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馬致遠散曲的藝術特色
[摘 要]散曲是一種用北方語言,北方聲韻演唱的抒情性新體詩歌,它既可端莊典雅,綺麗秀美也可明快奔放,淋漓盡致,曲盡人情,被稱為中國文學史上最自然的文學。 [關鍵詞] 元代是散曲盛行之時,素有“唐詩、宋詞、元曲”之稱。在元雜劇中,關、馬、鄭、白并肩,而在元散曲中,馬致遠則要略勝一籌,位居榜首。明代朱權在《太和正音譜》的“古今樂府群英格勢”中曾說:“馬東籬之詞,如朝陽鳴鳳。其詞典雅清麗,可與《靈光》、《景福》而相媲美。若神鳳飛鳴與九霄,對馬致遠高超、絕妙的藝術技巧十分推崇。 多種多樣的風格特征 在明代,有一些曲家,象王世貞、徐渭、王驥德、魏良輔等人對南北曲在風格上的差異都做了詳盡的比較,從中可以看出元人北曲的風格特征是豪放、雄勁、灑脫。馬致遠的散曲最能體現北曲的風格特征。在他的一百一十五首小令中,豪放的曲子大約占了半敝以上,在十八套套曲中也幾乎占了一半。任中敏先生也說:“(馬)散曲以豪放為主,如天馬脫鞍”可見,豪放為馬致遠散曲的主要藝術風格。 以《嘆世》《雙調.蟾宮曲》二首之一的“咸陽百二山河…….”為例。這首曲借古諷今,假古人之手抒今日之情,作品失聲奪人,一針見血地評論歷史,精辟地分析秦之戰爭,明確指出秦始皇吞并六國的目的是兩字“功名”。繼之而起的項羽動搖了秦的統治,使秦滅亡。但一山不能存二虎,楚漢相爭,“項廢東吳”,“劉興西署”,世事變化之陸離,令人目不暇接。至此,作者又從至高無上的帝王之爭轉而寫為之效力賣命的臣子們:韓信為劉邦出謀劃策,征戰沙場,到頭來反而冤死與呂后之手,不明不白,蕭何則既是使韓信走上成名之路的恩人,有是使韓信走向地獄之門的仇人。作者以時間為序,以人物為線索,順理成章,有條不紊的鋪排開來。從歷史的興亡,帝王的成敗,人間的是非中展現現實的丑惡和無恥。由楚漢之爭喻人生虛幻,借此表達詩人對封建統治者爭奪功名的蔑視之意;從韓信的屢立戰功卻遭不測,被騙而死與婦人之手,蕭何薦韓信復而害韓信,寫福禍變幻莫測,人心難料,世道兇險,抒發詩人對“人有旦夕禍福,”世事無常的感嘆。面對如此腐敗、黑暗、世風日下的社會現實,詩人既無回天之力,又不甘同流合污,只能“借酒澆愁,”“讓自己且在酩子里胡挨,”做一支“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正因為如此,詩人發出了“醉了由他”的無比惆悵的嘆息!短短四字,道盡了詩人心中難言的痛苦,無言的憤怒。整首曲議論中有感慨,有對現實的嘲諷,也暗含詩人對現實曲折的抗爭,如長江大河滾滾而下,一些無余,既不拖泥帶水,疲疲沓沓,也不扭扭怩怩,矯揉造作,而是如天馬行空,跌宕激越,豪氣四溢。行文舒展,毫無局促之感,結尾則戛然而止,意味深長,真可謂“曲終收拔當心劃。”此曲可以說充分展示了馬致遠散曲豪放的風格。 同是豪放,馬致遠又有其不同于他人的獨特色彩,正如近人梁乙真評馬曲風格為“豪放之中而兼清逸,頗近詩中蘇軾,”豪放之中更兼清逸是馬曲豪放的特色。 [雙調•夜行船]《秋思》套,放逸宏麗,風格豪放飄逸,被稱為套數之冠,可以說是馬曲的代表性作品。此套以首曲開門見山,直抒胸臆,言簡意賅的提出全套主旨“百歲光陰如夢蝶,”指出“人生不滿百,”宣揚及時行樂的思想。 [喬木查][慶宣和]二曲,則緊承“往事堪*,”從大出落墨,直追秦漢魏晉,拉長時間跨度,氣勢磅礴,從昔日宏偉壯麗的秦宮漢闕,今日的放牧牛羊之地寫到昔日一生戎馬、血染沙場的英雄豪杰的葬身之地,成為今日狐兔出沒的巢穴,縱橫揮仟,極言人生虛幻。以古人、古事為鏡來勸誡那些為了爭奪天下、功名而你死我活、互不相讓的帝王將相:一切斗不過是過眼云煙,都是虛幻的。無論你生前貴為天子,功績卓著,還是貧賤不堪的乞丐,一事無成的庸人,死后毫無差別。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人赤條條地來到這個世界上,必將赤條條的離開這個世界,誰也無法掙脫這一*古不變的規律。作者招古人、古事于筆下,議古論今,使今日之境的涵量由古往之境而得以深化、擴大,增加了哲理性和說服力,筆力雄勁,揮灑自如。 [落梅風][風入松]兩曲則鋪排“今日”、“明朝,”作者連用”沒多時”、“下坡車”、“添白雪”、“上床與鞋履相別”等表示時間短促的詞句,生動而形象地說明“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時光如速歲月催人,人生易老,警告那些一毛不拔、貪得無厭的守財奴:光陰飛速流逝,不要沉緬只能帶來一時快樂的金錢而忽略人生真正美好的東西,要珍惜這短暫的一生。作者下筆一氣流注,密不容針,似山間急湍,喧騰跳躍,又如“大弦嘈嘈,”豪氣逼人,顯得豪放而不局促。 既然是“嘆世樂閑”之作,就不僅要用凝重、深沉、豪放的筆調展示世事的無常,如一場春夢;同時還要清淡、舒緩,如和風、細雨的文墨,描繪世外桃源般的田園景色,表現大自然淳樸、寧靜之美,寫出田園生活的閑適、自得之樂。兩相對照,以此襯托,生動、形象、鮮明地寫出“嘆世閑樂”之困,使人在對比中更加信服。所以[拔不斷]一曲放極而收,別開境界!袄,是非絕”大字提勒上文,展示詩人的人生態度。以下“紅塵不向門前惹”四句,則是“柳暗花明又一村,”與荒墳野草、殘墓斷碑的凄慘景象相對比,為自己精心設計了一個世外桃源:綠樹青山,紅塵不染,竹籬柴扉,悠閑安靜, 正如陶潛詩中“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彪m無桃花源中的落英繽紛之色彩,卻更添了一份安靜,如“切切私語”的“小弦”,清新可喜,悠然自樂,令人心曠神怡。所謂“豪放中而兼清逸”,與此可證。 二、 典雅清麗的寫景之作 馬致遠散曲的豪放、灑脫。也正如蘇軾的詞既能豪放又能婉約一樣,典雅清麗也是馬曲的一大風格。 馬致遠“嘆世樂閑”的言情之作 雖多是豪放,但也不乏風格清麗的作品。如“南呂。四塊玉”《嘆世》(四首)集中反映的是詩人蔑視功名,不滿現實,追求美好自由生活的愿望。作者著刻畫的則是故鄉的秀麗景色和隱居生活的閑適,安逸,以此來反襯現實生活的黑暗。寫的恬淡,從容,平坦,不尙雕飾,質樸自然。 四首曲子,似四幅清俊而尖新的圖畫,共同繪就了一幅“世外桃源”的圖景,超凡脫俗,潔身自好的詩人遠離塵世的喧囂,“翠竹邊,青松側,竹影松聲兩矛齋,”陶情于自然,伴著山林清泉,聽著鶯歌燕語,賞著山云霧色,品著美酒鮮魚,寫著閑情逸致,充滿了牧歌式的抒情情調。曲中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濃墨重彩的渲染,似不加裝飾的山野村姑,清純而秀麗。其風格的典雅清麗,“若神鳳飛鳴于九霄”脫盡了人間的污濁之氣,不可與凡鳥共語。不愧為“萬花叢中馬神仙”。 當然最能體現馬致遠散曲清麗風格的則是他寫景的曲子。因為他做向往的是和平寧靜,悠閑自樂的隱居生活,所以他筆下的景也往往寫的清新,淡遠,以“發清新之思”雖也不乏聲、光、色、態的融合,但色彩并不濃艷,聲音并不喧囂。象一幅幅略加點染的水墨山水畫,讀來如棗花飄香,心脾俱沏。 菜辛在《拉奧孔》里談到繪畫,認為空間藝術只能表現最小限度的時間,即一剎那間的景物的一面觀,因此畫家應當那挑選整個動作里最“富于包孕的片刻”,千萬別畫動作的“頂點”,只是這樣,才能給人留下充分的想象余力。黑格爾在《美學》中也采用了菜辛這一論點,他把這個“片刻”成為集中前因后果在一點里的景象。中國古代畫論中雖無此概念術語,但這個原則卻也早就有之。例如岳柯解釋李公麟《賢已圖》,就有類似避免“頂點”的說法。馬致遠把這個畫學原則運用到此曲中,精心擇了雨后初霧,黃昏時分這一時刻的山村景象。落墨不多,只是淡淡的勾勒,娓娓道來,畫面朗麗,村舍、花樹、茅店、晚霞、青山歷歷在目。青山環繞的美麗村舍中幾家茅草小店,村中花樹蔥蘢,“向人嬌杏花,撲人衣柳花,迎人笑桃花”,千姿百態,姹紫千紅,繁花似錦。濃濃的花香飄散于整個山村,“弄花香滿衣”。雨后放晴,彩霞滿天。經過雨的沐浴,景物被賦予了清新鮮活的意境。山色愈加蒼翠,花朵愈加嬌艷,一抹斜陽鋪灑,黃昏柔和的氤氳籠罩了整個山村,愈發顯得寧靜,但是卻生機盎然,靜而不陰森死寂,一幅多么美麗的山村圖!那么秀麗自然,那么清幽靜怡,雖不著色彩卻鮮明,如“清水芙蓉,倚風自笑”,筆畫簡約,淡雅有致,寥寥幾筆,卻寫出了深遠寧靜而清新活潑的優美意境。唯其簡潔,才給人留下了充分想象的余地。我們從曲中有限的景物描寫中,似乎可以嗅到雨后初晴的清新濕潤的空氣中樹木幽香,草的清香,花的醇香,可以想象得到生活在其間的山民的而滿足與恬淡?芍^是體現了 馬始源散曲清麗風格的代表作。 三、寓散亂于整一的結構 散曲,顧名思義,要散。“散曲精神在散,而曲之作法亦全在散”。但散并非是不著邊際的散亂,不能是一盤散沙,而要做到散中有神,散而不散,形散而神聚。即:所謂的散,應是行文如流水,隨物賦形,流轉自如,跌宕起伏,仿佛玉珠錯落,但其間妙有一線貫串,自由而不失紀,萬變不離其宗。一脈相連才能散而不亂,虛涵渾化,得意于象外。 姑舉《般涉調.哨遍》《半世逢場作戲》為例。雖然時而僧來客至,人情喧于紙上;時而種瓜栽韭,賞花聽鶯,淡粥醇酒。悠閑自得的田園行樂圖渾入畫面。錯雜跳躍,忽東忽西,目不暇接,似銀河倒渾,奔騰之下浪花四起,看似散,其實不亂,全文的意脈貫穿其間,種種描繪無不是“西村最好的幽棲”的具體表述:疏疏的翠竹中一間茅草屋,,瑩瑩綠水相依,于此種幽靜,淡遠,秀麗的景色中,詩人或亭亭玉立,含苞欲放的荷花吟誦詩篇;或觀“魚戲蓮葉間”信手揮毫;或種上幾畦碧綠的菜蔬,欣賞自己的勞動成果;或于楊柳蔭下,梨花樹底,鋪一片涼爽的席,捧一碗收萬道陽光凝聚光鏡上,也正因為有光點;有主骨架,文筆的散反而會轉化成一種特色,顯得運筆從容,左右逢源越是散越豐滿了散曲的血肉,增添了散曲的生機,加強了散曲的內容。這種寓散亂于整一的結構方式在馬致遠的散曲中時屢見不鮮的。 馬致遠的散曲的藝術特色,除上述三方面以外,還有以下幾點:(一)夸大了題材的范圍,出現了用詼諧幽默,而又嚴肅認真的口吻寫成了諷刺奇文----【一般涉調.耍孩兒】《借馬》;在通常不需要情節描寫的抒情作品中,采用了經過選擇的而情節來表現;突破了元散曲的抒情,描摹聲音,刻畫形態的程式,塑造了既夸張而又真實的人物形象。(二)形成了區別于詩詞的語言:本色通俗,直說明言,多用習用語,口語,以及《中原音韻》所說的“通語”。大量采用傳統文學語言和典故入曲,并使二者恰到好處的摻雜使用,溶為一體,構成馬致遠散曲“文而不文,俗而不俗”的獨特的語言,是傳統文學語言更加通俗流暢,口語,習用語更加精煉,規范。(三)在音律上也是別具一格。極富音樂美,或鏗鏘,或圓潤,開合舒促,清韻悠揚,純乎天籟,音調與曲情恰和無間,如王世貞所言“頓挫抑揚,自出宮商之表”《全唐詩說》。 馬致遠以其卓越的藝術技巧,提高了散曲的地位,使之成為繼唐詩宋詞之后的一代韻文體式,因而他的散曲藝術可以說代表了元散曲藝術的高峰。讀了馬致遠的散曲,也就了解了元散曲的基本風格。 參考文獻: 【1】 《馬致遠散曲校注》作者(劉益國) 【2】 《古典文學名篇賞析》(華東師大中文系資料室編) 【3】 《元曲鑒賞辭典》 【4】 《謝無量文集》(第6卷)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漢語言文學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