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載鏈接(充值:30元) 如何充值?
全文字數:3104
傷痕文學的歷史意義
[摘要]小說是社會生活發展變化的敏感神經,社會的歷史變遷與先實的內在與外在的變化都可以在小說中表現出來。它是社會生活的產物,是現實社會生活的反映。就此,本人特以傷痕文學為 冽淺談其歷史意義,主要從以下4個方面論述:一,再現歷史,評擊現實;二,對傷痕的忍 耐 以起越傷痕的意志;三,重提人性論,強調人道主義;四,真實表露情感,深刻感動人心;[關鍵詞]傷痕文學。評擊人性論,人道主義。
“一切種美的文學藝術的源泉竟是從何而來?作為觀念形態的文學作品,都是一定的社會生活在人類頭腦中反映的產物。革命的文藝,則是人民生活在革命頭腦中反映的產物”。這就是規定了文學、時現實社會生活的關系,它來源于現實,在一定程度上高于現實;雖然時間流逝,但過去的文學我們也應客觀的看待,科學的評論。事隔多年,傷痕文學作為文化大革命后新時期第一個小說創作潮流在人們心中仍然記憶猶新。它開始于1977年11月,劉心武在《人民日報》上發表的《班主任》,隨后盧新華發表《傷痕》因此以之命名。繼而形成一類暴露內心傷痕和經歷的文學思潮。其代表作還有陳國凱的《我該怎么辦》,從維熙的《大墻下的紅玉蘭》,王亞平的《神圣的使命》,陳世旭的《小鎮上的將軍》等等。在當時均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其實,傷痕文學作為“新時期主流文學的起源,是有著重要的理論意義的。”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漢語言文學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