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載鏈接(充值:30元) 如何充值?
全文字數:4910
古代祭文撰寫的情感內涵——讀《瘞旅文》體驗王陽明心學[摘 要]針對《瘞旅文》表達情感進行分析,從王陽明對逝者表達了真切而深沉的同情、這種同情因其聯系自身產生的感同身受的效果以及他表達的淡然處之的堅忍精神三個方面進行探討,并挖掘其深刻文化內涵,發現,王陽明在逐層深入的情感表達中包含著一定思想內涵并顯示著堅忍精神,讓人在含淚中見到希望。[關鍵詞]同情;感同身受;堅忍
祭文往往會因情感真摯感人,而顯示獨特的藝術魅力。這也是它與誄雖在某些目的相似而影響與評價卻不同的原因。這種深摯的情感打動人心的前提往往是祭者與被祭者很熟悉,并有一定的親密來往,這樣才有利于挖掘逝者生前真實感人的事件或兩者之間感人細節以感動人。比如韓愈的《祭十二郎文》、歐陽修的《瀧岡阡表》以及袁枚的《祭妹文》等祭文都得益于此。然而同樣以真情感人的作品,王陽明的《瘞旅文》卻不是如此。王陽明在為一個可謂素昧平生的人寫的祭文中,表現出了同樣震撼人心的力量。究其原因主要是這篇文章首先表達了對逝者的遭際真切而深沉的同情,此外,這種同情又與作者本人的遭際相聯系,從而產生感同身受的效果。最后,在震撼人心的悲痛之余又呈現出了自己的堅忍精神。而且在每次表現中又滲透著作者對人生較深層面的思考。 一、對逝者真切而深沉的同情 正德四年(1509年),王陽明在謫守貴州龍場驛時遇到一個攜帶一子一仆,自京經龍場驛赴役的吏目。他原計劃向吏目打聽一些北方之事,誰料未等見面,三人竟相繼殞命。事后,王陽明不僅埋葬了三人,還進行了一番祭奠,并寫下這篇感人至深的祭文。這篇祭文對這三個人表達了真切而深沉的同情。 首先,王陽明對吏目千里游宦,拋家獨行,且只為著微薄的俸祿表示了同情。正如王陽明所說,古人有很強的故土意識,對于為求功名、生計而采取的游宦行為普遍表現出一種無可奈何的悲哀。即便是在外揚名立萬的人也總以“衣錦還鄉”為理想,經常表達眷念家鄉的閑愁,所謂“人情同于懷土兮,豈窮達而異心”就說的這個意思?鬃拥摹案改冈,不遠游”也為中國人的這種意識提供了理論依據。而此吏目卻從京城來到“萬山叢棘,蛇虺魍魎,蠱毒瘴癘”的龍場驛。其內心的痛苦可想而知。不僅如此,“聞爾官吏目耳,俸不能五斗,爾率妻子躬耕可有也”。[ “聞爾官吏目耳,俸不能五斗,爾率妻子躬耕可有也”。]為如此微薄的俸祿而作出這么大的犧牲就更是不值得。對此王陽明也很是不解,向逝者同時也向眾人問道:“烏為乎以五斗而易爾七尺之軀?又不足,而益以爾子與仆乎?”[ “烏為乎以五斗而易爾七尺之軀?又不足,而益以爾子與仆乎?”]實際上,這里面隱含著各種猜測,比如父母雙亡,妻子殞命,生活無依,無處安身立命等等。即便不是如此慘痛,僅憑五斗之俸也只能滿足己身與子的基本生活需要,而顧不得父母、妻子。這同樣是令人痛心的。以上的內容還僅僅就個體層面來分析,若是上升到人生與人類層面則體現出王陽明對人生中自由與必然關系的思索。以王陽明的認識就是人生的自然而然的倫理行為在外界利益與束縛中孰輕孰重,人類主體如何選擇的問題。這不僅是王陽明個人要解決的問題,也是他想提醒眾人的問題。其次,在這種違背倫理與人性的行為背后,還隱藏著另一種感性的悲哀。如果說倫理與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漢語言文學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