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載鏈接(充值:30元) 如何充值?
全文字數:5623
論陶淵明詩歌中的道家思想[摘 要] 陶淵明是中國文學史上獨樹一幟的詩人。他出仕、隱居、躬耕、讀書、作詩的生活歷程;具體詩文作品以及陶淵明思想、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的綜合分析說明:無論是人生態度、生活方式,還是詩文創作、審美情緒,道家思想對陶淵明更帶有根本性的影響。陶淵明的仕與隱都不類于儒家而近于道家。老莊哲學是陶淵明思想的核心。老莊的自然觀、求真貴真思想和天地賦命的曠達情懷對陶淵明產生直接的影響,其詩文美學特征主要體現在“自然”“真”以及“曠遠”三美之上,繼承和實踐了道家的美學思想并將其發揚光大。[關鍵詞] 陶淵明 老莊哲學 道家思想
陶淵明大約出生在董紀哀帝興寧三年(約365-427)字元亮,一說名潛。因家中長有五顆柳樹,被人稱為“五柳先生”,私謚“靖節”。是東晉末期南朝宋初期詩人、文學家、辭賦家、散文家。潯陽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東晉開國元勛,軍功顯著,官至大司馬,都督八州軍事,荊、江二州刺史、封長沙郡公。祖父陶茂、父親陶逸都做過太守。他是我國第一位田園詩人。曾做過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后辭官回家,從此歸隱。[ 摘自百度百科《陶淵明》] 陶淵明幼年時期家庭衰微,九歲喪父,與母親和妹妹三人相依度日。孤兒寡母都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孟嘉是當代名士,“行不茍合,年無夸矜,未嘗有喜慍之容。好酗酒,逾多不亂;至于忘懷得意,傍若無人。”——《晉故征西大將軍長史孟府君傳》。受他外祖父的影響,后來他的個性、修養,都很有外祖父的遺風。孟嘉的家里藏書很多,給陶淵明提供了閱讀古籍和了解歷史的條件,在學生以《老》、《莊》為宗而黜《六經》的兩晉時代,他不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樣學了《老子》、《莊子》,而且還學了儒家的《六經》和文、史以及神話之類的“異書”。時代思潮和家庭環境的影響,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兩種不同的思想,培養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愛丘山”的兩種不同的志趣。 少年時期的陶淵明有著“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的大志。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他懷著“大濟蒼生”的愿望,任江州祭酒。當時門閥制度森嚴,他出身庶族,受人輕視,感到“不堪吏職,少日自解歸”——《晉書·陶潛傳》。他辭職回家后,州里又來招他做主簿,他也辭謝了。安帝隆安四年,陶淵明到荊州投入桓玄門下做屬吏。后因不肯與桓玄同流做野心家的心腹,對仕桓玄有悔恨之意。隆安五年冬天,他因喪母辭職回家。元興三年,陶淵明投入劉裕幕下任鎮軍參軍(一說陶淵明是在劉裕攻下建康后投入其幕下)。但是黑暗的社會現象讓他感到失望。在《始做鎮軍參軍經曲經阿曲伯》這首詩中寫到:“目倦山川異,心念山澤居”、“聊且憑化遷,終返班生廬”,緊接著就辭職隱居。義熙元年陶淵明轉入建威將軍、江州刺史劉敬宣部任建威參軍。三月,他奉命赴建康替劉敬宣上表辭職。劉敬宣辭職后,他也隨著去職了。同年秋,叔父陶逵介紹他任彭澤縣令,到任八十一天,授印去職。陶淵明十三年的仕宦生活,自辭彭澤縣令結束。這十三年,是他為實現“大濟蒼生”的理想抱負而不斷嘗試、不斷失望、終至絕望的十三年。 陶淵明辭官歸里,過著“躬耕自資”的生活。夫人翟氏與他志同道合,安貧樂賤,“夫耕于前,妻除于后”,共同勞動,維持生活。與勞動人民日益接近,息息相關。義熙四年,因上京住地是火,遷至栗里,生活較為困難。 公元427年,陶淵明走完了他的生命歷程,與世長辭。晉宋之際,玄風盛行,這種“以老莊思想為主導,同時又綜合了儒家思想的一種文化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漢語言文學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