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整合
【摘要】隨著我國現代經濟和科技的高速發展,現代信息技術輔助教學已越來越多地運用于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將信息技術成功運用于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可以成為語文教學活動的有力助手。但是信息技術教學并非是常規教學的全部,它只是常規教學手段的進一步完善和發展。對于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來講,使用信息技術來解釋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很必要和重要,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它可以通過精美的畫面,悅耳的音樂,提高學生欣賞美和享受美的能力,激發情感,利用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其學習的興趣和欲望,從而達到優異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 信息技術 閱讀教學 有效整合 激發興趣 新的《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1語文課程應該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養成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素養。小學語文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整合是指根據學科教學的需要,把信息技術完美地融合到課程教學之中。那么,根據課標的實施需要,如何將信息技術與語文閱讀教學進行有機的結合呢? 小學生因為有其年齡小、認知能力差的特點,他們的理解能力及邏輯思維能力比較弱,對于形象、具體的事物感興趣、記憶比較深刻,而對于理解比較抽象的概念與思維十分困難。因此會對很多課文內容的時代背景不了解,不能準確把握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而傳統的語文課堂教學主要以教師的口頭講解為主,學生在這樣的學習中感到枯燥、乏味,不能達到很好的學習效果。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形象、直觀的特點,使學生更好的理解課文,為教師與學生、歷史與現在、感覺與思維之間架起橋梁,達到優秀的學習效果。 一、語文閱讀教學的特點及信息技術輔助教學應用的趨勢 小學語文課程教材關注的是人類悠久、燦爛的文化,是兒童的健康成長與發展,特別是對他們人文情感的教育與熏陶。多年來,我們見到的各種小學語文教材的語言中無不充滿了人類豐富、美好的情感,不僅在課文中的童話、詩歌、散文、小說里,而且在編者精心設計的練習里,在與學生的任何語言交流中,甚至在大多數實用文體中都或多或少地流露出人類應有的美好情感。在教學中應讓學生體會到祖國文化的源遠流長,語言的優美。 信息技術輔助語文閱讀教學,豐富了語文教學的信息載體和傳輸渠道,為語文學習提供了新的資源。使課堂教學能夠充分得到延伸,向課外和生活拓展;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學生間的探究學習能力;更好地提高學生的感知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二、發揮信息技術對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作用 1、發揮網絡教學優勢,提供豐富的閱讀材料,促使學生自主閱讀,提高語文閱讀教學的空間。 對于講解古代詩文、古代歷史事件等距今比較久遠的課文,要使學生真切的感受作者所要表達的感情,透徹理解課文內容,熟練掌握知識點等方面,只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很難達到好的教學效果。通過教師精心制作的多媒體課件的使用就能達到激發學生的情感,深刻理解課文內涵目的。例如在講解《虎門銷煙》一課時,由于學生對當時的國內和國際社會背景及鴉片對我國國民身心健康及社會經濟的破壞不了解。教師利用多媒體的圖、文、聲并茂及演示動畫的功能,介紹當時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及毒品鴉片的巨大危害,通過一個動態畫面,再現虎門銷煙的壯舉。尤其對于需要學生加深印象的重點內容,加上白板的運用——放大鏡,更能起到烘托的效果。這樣,使學生由直觀感覺深入到思維和情感領域,引起認知和情意的變化。進而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虎門銷煙是一項正義的行動?鴉片戰爭的爆發是不是由禁煙而起?使學生深刻認識到不禁止鴉片必定會危及到中華民族的存亡。同時認識到腐敗的清朝政府統治下中國的落后,必然會淪為帝國主義國家的奴隸,任人宰割。同時給學生展示社會主義中國的強大,國際地位的提高,人民群眾生活水平日新月異的變化,學生的思想情感得到升華,教學活動也由此達到高潮。這樣將抽象的語言文字轉化為學生容易理解的直觀形象,而且不需冗長的解說,學生就能很好的理解課文內容并且很自然地燃起一股愛國之情。課文的難點也就迎刃而解了。 2、新時期的學生素質教育的發展應結合新時期學生的特點,利用和推廣信息技術輔助教學提高語文閱讀教學效果。 隨著現代電腦網絡、電視等高新媒介的普及學生接受知識的方式方法也隨之改變。傳統的語文教學方法多以傳授現成知識為重要目的,單純以教師的講解為主,采取的是注入式教學法,強調教師的主體地位,強調教師如何去教,束縛了學生自主性和積極性的施展;忽視了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作用。新的教學觀念以為,學生也是教學的主體,教師要達到的教學目的歸根到底是要通過學生主體來獲得效果。學生這種主體地位的確立,是新時期教育教學的主體目標。強調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強調教師引導學生積極自動地學習,從而使學生學會學習。運用信息技術教學正是在多媒體技術已逐漸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的前提下,為課堂教學提供了更易于實現和操作的物質基礎。尤其是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是對傳統教學模式、教學方法、教學手段以及學習方式的一種挑戰,是教學改革一次質的飛躍。它可以從根本上激發教與學的興趣,將抽象化為具體、將枯燥變為生動,可極大地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吸引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信息技術為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提供了物質保障,為教育教學改革帶來了新的氣息。 3、發揮現代信息技術的優勢,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活躍了課堂氣氛,使教學內容化繁為簡,由抽象到具體和直觀。 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從聲音、圖片、視頻為學生提供多種理解文章的途徑。這些方法在一般傳統教學中可以局部采用,不容易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多媒體教學則聲、像、文相結合,創造了一個嶄新的語文教學新面貌。例如《九寨溝》在閱讀教學中,可以先讓學生通過網絡等途徑搜尋有關九寨溝的圖片、文字介紹,視頻等,學生在課堂上通過觀看漂亮的風景圖片、配樂播放的九寨溝的錄像。讓學生自由感受,全面了解九寨溝的風土人情,情不自禁地贊嘆那兒的美景。通過配樂示范朗讀并反復朗讀,有感情地讀出九寨溝的美感,很自然地把學生帶進優美的情景之中。通過學習五彩池的句子時放一段有關的視頻,引導學生觀察,想象并展開討論,體會五彩池的美。再通過學生配樂朗讀課文,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通過當小導游,積累文中的好詞佳句,促進了學生多方面素質的提高。從教學效果來看,由于學生課前課后已經對課文有了一定的了解,再加上課件的呈現,恰當運用,學生對課文的全面掌握是比較到位的。同時有學生的親身參與,也使他們有了一定的成就感,使學生樂學、愛學,參與的積極性就更高了。當然,學習效果也就非常完美了。 4、運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提高語文教學的課堂效率。 信息技術輔助教學通過多種途徑為學生提供大量的、具體的、生動的信息,使學生耳聞其聲,目睹其形,提高了學習興趣,同時通過大容量、高密度、強化、多渠道的信息顯示,最大限度地提高了教學效果。如《少年閏土》是一篇經典的課文,學習魯迅的文章需要了解一定的時代背景知識。在課前可以讓學生通過多媒體對魯迅生活的時代背景做以了解,了解課文中出現的如氈帽、項圈等特定時期的裝束的樣子。這樣,在講解課文時,學生易于理解,更能深刻體會魯迅先生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使這節課達到事半功倍之效果。 5、信息技術輔助教學具有開放性,使學生主動參與,有利于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學習的能力。 教育家烏申斯基說:“沒有任何興趣,而被迫進行的學習,會扼殺學生掌握知識的意愿。”隨著經濟的發展,電腦和網絡進入普通家庭,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了便利條件。學生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自由地利用豐富的網絡資源搜集資料,在課上共同探究、合作學習,互相交流學習體會。學生通過這一過程能掌握自主學習的方法,提高自主探究和合作學習的能力。這也符合新時期教育教學理論的要求。 三、正確、合理使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及應注意的問題 1、提高課件的制作水平 為了更好地利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教師只有在認真鉆研教材,熟練掌握教材的重、難點的基礎上,才能夠有的放矢的制作出優秀的課件。制作課件是一項十分費時費力的工作。制作出來的課件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及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畫面、音樂。注重教學內容、教學目標、重點和難點。做到藝術性和實用性的有機結合。教師應熟悉多媒體課件應用的環境,熟練掌握設計課件的工具平臺軟件,熟練掌握課件制作技巧。 2、適時、合理運用信息技術,做到恰當、及時,不能為用多媒體而使用多媒體。 要正確、合理的使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避免走進多媒體使用的誤區。有的教師誤認為,只要多次使用多媒體技術就能調動學生的興趣,就能營造良好的課堂教學氣氛。有的教師力求多媒體畫面的漂亮和動畫效果,結果卻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學生并未關注所要掌握的內容,而是過分關注畫面與音樂,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教師只有合理、巧妙、恰當、及時地利用多媒體、不能機械地為用多媒體而使用多媒體,才能使教學有耳目一新的視聽感受,才能增強教學的形象性、創造性及語文內涵的深刻感染力,才能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語文課堂教學真正成為學生學習語文的樂園。 3、應突出語文教學的特點,發揮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和理解的空間。 語文教學是一門語言藝術。朱熹說:“循序漸進,熟讀而精思”。這句話很好地概括了語文教學的教學精髓。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應適可而止,要充分體現語文教學的特點,不能急于求成,需要長時間的積累與沉淀。結合閱讀教學,通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充分地體會出作者的內心感受。同時給學生以充分的理解和想象的空間,使學生能充分領略語言藝術的魅力。 綜上所述,只有正確地認識信息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恰如其分地與語文閱讀教學進行有效地整合,使現代信息技術與傳統教學方法有機結合,才能真正地為學生認識、掌握知識的重、難點服務,使學生易學、樂學。真正體現新時期、新課改的教育教學理念,真正實現教學相長。 注釋: 1、《語文課程標準》P4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版 參考文獻:
1、《語文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版。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漢語言文學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