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載鏈接(充值:30元) 如何充值?
全文字數:5068
回歸自然,尋找本真 ——探微陶詩思想內容之“真”[摘 要]陶淵明思想的核心是崇尚自然,陶淵明的一生都是對“真”的回歸,這種“真”表現在他對自身化歸自然的真,他田園詩崇尚自然的真,他的詩是他理想人格對現實人格的突破和超越,他一生都力求讓自己回到最自然、最本真的狀態,這也正千百年來是陶淵明魅力經久不衰的原因所在。[關鍵詞]陶淵明;自我;田園詩;真;自然;風格
陶淵明是田園詩派的第一人。有人稱他為詩人冠冕;有人稱他為隱逸之宗;有人稱他為傳燈之祖;有人稱他的詩出眾超群;有人稱他的詩如巫峽高秋,長空曳練,陶淵明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是無人能及的。依陶澍所注的《陶靖節集》來說,陶淵明的詩文共一百四十九篇,雖然流傳至今的陶詩太少,但陶詩深厚的思想內蘊和非凡的藝術特征,足以使他成為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座高峰。 作為古代大家的陶淵明,頗受專家學者青睞,對其研究非常之多,大致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一是從中國哲學、思想史的層面對陶淵明做了較全面的評價;二是對陶淵明生平系年及陶集校注的考證研究;三是對陶詩源流及陶詩對后世詩人影響的研究;四是對陶詩思想內容的考察;五是對陶詩藝術特色的探討。 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本文擬用人品研究和作品研究相結合的方法論述陶詩思想內容之“真”。前人推重陶淵明,也往往集中在一個“真”字。詩人把他淡泊名利,任真自得的思想,形之于詩,使其詩歌思想內容富有沖淡自然的特色。 一、自身化歸自然之真 要讀懂陶詩思想內容的“真”,首先要讀懂陶淵明的“真”,正所謂“知人論世”。陶淵明的天性是純真的,既不揚善,也不隱惡,誠如蘇軾所說:“陶淵明欲仕則仕,不以求之為嫌;欲隱則隱,不以去之為高。饑則叩門而乞食,飽則雞黍以迎客。古今賢之,貴其真也!盵1]蘇軾以一個“真”字概括其人。正是陶淵明這種順其自然的人生態度和價值觀念,使他能在自然本體中尋找到真正的自我。 (一)歸隱重本真 陶淵明的“真”體現在掙脫樊籠,歸耕田園,尋找外在的自然。 陶淵明選擇了歸隱,選擇了一條合乎本性、重振精神的道路。他要在這條道路上找回自我,進一步完善自己的人格,“他只是力圖在‘淳風日盡’的世道守護人的真性”[2],實現一種由田園之隱走向人性復歸的新志向。 陶淵明從29歲任江州祭酒起就不斷在仕與隱之間搖擺不定,這個擺動最后停止在41歲,“園田日夢想,安得久離析”。(《乙巳歲三月為建威參軍使都經錢溪》),《歸去來兮辭》更是他對前半生生活的總結,是他脫離仕途回歸田園的豪邁誓言,此詩圍繞全篇的主題——“歸”字展開,將思歸、歸途、到家和歸家之后的種種情景逐層寫出,完整而生動的表現了作者辭官歸隱的過程和心理活動,他擺脫塵籠,復歸自然,把心靈的慰藉寄托于田園生活上,在平凡的現實生活中忘懷塵世風波,咀嚼人生的真正價值,獲得精神的極大解脫。《挽歌》寫于元嘉四年(427)秋,這是陶淵明在死前兩個月為自己寫的挽歌,眾所周知,挽歌是送葬的人所唱的,寄托的是對死者的哀思,可陶淵明卻偏偏在生前為自己寫了這么一組《挽歌》。這一組詩秉承了陶詩的一貫風格,質樸而深沉,第一首詩“有生必有死,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漢語言文學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