的尋常女子。她不懂戰略戰術,也無力跨上馬背舉刀拼殺。項羽癡心眷戀著她,她也一刻離不開項羽。但到達冒尖重圍、以圖再起的關鍵時候,豪爽不讓須眉的虞姬,決不愿拖累他,舞劍自刎。“力拔山兮氣蓋世”的英雄茫然得竟無力救一疼愛的弱小女子,豈不悲乎? “生看做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項羽逃到烏江,烏江亭長移船靠岸,勸說項羽東渡以圖東山再起東山再起,項羽卻不愿捕獲這最終的機緣,這是為何呢?歷來說法頗多。有人說項羽知恥重義,逃生是恥,棄眾違義;有人說項羽當年攜帶八千子弟過江,方今兵敗,無顏面臨江東父老。還有人說項羽慈悲為懷,大義當先,為免卻無辜的生靈蒙受涂炭,不愿把燃燒了五年的楚漢之爭的戰火再接續燃燒下去,愿以一死挽救天下蒼生。無論后人若何述評,項羽此時實在是處于兩難情境,面臨忠心耿耿以死相隨的江東子弟,面臨戰火紛飛滿目瘡夷的故土,面臨白頭蒼蒼的烏江亭長,他渡也不是,不渡也不是,唯有一翹辮子之,豈不是有路回不得的鄉情之悲嗎? 呂馬童是項羽的老熟人,率軍追趕項羽,雖然兩軍陣前各為其主,也責怨不得呂馬童,但此時項羽已經無法逃脫。呂馬童若顧及友情,不說也可。但呂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項王也”。呂馬童沒有顧及友情出賣了他。這也算是項羽在友情上的敗績吧!故謂之“友情之悲”。 作為一個短暫的性命個體,面臨其上任何一悲,都是極為不幸的,甚而會苦痛一輩子,又怎能獨自秉受這些悲情呢?無防再把項羽和其它幾位有名的悲劇人物作比較。 屈原悲則悲矣,還有楚國的百姓稱許他同情他,豈會如項羽上當于田父呢?岳飛悲則悲矣,尚有子嗣,尚能保全尸身,而且他也不是被逼得走投無路,更多的要怪他自個兒的愚忠,伍子胥悲則悲矣,大仇得報,而項羽呢?他是一位立體的悲劇英雄,幾乎可謂人生任何一個關緊方面的悲劇都發生在他身上了,弄得無親無故無妻無后無軍無民,悲之深悲之全千古難見,但他同時又是一位頂天立地的蓋世英雄,猛烈的反差集中到他身上從而更加震撼人心,故此盡管就這樣過去了二千積年的漫長歲月,人們仍在為他頂抗不休,扼腕長嘆。 有人把《史記》譽之為悲劇英雄畫廊,西楚霸主項羽則是悲劇群像中的絕世典型,“項羽之死”這個片段便是這部曠世悲劇的最終一幕。 嗚呼!“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悲哉!西楚霸主!悲哉!你那可望而不可及的寶座!讓你的渴望與你一起長眠于烏江之畔吧!撥開垓下的陰霾,推開歷史的窗口,只見天高云淡,殘陽如血,一江春水滾滾東流,不再西回…… 今人提及項羽,多惋惜之聲,毛偉人曾有詩云“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怙名學霸王”,百萬雄師渡江南下直搗黃龍,一舉粉碎蔣家王朝,將國民黨殘部逐出大陸境內,斷其東山再起的命脈。革命烈士,一代女俠秋瑾面對反革命屠刀,大義凜然地刻下前人李清照:“生當是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的千古絕句,以此表達自己的堅定意志,談論華夏五千年,項羽是無法逾越的一個檻。 風蕭蕭幾頁史書,野茫茫群馬逐鹿,對西楚霸王項羽身后的評價一向頗有紛爭,他自刎于烏江有人贊嘆有人不齒。兩種評價標準不同,正顯示了社會意識的兩極分化,民間評價大多傾向項羽,認為其生性率直、不耍陰謀,寧死不曲,比起劉邦“仁義在口中,詭詐心中藏”的假仁假意強上千萬倍。這從另一層面也折射出中國五千年來的道德主流,觀其后輩關云長、岳鵬舉等人莫不一脈相承,光明磊落,頂天立地。勿以成敗論英雄,他們都具有真正英雄的本色,留一段佳話傳世,未嘗不是一種成功,劉邦取得天下又如何,坊間百姓嘲弄“劉邦的江山是偷來的”,民族認知的歸屬可見一斑。 西楚霸王項羽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悲劇英雄。 項羽身為楚國貴族后裔,從24歲(前209)起兵反秦開始,到31歲(前202)垓下身亡為止,在風起云涌的反秦斗爭和楚漢相爭的舞臺上,只活躍了短短的8年,卻留給人們歷久不衰項羽是英雄,但只是一個失敗英雄,只是一個悲劇英雄。 他力能扛鼎,有萬夫不當之勇,但他有勇少謀。 他自視甚高,豪爽直率,但“自矜攻伐”、“奮其私智”、“欲以力征經營天下”,剛愎自用,不善用人。劉邦能利用項伯來擺脫危機,項羽卻輕易出賣曹無傷;劉邦對張良言聽計從,項羽有一范增卻不用。 他坑殺秦軍降卒20萬,火燒阿房宮,其暴戾之舉令人扼腕。 他自封西楚霸王,分裂天下以封王侯,更是倒行逆施之舉,豈不是要將歷史車輪拉回到戰國時代? 他在面臨垓下之圍的絕境時,尚自負英雄,說什么“天亡我,非戰之罪也!”拒絕從失敗中吸取教訓。 他政治上優柔寡斷,目光短淺,不屑于耍弄權術,又怎能玩得過年長他24歲又極有心計極有野心的劉邦呢? 但是,如果身邊有像項羽這樣的以為朋友,實則一大幸事! 參考文獻 《史記》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11月1日第一版 《英雄項羽》作者:李清泉 出版社:江西人民出版社 2011年4月 《讀史記之項羽》作者:王立群 出版社:重慶出版集團 2008年2月 《漢代風云人物》易中天 東方出版社(2006-07出版) 《資治通鑒》作者:司馬光 中華書籍出版社2012年1月18日[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漢語言文學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