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載鏈接(充值:30元) 如何充值?
全文字數:7051
論陶淵明田園詩自我形象及“自然”的藝術特色
【摘要】圍繞陶淵明田園作品的熱烈反響持續一千多年了。陶淵明田園詩作是詩人在躬耕自資的過程中完成田園詩中真實的自我形象的,其中貫注了詩人對田園最真實的感受。他不是站在旁觀的角度對田園風光的欣賞,而是以自我躬耕的實踐去貼近田園、土地。因而,其田園詩的價值就在于其中凸現了一個真實的躬耕隴畝的詩人形象,在他的筆下是一個充滿生活氣息的真實田園,是他理想人格對現實人格的一個突破和超越,表現了中國中世紀一個知識分子用藝術家的手段,進行了一次對生命本身意義的追索。
【關鍵詞】陶淵明 田園詩 自我形象 藝術特色
一、陶淵明的田園詩 在反復出仕和歸隱時期,尤其是歸田后二十年,陶淵明寫下了大量優秀的田園詩,作品內容相當豐富、復雜,不僅吟誦了他的田園生活的樂趣,也或隱或顯地反映了他不能忘懷世事和個人不幸遭遇的苦悶和激憤。陶淵明早期的田園詩充滿了對田園生活的熱愛和贊美。[《淺析陶淵明的田園詩》——(2008、11、18、新浪博客) ]其中以作于陶淵明由彭澤令上棄官歸隱后的第二年(義熙二年406年)的《歸園田居》五首最為著名,而第一首更充分地表達了他對田園生活的喜悅之情,字里行間洋溢著對田園生活的歌頌和贊美。無論是簡樸的宅園、寧靜的村莊,還是充裕的時間,都使詩人感到無比的欣慰、耳目一新。在他眼中,故園附近的景物就像是闊別多年的老友,似乎都張開了雙臂歡迎他;而狗吠、雞鳴則都充滿了詩意。這與官場的令人窒息、仕途的坎坷陷阱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種豆南山下”一首,更是直接描寫了他親自參加農業勞動的感受。此時的陶淵明還沒有嘗到“山中饒霜露,風氣亦先寒。田家豈不苦,弗獲辭此難。”(《庚戌歲九月中于西田獲早稻》)的滋味,又加上剛剛脫離官場,所以四周的一切讓他感到新鮮可愛,特別是“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這精細的心理描寫,寫出了他和地道農民的不同。因為整天風里來雨里去的農民,決不會有這么濃厚的雅興,而這一點,也寫出了他和后世許多隱士的重要區別。但是應當看到的是,陶淵明的這類田園詩,之所以把農村描繪得如此可愛,是因為他剛剛脫離官場,“乍釋重負”所致。因為此時的詩人還生活在一種“有酒盈樽”的生活環境中,還沒有體會到稼穡之艱難,歸隱之艱辛,所以陶淵明是按照自己的主觀之意,把客觀的田園風光搬入詩中,創造一幅幅寧靜優美的農家圖。可以這樣說,詩中所描繪的景物無不經過詩人主觀審美的過濾,無不常滲透著詩人的理想之光。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他這一時期寫的某些田園詩,有著較為濃厚的浪漫主義情調。[《淺析陶淵明的田園詩》——(2008、11、18、新浪博客)]現實的嚴酷很快就擊碎了陶淵明對田園生活理想化的憧憬。義熙四年(408年),他家遭了火災,從此,他的生活日漸窮困。陶淵明此時的田園詩較之初歸時期,顯然更接近了現實生活:“開春理常業,歲功聊可觀。晨出肆微勤,日入負來還。山中饒霜露,風氣亦先寒。田家豈不苦,弗獲辭此難。”盡管此時他已嘗到了躬耕的艱辛,但他并不后悔,仍寫下了“但愿長如此,躬耕非所嘆。”( 《庚戌歲九月中于西田獲早稻》)的詩句。義熙十三年(417年)自秋至冬,作《飲酒》詩二十首,多方地抒寫自己的感觸與情懷,表達了他歸隱到底的決心。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漢語言文學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