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中學生文言文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
[摘要]文言文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語文課程標準》中關于初中文言文教學的要求是:能閱讀淺顯的文言課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然而由于語言的發(fā)展變化,文言文的教學有一定的難度。培養(yǎng)學生的文言文學習能力是教學的一項重要職責。通過實踐探索我認為教學過程中,應注重文本閱讀、文言積累、閱讀品味、語文實踐諸多環(huán)節(jié),以提高學生的文言文學習能力。 [關鍵詞]文言文 學習能力 文本誦讀 文言積累 閱讀品味 語文實踐
《語文課程標準》對于文言文的定位是我們教學的依據(jù)。整體的篇章理念、文言語匯的積累、文言語感的養(yǎng)成、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便是我們培養(yǎng)學生文言文學習能力的基本出發(fā)點。 文言文是中學生語文學習的一個重點,也是一個難點。由于其文本年代久遠,詞匯意義、句式語法等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解讀起來費時費力,學生的學習更是囫圇吞棗、一知半解。課堂上,以翻譯為主,教師字斟句酌地分析講解,學生一字不漏地筆記。低效的教學現(xiàn)狀使得師生苦不堪言,支離破碎的學習更使我們離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越走越遠。先就中學生文言文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問題與大家探討。 一、文本誦讀是學習的起點,語感的形成源自于情感的誦讀。 朗讀與背誦是文言文學習的傳統(tǒng)方法。誦讀是學習文言文的基礎,要求學生讀得正確、流暢,抑揚頓挫中將語言形象化、將情感美化、將思想深化,讓學生沉浸其中,要求讀出文章的味道,并有所得。 誦讀大體可分為三個層次。 先是“通讀識大意”。文言文其年代久遠,會存在一些閱讀上的障礙,字詞句都有可能擋住閱讀的步伐,學生可依靠課文注釋,借助工具書,通讀全文數(shù)遍,把握課文內容梗概。一些課文如《出師表》《答司馬諫議書》還須提前了解一些相關的歷史背景知識,才可能理解他們的內容。因此,可以說,把握某一文言課文內容梗概,也就是關于該篇文言課文和語言相關的社會知識和能力的總和,二者不可或缺。 再是“度習得新義”。任何學習都是一個循序漸進的認識過程,在了解文本大意的基礎上,需要再回頭解決文字上的障礙,初中階段所選文言文在字詞上接近學生的生活,有些詞義可以通過猜測得知,如《愚公移山》里的“寒暑易節(jié),始一返焉”中的“易節(jié)”就可以根據(jù)路途的遙遠猜測出是“季節(jié)的變更”,而不是“變節(jié)”,通過反復誦讀,文章大意就會自然顯現(xiàn)。“好書不厭其煩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這就是誦讀的精妙所在。 三是“讀悟得主旨”。誦讀可以把文章的感情和氣勢讀出來,展現(xiàn)文章抑揚頓挫、跌宕起伏的節(jié)奏感。例如《桃花源記》,通過誦讀能夠疏通文意,體悟到陶淵明悠然與無奈的處事心態(tài)。《鄒忌齊王納諫》中齊威王在鄒忌諷諫之后說“善”,一個字簡練精純,運用恰當,表明齊威王對鄒忌勸諫的肯定,說明他是一位有魄力的開明君主。所以“善”字讀起來,應在短音中讀出齊威王的威嚴明智,在高音中讀出齊威王的大膽胸襟,這樣一代明君才形神俱肖。教師必須對文言文的誦讀進行指導、督促,在示范朗讀的基礎上加以恰當點撥,讓學生明確誦讀中停頓、重讀、語氣、語調、情感的有效把握,從而體會文言文無窮的魅力。 在反復的誦讀中,很多看起來不可逾越的障礙,就會輕易地解決,也獲得了誦讀的愉悅。對于初學文言文的學生來說,我們也應重視激發(fā)興趣,通過誦讀,特別是情感的誦讀培養(yǎng)學生文言文學習的語感,這樣既促進了誦讀的能力,也激發(fā)了學生文言文的興趣,當然也塔高了學習文言文的能力。 二、文言積累是學習的保證,知識的學習貫通于扎實的積累。 文言文記錄古代的生產(chǎn)生活,現(xiàn)代人多比較陌生加之語言的發(fā)展變化,故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學習文言文同讀書做學問一樣是要靠長期積累的,積累可以幫助我們對文本融會貫通,在學習中,積累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識、積累豐富的閱讀感悟、積累古今義差異較大的詞語和用法比較多的詞語等。 一般而言,實詞意義比較單一,如“走”為“跑”,“書”為“寫”等,虛詞意義較復雜,如“之”“而”的用法,只要熟悉用法含義,做到心中有數(shù),再遇到詞語,根據(jù)語言環(huán)境去判斷辨析,自然就容易多了。所以在文言教學中,學生有了一定的文言積累就可以利用現(xiàn)有資源疏通詞語,為閱讀掃清障礙,為今后的文言學習鑒定基礎。比如:《岳陽樓記》寫“古仁人之心”表現(xiàn)了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情感,在比照《醉翁亭記》《捕蛇者說》之后,歐陽修的與民同樂,柳宗元的關注民生,就能使學生對范仲淹的“微斯人,吾誰與歸”的感悟更為真切。 三、閱讀品味是學習的關鍵,語言的鑒賞必經(jīng)于智慧的品味。 在文言文教學中,對文本的細讀、深究、閱讀品味是教學的中心環(huán)節(jié)之一。教師可以通讀示范,一方面讓學生把握節(jié)奏、把握重點,另一方面使學生感悟文章內容。當然教師也應指導學生翻譯課文,較深入地領會課文的思想內容。筆者認為“感知理解文章主題思想、追尋文言文的閱讀價值”是對文本內容閱讀品味的精髓。 這一階段的學習,主要是對文章中的人物和事件、文章的主題和思想、文章的背景、作者的意圖及其時代、社會的關系等內容的探究。作品的主題思想是通過人物、事件表現(xiàn)出來的,要把握文言文的主題思想就要閱讀品味人物的性格。 例如《唐雎不辱使命》中表現(xiàn)出秦王和唐雎各自的什么性格?作者對比著寫,起著怎樣的表達作用?對《荊軻刺秦王》中荊軻刺秦王的行動應該怎樣評價?作者的思想和態(tài)度是受時代和社會制約的,文言文中反映的作者對待事物的思想和態(tài)度未必是我們所贊同的,因而對這一問題的探究也是有必要的了。但不管我們應肯定和應否定什么,總是反映過去的歷史軌跡,注意文本自身的閱讀價值和意義。 品味感悟文章藝術魅力、學習文言文的技巧手法,也是我們學習文言文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探究文言文語言特色的目的所在。語言的探究主要是指對詞句含義和作用的深究。教學中,我們要把握詞句的含義、要確定虛詞在句中的意思、要認清特殊句式、要認清重要詞語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如《鴻門宴》中的“復”字, 一詞多義,在各句中含義各不相同;“當是時,項王軍在鴻門下”中的“是”和“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義”中的“亡”,其含義有異于現(xiàn)代漢語;虛詞“之”字,在文中含義也不相同;文中的特殊句式如倒裝句等都是我們品味《鴻門宴》這篇課文語言、感受文章藝術魅力的抓手。 通過品味感悟,學生親身體會,讓外在的信息變成自我生活、自我生命的體驗,文言文的教學就會有滋有味。學生獨特的審美情趣也讓文言文內涵變得豐富飽滿,學生在吸收優(yōu)秀的文化精髓的同時提高了自身的文化修養(yǎng)。 四、語文實踐是學習的升華,文化的傳承取自于創(chuàng)新的實踐。 “實踐出真知”,文言文學習最終還是要回歸到對于語言文字的應用之上,語文的創(chuàng)新實踐就是對文化最好的傳承。教學中,可以指導學生寫讀后感,是深化理解和發(fā)展想象力的好方法。讀后感的內容可靈活多樣:由文章內容產(chǎn)生的感想、由語言技巧產(chǎn)生的感想、由作者產(chǎn)生的感想、由歷史背景產(chǎn)生的感想、由現(xiàn)實的意義產(chǎn)生的感想等。不論哪種感想,都應是讀后的自然流露,而不是別出來。如果能聯(lián)系現(xiàn)實、大膽創(chuàng)新,領悟文章的現(xiàn)實意義那就更好了。
總之,文言文的教學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我們只有以文本誦讀為起點、不斷加強文言積累、用心去閱讀品味、積極實踐應用,文言文的教學目標才能真正落到實處,學生的文言文學習能力才能真正得到提升。
參考文獻 朱紹禹 《語文課程與教學論》 2005年7月 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 許振東 《語文教學之友》 2012年第4期 《語文教學之友》雜志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wǎng)絡,如發(fā)現(xiàn)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lián)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ǎng)(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wǎng)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漢語言文學論文畢業(yè)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yè)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