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古詩十九首》的生死觀 [摘 要] 《古詩十九首》是漢末無名下層士人創作的五言古詩作品。文章通過探討漢末知識分子五言古詩的創作歷程,分析他們的一些詩詞,集中揭示他們的思想狀況及生存困境:人生無常的焦慮以及對死亡的恐俱和感慨人生的短促,死亡的不可避免,并由此引發出如何對待生、如何迎接死的思考。古詩中所表現出來的強烈的生命意識、生死觀意蘊深邃而又富有哲理,可以引發我們對于生命價值的深刻思考。 [關鍵詞] 古詩十九首 生命 死亡
《古詩十九首》是漢代文人五言詩中最成熟的作品。其創作之時正值漢代儒學衰微之時,舊有的道德原則失落,新的信仰尚未建立起來,因而《古詩十九首》在思想內容上呈現出漢末文人的苦悶、彷徨等復雜的時代特點,真實地傳達了一代知識分子的內心情感,它揭示了漢末知識分子的生存困境——信仰缺失的孤獨, 人生無常的焦慮以及對死亡的恐俱,感慨人生的短促, 死亡的不可避免, 從而引發出關于如何對待生、如何迎接死的思考。具體我們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面加論證: 一、社會動蕩和信仰缺失引發文人對生存的焦慮 漢末后期,社會動蕩不安,階級矛盾日趨尖銳。自東漢和帝時外戚與宦官的第一次交鋒開始, 外戚、宦官相互傾扎沖突的混亂局面越演越烈。一些有志于朝政昏玻之時勵志抗節的知識分子, 一次次上疏抗爭,反對外戚、宦官,試圖維護正在走向崩壞的大一統政權。但是他們卻一次次的失敗。李固,杜喬為當時名儒, 因反對外戚梁冀而被捕入獄, 死于獄中。 當時海內為之震怒。桓帝即位后,他利用宦官的力量誅滅了梁冀, 宦官由此把持朝政。宦官的統治未能使混亂的局面有所改變, 反而加劇了社會的動蕩不安。趙壹曾在《刺世疾邪賦》中評述當時的社會時勢:“候餡日熾, 剛克消亡, 欲痔結狽, 正色徒行。嶇齲名勢, 撫拍豪強; 僵賽反俗, 立致咎殃; 捷懾逐物, 日富月昌。渾然同惑, 孰溫孰涼?邪夫顯進, 直士幽藏。”這種社會狀況對大一統政權忠心耿耿的知識分子來說, 無疑是不能忍受的。他們利用太學, 批評政治, 抨擊宦官。宦官對此恨之人骨, 誣稱官僚與太學生結為朋黨,圖謀不軌,并嚴厲打擊, 終于造成了兩次“黨錮之禍”。黨人如李膺、范傍等, 死者百余人, 受牽連而死、廢、禁者六七百人。《古詩十九首》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創作的。在古代,知識分子具有極深的儒家情況,向以擔當道義為已任,兩次“黨錮之鍋”對知識分子的打擊無疑是致命的。同時由于漢代的選官制度是舉孝廉制,士子入仕的主要途徑是察舉與征辟,于是名譽就成了被征、舉的重要條件。在這種情況下,士子們必須通過上層權貴的薦舉才能入仕。大多數毫無背景的中下層文人便不得不奔走交游,到處拜謁官僚權貴,去謀求個人的前程。然而等待他們的多是仕進無門,選舉制度名存實亡。“文籍雖滿腹, 不如一囊錢” (《刺世疾邪賦》)反映出了他們對政局的失望,同時由于現實的殘酷,也令他們對他們一直所信仰的儒家思想產生了懷疑。 迷惘、困惑成了漢末知識分子普遍的思想狀態,動亂的現實,無所依寄的思想靈魂,他們連最起碼的生計都無法維持。社會既無亮色,人生又乏出路,在游走學仕的士人里,流徙不定的生活現實,空虛落拓的生存狀況,使他們格外強烈地感到衰頹時世中的污濁和痛苦。于是,借詩歌這種方式真實坦率地披露了在生命流程中的困惑和憂傷。“驅車上東門, 遙望郭北墓。白楊何蕭蕭, 松柏夾廣路。下有陳死人, 杳杳即長暮; 潛寐黃泉下, 千載永不霜。浩浩陰陽移, 年命如朝露。人生忽如寄, 壽無金石固。萬歲更相送, 圣賢萬能度。”(《驅車上東門》)。“去者日已疏, 生者日已親。出郭門直視, 但見丘與墳。古墓犁為田, 松柏摧為新。白楊多悲風, 蕭蕭愁殺人! 思還故里間, 欲歸道無因。”(《去者日以疏》) 二、享樂思想成為詩人們人生價值的取向 詩人們雖然意識到人生短暫是無法超越和改變的現實, 但他們不相信虛無縹緲的神仙世界和自欺欺人的服食長生成仙之術。如“服食求神仙,,多為藥所誤。”(《驅車上東門》)。“仙人王子喬,難可與等期”(《人生不滿百》)。詩人們一方面祈求服藥成仙, 另一方面又對此表示懷疑,因為很多人因為服藥而被藥所誤, 甚至落得終生殘廢。對神仙世界的追求的結果是人仍然不免一死,神仙世界太過渺茫。我們應該看到的是, 服藥求仙作為一種文化現象, 說明人們開始站在生命本體論的立場關注自身, 集中體現了人的生存意志的覺醒。 “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晝短苦夜長, 何不秉燭游。為樂當及時,何能待來茲。”(《生年不滿百》)。詩中與人生短促之嘆并生的還有向往現實享樂的聲音。類似的表現在《古詩十九首》的其他篇章中還有: “斗酒相娛樂, 聊厚不為薄。極宴娛心意, 戚戚何所迫?”(《青青陵上柏》);“彈箏奮逸響, 新聲妙入神。”(《今日良宴會》)。人們往往把這稱之為“ 享樂主義”, 其思想的核心, 是在面對死亡的威脅時, 提倡一種享受生命的人生態度。飲美酒、聽新聲、被縱素、秉燭游,從表述上看似很荒頹,實際上這是詩人們要以此來抵抗荒謬現實的所在, 排解對于死亡的恐懼。《今日良宴會》描寫的場面似乎很熱鬧,但我們可以從他們的背景分析,享樂是需要有條件的,詩人們連生存問題都難以維持,何來享樂?這看似曠達之語的背后,包括了他們在他鄉功名無望的落魄。“為樂當及時”只是一種祈求,只不過是詩人們在現實中找不到出路的一種心靈哭泣。表面上看上去悲觀、頹廢,但其中蘊藏著的卻是詩人們對生命、生活、命運的強烈追求和深深的留戀。 三、思婦怨別與游子懷鄉的愛情觀成為詩人們擺脫孤獨、困苦的途徑 從《古詩十九首》的篇章中我們可以體會到,詩人們也知道享樂并非能解決生存的困境,也未必能解脫對死亡的恐懼。當詩人們意識到這種焦慮和恐懼只屬于自己時, 就產生了強烈的孤獨感。此時, 他們通過尋找知音的途徑 (或通過同性間的友誼, 或通過異性間的愛情)來擺脫這種孤獨, “思君令人老, 歲月忽已晚。”(《行行重行行》);“同心而離居, 憂傷以終老。”(《涉江采芙蓉》);“文采雙鴛鴦, 裁為合歡被。”(《客從遠方來》);“置書懷袖中, 三歲字不滅。”(《孟冬寒氣至》);“思為雙飛燕, 銜泥巢君屋。”(《東城高且長》) 。以上詩句寫出了思婦對游子的深切懷念。另外又如《凜凜歲云暮》中的女主人公在歲暮時節對遠方的丈夫思念甚苦, 癡情至極, 化為夢境, 夢醒之后, 泣涕盈眶。“冉冉孤生竹”中的女主人公對未婚夫滿懷思念, 但未婚夫與她相隔甚遠, 遲遲不來迎娶成親, 她飽受相思的煎熬, 向對方發出“思君令人老, 軒車來何遲”這如怨如訴的呼喚,繼以芳草鮮花隨秋枯萎為比, 警示對方自己紅顏短暫, 當早日歸來迎娶, 切莫錯過這人生美好的時光; 最好揣測對方的品節高尚,一定不會負情, 故自己不必怨傷, 以為自我安慰。這些都是詩人們借思婦之口,表達了他們一方面期待著“思為雙飛燕”, 企盼著與所愛之人的常相廝守, 另一方面又為這種期待的遙遠漫長而痛苦不已的游子情懷。因為詩人們深諳他們所追求的愛情只是一種愿望,連生命、命運他們都無法把控,愛情又要等多久理想才能實現?又能有多長時間可以等待?即使愛情、友誼再美滿,生命的結束也會把它們帶走。因此, 詩人們對于愛情的易逝有著清醒的認識, 如同他們對于生命的短促易逝一樣, 對今生的愛情尤為珍惜, 享受愛情, 也就是享受生命。 總之,不朽的榮名, 及時行樂, 理想的愛情,《古詩十九首》里的詩人們從不同的方向追尋著克服生存困境的道路。他們在追尋的同時, 又懷疑其真正的效用。痛苦與曠達、無奈與超脫交織在一起, 構成了詩人們面對生存困境和死亡威脅時候的矛盾心態。《古詩十九首》對克服生存困境所作的種種追尋, 蘊含了對短暫的、不可重復的生命的關注,雖然悲觀但不失對生命的執著和留戀; 生命存在的意義不在結果, 而在于追尋的過程。
參考文獻: 1、馬茂元:《古詩十九首初探》,1981年,陜西人民出版社 2、隋樹森:《古詩十九首集釋》,1957年,中華書局,第一版 3、叢培新:《漢末文人生命意識覺醒的寫照——再讀<古詩十九首>》,《名作欣賞》,2010年7月刊第20頁。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漢語言文學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