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載鏈接(充值:30元) 如何充值?
全文字數:4220
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審美教育[摘要] 創設情境,引導學生感受美;恰當引導,培養學生鑒賞美;發揮想象,促使學生創造美。本文從這三方面并利用美育在語文教學中的實踐性,充分挖掘美的教學因素,讓學生得到美的洗禮,接受美的歷練,學會感受美,鑒賞美,創造美;逐步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觀,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使學生真正成為全面發展的“美”人。[關鍵詞] 美育 情境 引導 情感 想象 創造
那么到底什么是美育?美育,又稱審美教育,是培養受教育者正確的審美觀點和感受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的教育。[王首俊、王漢瀾:《教育學》,人民教育出版社,第414頁]我國當代著名畫家艾中信說:“中小學美育更為重大而普遍的意義還在于培養學生崇高的品德與情操,這是人的精神生活極為重要的方面,這是衡量文化教養的重要標志之一,這是培養社會主義品德所不可忽視的一環。”[王首俊、王漢瀾:《教育學》,人民教育出版社,第417頁
參考文獻:1、舒新城:《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下冊,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年版2、蔡元培:《蔡元培美學論文選》,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3、王首俊、王漢瀾:《教育學》,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而由于教材獨特的社會性和文學性內容,語文教學在審美教育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小學語文教材內容深入淺出,圖文并茂,它把語文知識和美育內容融為一體,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廣闊的審美天地,是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一個有效途徑。因此,我們在閱讀教學中要幫助學生把握正確的審美觀念,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提高欣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要提高學生審美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達到的,必須靠我們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點點滴滴的積累。那么,我們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向學生進行美育滲透呢?我認為可以讓學生由感受美到鑒賞美再到創造美,由淺入深,逐步深入。 一、創設情境,引導學生感受美 怎樣才能使學生感受到文中的情感美呢?教師可以通過美讀,播放樂曲和展現畫面等方式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情感,使其積極主動地進入閱讀境界。這些都離不開讀者主體情感地投入,那么創設一定的情境,營造一定的氛圍,顯得尤為重要。 (一)教師美讀 教學語言是教師傳授知識給學生時最重要工具。所以,一位好的語文教師,語言應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在課堂上要盡量做到語言準確、鮮明、生動、形象,富有邏輯性,富有吸引力,有條有理,聲音抑揚頓挫。只有這樣,才能使語言文字中蘊含的思想性和情感性如潤物無聲的絲絲春雨自然地與學生交融。語文教師雖然不是演員,但總還是一個有感情的人,只要感情真實,語言動人,就永遠給學生一種藝術的美。如朗讀《海上日出》一課。文中描寫了日出的景象壯觀迷人很容易引起人們的聯想和想象,作家、詩人都喜歡描寫它。我們可以通過范讀,引導學生去深刻體味日出之前、日出之時、日出之后的景象。這樣,學生就會帶著積極的情感、活躍的思維進入閱讀的佳境。 (二)播放樂曲音樂易于營造氛圍,撥動人的心弦,激起活躍的情感。在閱讀文本時,教師可以根據文本的特點播放一支樂曲,讓學生在悠揚的旋律里進入佳境。如教學《桂林山水》一課時,可創設情景,學生隨著輕柔的音樂來到漓江邊。把學生帶入到課文所描寫的意境中,學生邊聽邊想,仿佛自己乘著木船蕩漾在漓江上,船槳激起漓江那“靜”、“清”、“綠”的水,微波擴散出一道道水紋。眼前出現一座座形態各異的山,它們千姿百態,倒映在水中。這樣的山圍繞著這樣的水,這樣的水倒映著這樣的山,再加上空中云霧迷蒙,山間綠樹紅花,讓人感到像是走進了連綿不斷的畫卷。隨著語言文字的描繪,運用移情想象,學生把自己也想象成桂林的山。音樂會讓學生情不自禁地沉浸在美麗的意境之中。學生在這樣的情境中感受到祖國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漢語言文學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