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學生作文和社會生活同行 [摘 要] 現階段,學生作文有如下一些弊端:復制、照抄、翻版生活,缺乏個性、細節、情趣,內容失真,矯揉造作、無病呻吟。所以,為了培養學生的寫作技能,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我建議學生走進生活,觀察自然、社會,加大閱讀量,展開想象,只有這樣,寫出來的作文才會充實,飽滿,有靈性,才會有生命力。 [關鍵詞] 觀察 感悟 解讀 閱讀 想象
生活是寫作的基礎和源泉,所以寫作和生活不能割裂開來。讓學生坐在幾十平米見方的“籠子”里去憑空捏造生活,還要形成語言文字,并記錄下來,寫成作文,這是非常不切實際的行為。由于學生不能感悟生活,不能從生活中汲取營養,導致寫作中產生如下一些弊端:復制、照抄、翻版生活,缺乏個性、細節、情趣,內容失真、矯揉造作、無病呻吟。所以,培養學生的寫作技能,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關鍵讓學生走近生活,觀察自然、社會,我想這樣寫出來的作文才會充實,飽滿,有靈性。這樣的作文才會有生命力。我建議學生應該從以下五個方面去努力。 一、觀察生活,積累材料 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教師有一項艱巨的基礎工作要做,那就是訓練和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而這種觀察能力的訓練,首先要從指導和幫助學生觀察大自然開始,大自然能激活學生頭腦中的很多詞匯。魯迅說:“作文第一須觀察。”沒有信息的攝取和儲存,就沒有信息的輸出。在教學中發現:學生生活越充實,信息的吸收和儲存就越豐富,作文內容就越繁實。凡是學生參加過了一次活動,作文就有材料;凡是學生全身心地投入活動,觀察有方,作文時就必有特色。然而,學生定向、有意觀察的習慣和能力薄弱,對生活現象往往是走馬觀花、淺嘗輒止,以致視而不見,充耳不聞,或者視而不識真形,聽而不辨真聲。教師就要指導學生進行細致地觀察生活,觀察自然界,觀察社會生活,觀察學校生活,觀察家庭生活以及形形色色的藝術品和其他實物。在觀察上花力氣,學習從沸騰的現實生活中,獲取寫作素材;從自己的生活中,積累寫作素材。培養良好的觀察態度和習慣,平時碰到印象較深的事,及時寫下來,每次活動,及時記下來,這樣就能“身在寶山探見寶”。學生自己也感到有了觀察的積淀,注意了生活中的平常瑣事、平常對話,習作時就有話可說,不再空咬筆桿,黯然傷神了。如我們在安排以“感恩”為話題的作文,為了讓學生有話可說,我安排了一次“我為媽媽做點什么”的綜合性學習活動,要求學生在做的過程中,認真留意自己的行動過程,并仔細觀察在活動過程中媽媽的反映及表現,并體會自己的所思,然后成文,學生興趣高漲,回家后都認真地參與了活動,并且寫成了文章。一位學生在《我為媽媽洗次腳》中說:“從小到大都是媽媽為我洗腳,當我端來洗腳水的那一刻,我分明看見媽媽的眼睛里噙滿了淚水,這是幸福的眼淚嗎······”還有《我為媽媽泡杯茶》、《我為媽媽捶捶背》等,一篇篇充滿真情的佳作便擺在了我們面前。如果沒有對生活的觀察,恐怕學生就只會無病呻吟了。 二、感悟生活,書寫心靈 學生作文應貼近學生生活實際,我們老師要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就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感悟生活,表達真情實感,鼓勵創新,“惟陳言之務去”。減少對學生寫作的束縛,要讓學生說真話、心里話,不說假話、空話。讓學生寫出發自他們內心的真情,我認為要著重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創新能力,抒寫心靈,要做好以下幾點:首先要營造起民主、和諧、平等的課堂教學氣氛。教師要把學生放在與自己平等的地位上,尊重學生,鼓勵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包括發表與老師不同的意見,形成敢說敢問的民主、和諧、平等的課堂教學氣氛。其次要抓住“生活”與“作文”之間不可分割的聯系,真正把作文的主動權還給學生,生活的涓涓細流才會在學生筆下汩汩的流淌,生活進入學生作文才有了最基本的條件。作為語文教師,不僅要鼓勵學生具有一雙善于發現生活之美的眼睛,還要鼓勵學生有一顆感悟生活意義的心靈,用自己的心感悟生活,用自己的筆抒寫心靈。學生每天都在生活的海洋里擷取著絢麗的浪花,我們每一位語文教師應做個有心人,引導學生以不拘一格的形式表達生活的點點滴滴,無形中讓學生受到熏陶。教師要善于引導啟發學生思考,引導學生思考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對在哪里,錯在何處。然后再告訴他這樣得出的結論就是自己的見解,那么,以后他遇事就會自己動腦筋去思考,得出結論。 三、解讀生活,表達見解 生活是多方位,多角度、多層次的,既有真善美,也有著假惡丑。由于學生對日常生活缺乏思考,所以對生活的理解停留在淺層次,見解往往是不深刻的,習作中對生活中的一些人和事,真善美的評議顯得蒼白無力,寫不出自己對生活的真知灼見。因此,教師要培養學生關注社會習慣,引導他們關注社會,思考生活,發現生活中的真善美,關注現實社會發展中的問題并設法加以解決。在寫作文時,對真善美加于頌揚,對問題及自己的態度加以闡述,只有這樣,寫出的文章才會有新意,有情趣,有深度,而更多的時候,理是不辨不明,而往往是越辨越明的。因此在實際教學中,筆者經常引導學生對現實中出現的問題或現象進行分析、思考、評議,允許他們七嘴八舌,百家爭鳴,在爭議中明辨是非。一次在課間,有幾個同學在教師里追逐打鬧,一同學不慎摔倒,手臂骨折,抓住這個偶發事件,筆者組織學生討論。經過討論,大家認識到:課間應該到操場上做一些文明的游戲,適當調節自己的神經,不該在教室里打打鬧鬧,這很不安全,而且影響其他同學的休息。達成共識以后,筆者讓學生以“他闖禍了”為題進行即興作文,發表對此事的看法。 四、大量閱讀,積累語言 作文的前提是語言的積累,只有豐富的語言積累,才能表情達意。如何使學生快速積累語言,只有通過大量閱讀。途徑有:一是利用課內閱讀;二是課外閱讀。不論課內閱讀還是課外的閱讀都要求學生隨文寫作。經過一段時間下來,學生閱讀量大大提高,會調動學生的學習潛能,激發興趣,達到既積累語言知識,又提高素質的目的。 五、展開想象,提高水平 豐富的想象能力會使人寫出“籠天地于形內,挫萬物于筆端”的好文章。有意識加強學生的想象訓練,不但能強化作文能力,還有益于學生發散思維的培養,促進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每篇作文都要寫到人、事、物,每次作文,都讓學生根據自己的作文內容,想象著像課文插圖那樣畫一幅畫,教師對畫的要求不要太高,以調動興趣為主。有的學生文章寫得雖不好,畫卻很漂亮。得到稱贊后,他就會努力把作文改好。有的同學文章中沒有寫到的東西,作畫時卻畫上了,并且增添了活力或新意。從寫文到圖畫,必須經過想象,通過繪畫練習來強化想象。加強學生想象力訓練,不僅對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大有幫助,而且可以促進學生身心多方面素質的發展。 《新課程標準》指出: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葉圣陶作文教學思想也強調: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源泉豐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的流個不歇。 讓作文與生活同行,學生向生活投射他們認識世界的獨特眼光,體味生活實際,回味生活樂趣,用他們稚嫩的筆來書寫色彩斑斕的生活,享受成功的快樂。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漢語言文學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