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載鏈接(充值:30元) 如何充值?
全文字數:4362
論陶淵明詩中的儒家思想與道家思想[摘 要]陶淵明是我國古代著名的詩人和思想家,他生活在晉宋之際,因家庭和社會時代的緣故,自幼接受了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儒家積極進取的“入世”思想讓他想從仕途上展露自己的才華,實現心中的理想,道家的“出世”又讓他期待返璞歸真,保持獨立個性,回歸自我、真我,因此,在現實和理想之間的矛盾下,陶淵明選擇了歸隱山林田園,并開創了全新的田園詩,為中國文化留下了許多絢麗的詩篇。本文旨在分析陶淵明的詩歌,并從這些詩歌里面發掘出他內心深處的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以及這兩種思想之間的關系。[關鍵詞]陶淵明 崇尚自然 儒家思想 兼濟天下 在中國文學史上,陶淵明因其文學成就和獨立人格,對后世的文學有著深遠的影響,他開創的田園詩歌,被后代許多的詩人繼承和發揚,他的隱逸生活,更成為后人所心神向往的理想之路。在陶淵明的思想中,他的主要矛盾集中于儒道兩家,在儒家的“入世”和道家的“出仕”之間徘徊糾結。儒家的“出仕”思想讓陶淵明有了“救濟蒼生”的覺悟和“猛志”,指導他選擇了最初的人生目標。但現實、信仰和性格等諸多方面的原因,讓陶淵明逐漸明白了儒家的“入世”不但不能“兼濟天下”,反而讓自身痛苦不已,于是逐漸轉向道家的“出仕”,想從道家的“出仕”里尋求一種精神的寄托和升華,更是尋求一種人文的生存和思維狀態。但是,作為一個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知識分子,儒家的“入世”、“知其不可為而為之”以及講求世俗關懷和情感都讓陶淵明始終都無法釋懷心里的“大志”。 一、陶淵明的生平及時代 陶淵明(365-427),一名潛,字元亮,世稱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今九江西南)人。他生活在晉宋交替之時,當時門閥制度森嚴,舉賢不出士族,用法不及權貴。雖然他出身官僚世家,但陶家日漸衰敗,最終淪為庶族。他自己在《自祭文》里也說“自余為人,逢運之貧。簞瓢屢罄,希谷冬陳。”29歲,陶淵明進入仕途,初任江州祭酒,但沒做多久,就因“不堪吏職”,辭官而歸。36歲,他到江陵任荊州刺史桓玄的僚佐,因恒玄陰謀篡權,倍感失望,便乘母親辭世的機會,丁憂歸家賦閑。39歲,他出任鎮軍將軍劉裕的參軍,后改任建威將軍、江州刺史劉敬宣的參軍。因時局動蕩,官場險惡,41歲他辭職歸家。不久,他又因親友勸說,出任彭澤縣令,只做了80余天,因“郡遣督郵至,縣吏曰‘應束帶見之’,潛嘆曰‘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邪!即日解綬印去職’” (《晉書·陶潛傳》)。從此,陶淵明再不入仕途,潛心歸隱田園,躬耕山野,直至62歲貧病交迫中辭世。 二、“猛志逸四海”的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講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知其不可為而為之”,迎難而上,要以“入世”的姿態和勇氣,積極介入世俗生活,“達則兼濟天下”,用自身的才華改變和造福社會。正是由于深受這樣思想的影響,陶淵明在入仕、教育子女以及其后的歸隱生活中,始終都以儒家正統之準則,要求自己和子女。 1、達則兼濟天下陶淵明自幼聰穎,苦讀詩書,愛好六經,尤其敬仰孔子,深受儒家“入世”、“知其不可為而為之”以及“重人倫、重綱常”的影響,心中常有“大濟蒼生”的宏偉夢想。《雜詩》中:“憶我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漢語言文學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