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載鏈接(充值:30元) 如何充值?
全文字數:5903
論李清照詞風前后之變異
李清照(約1084——1155)號易安居士,山東濟南人,出生在一個學者仕宦家庭。父親李格非孤傲耿直,精通經史,為“后四學士”之一,母親王氏也知書能文。李清照受家庭環境的熏陶,博覽群書,多才多藝,能詩詞,善文賦,以詞最有名,十八歲時,嫁于宰相趙挺之之子、太學士趙明誠為妻。建炎之年(1129年)八月,趙明誠卒于建康(今南京),李清照悲痛欲絕。后南渡,流落江南。李清照的后期生活,備嘗了國破家亡、逃難漂泊、珍品散失等慘痛和艱辛。但這種不幸,使她的詞作有了更深的社會意義,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代奇女,其詩、詞、散文皆有成就,特別是詞,風格獨特,被稱為“婉約之宗”、“易安體”。李清照詞風因其生活經歷的波折而產生了鮮明的變化。前期作品多抒寫閨閣閑情,別離之思,詞風流麗婉秀,格調清雅,感情深摯,形成其成熟的婉約詞風;南渡后,由于既有故國黍離之悲,又有漂泊之苦、悼亡之痛,詞風轉為哀婉悲郁,凄苦深沉。 李清照有詞集《易安詞》。由于李清照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代奇女,其詞獨具一格,后學者對此研究頗多。我認為李清照詞風是一個動態發展過程,影響其詞風變化的主要原因是她的生活經歷。“婉約”是易安詞的主要詞風,在此基礎上,南渡前詞作流麗婉秀,清雅纏綿,風韻優美;南渡后轉為哀婉悲郁,凄苦深沉。本文將從易安詞中選出其各個時期的代表作,結合其當時的生活背景,探尋易安詞風的演變過程。 一、前期:詞風的漸成與發展 李清照南渡前,少數作品描繪少女時代的歡樂生活或自然景物,大部分作品則是抒寫婚后與丈夫趙明誠的兩地相思之情。 李清照的少女時代,社會相對穩定,家庭生活富足,沒有經歷過苦難。她也不像一般的大家閨秀,生活圈子局限于閨房繡樓之內,而是常常走出重門深院,投入到大自然的懷抱之中。因此,她少女時期寫出來的詞,語言歡樂明快,感情清新自然。她熱愛生活,對未來充滿了美好的向往。《如夢令》便是其描繪這一時期生活的主要代表作之一。如夢令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在這首詞中,李清照以她擅長的白描手法,追記了一次有趣的郊游。開篇以“常記”二字為總領,說明詞中所寫不是落筆時生活的紀錄,而是常浮腦海的美好的回憶。詞中將瞬間動人的神情、動作、音容、景色聯成一個有機的整體,組成了有人有景、有聲有色的富有立體感的生活畫面。全詞在日暮飲酒、興盡晚歸、迷途誤入、爭渡驚鷗一系列環環相扣的完整敘述中,展示了女詞人卓爾不群的情趣,豪爽灑脫的風姿,活潑開朗的性格。在李清照的詞作中,出現過很多次不同韻味的“花”的意象。這首詞中, “花”的意象體現的是純真浪漫的少女情懷。寧靜的荷塘中,田田的綠葉間,點染著朵朵潔白的荷花。“誤入者”置身這荷花的深處,一方面為找尋歸路慌忙“爭渡”,一方面因突現眼前的美妙景致而心胸激蕩。那一股突然迸發的,不可名狀的喜悅之情,從字里行間躍然紙上。作者側重寫景,融情于景。荷花叢中一葉輕舟搖蕩的美景圖,不僅使讀者分享著自然的美麗景致,還分享著作者的一份美好的心情。此時李清照輕盈宛秀的詞風已是顯而易見。 通觀李清照婚后至南渡前的詞作,多表現夫妻之間真摯的愛情,抒寫離愁別恨。能反映這一段時期創作風格的代表詞作有:《一剪梅》、《醉花陰》、《鳳凰臺上憶吹簫》等。一剪梅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又上心頭。 深研詞義,此詞非作者與趙明誠分別時所作,而是作于某次遠離后。從詞中可以看出作者與丈夫的篤深愛情,離別相思之苦。荷花凋謝了,這時節、這情景最容易惹起離人的愁思。 “輕”、“獨”形容動作的輕倩細膩,反映出失伴鴛鴦的寂寞和依戀凄愴的意緒。過去見到的是萍花、汀草、鷗鷺,而現在她卻因渴望鴻雁傳書而滿懷悵惘之情。這種相思之情表達含蓄、形象,引人共鳴。下闕寫別后相思之情的難堪和無法排遣。“花自飄零水自流”,照應首句,借水邊景物暗喻青春易老、年華易逝的道理。“自”字說明這是自然規律。“一種相思,兩處閑愁”,作者用這一形式對稱、音節和諧的對偶句,凸顯出兩地相思是何等自然與不可避免!因愛得深,才思得切;思而難偶,才愁得苦;愁得苦,則情癡。這種兩心相印的思念之情是沒有辦法使之消除的,剛想擺脫一下,展開眉頭,它卻不自禁地涌上了心頭。“才下眉頭”兩句借用了范仲淹“都來此事,眉間心上,無計相回避”的句意,但卻和范仲淹的詞不同。范仲淹寫鄉愁不在眉間在心上,抒情雖然細膩,表達卻比較平直。而“才下”、“卻上”卻更能形象地寫出思潮起伏感情震蕩的情態。詞中寫少婦的相思之情十分熨貼細微。宋詞中不乏相思怨別之作,但大多是男性詞人代擬女性相思,而清照詞以女性的敏感細膩來表現內心情感世界,格外真切動人。醉花陰—重陽 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銷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這首詞寫的也是離愁,但和之前寫的《一剪梅》已經大相庭徑。這一年,李清照已經三十八歲,開始進入哀樂中年,對待生活的態度比以前嚴峻多了。詞的藝術也更加成熟。在《一剪梅》中曾經表現出的那種新婚少婦的熾熱的愛情和執著的相思,到《醉花陰》中則變得更為深沉更為含蓄了。下片倒敘黃昏時獨自飲酒的凄苦。“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這兩句寫出了詞人在重陽節傍晚于東籬下菊圃前把酒獨酌的情景,襯托出詞人無語獨酌的離愁別緒。“東籬”,是菊圃的代稱,用了陶詩“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暗香”,菊花的幽香。“盈袖”,因飲酒時衣袖揮動,帶來的香氣充盈衣袖。古人在舊歷九月九日這天,有賞菊飲酒的風習。唐詩人孟浩然《過故人莊》中就有“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之句。宋時,此風不衰。所以重九這天,詞人照樣要“東籬把酒”直飲到“黃昏后”,菊花的幽香盛滿了衣袖。重陽佳節,把酒賞菊,本來極富情趣。然而丈夫遠游,詞人孤寂冷清,不禁觸景生情,菊花再美再香,也無法送給遠方的親人了;離愁別恨涌上心頭,即便“借酒銷愁”,亦是“愁更愁”了,又哪有心情欣賞這“暗香浮動”的菊花呢?深秋的節候、物態、人情,已宛然在目。佳節依舊,賞菊依舊,但人的情狀卻有所不同。這是構成“人比黃花瘦”的原因。“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末尾三句設想奇妙,比喻精彩。“消魂”極喻相思愁絕之情。“簾卷西風”即“西風卷簾”,暗含凄冷之意。匆匆離開東籬,回到閨房,瑟瑟西風把簾子掀起,人感到一陣寒意,聯想到把酒相對的菊花,頓感人生不如菊花之意。上下對比,大有物是人非,今昔異趣之感。于是,末句“人比黃花瘦”,便成為千古絕唱。這三句直抒胸臆,寫出了抒情主人公憔悴的面容和愁苦的神情,共同創造出一個凄清寂寥的深秋懷人的境界。這三句工穩精當,是作者藝術匠心之所在:先以“消魂”點神傷,再以“西風”點凄景,最后落筆結出一個“瘦”字。在這里,詞人巧妙地將思婦與菊花相比,展現出兩個迭印的鏡頭:一邊是蕭瑟的秋風搖撼著羸弱的瘦菊,一邊是思婦布滿愁云的憔悴面容,情景交融,創設出了一種凄苦絕倫的境界。 詞的意境通過描述了重陽佳節作者把酒賞菊的情景,烘托了一種凄涼寂寥的氛圍,表達了作者思念丈夫的寂寞與孤寂的心情。 《鳳凰臺上憶吹簫》也是婉約詞的精品,這些輕盈精妙的相思曲,銘刻著女詞人的情感歷程。雖然分離,卻互相惦念,一種離愁,由兩人分擔,“離愁別苦”也減輕了許多,更何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漢語言文學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