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載鏈接(充值:30元) 如何充值?
全文字數:6149
論李白詩歌的語言風格 文學是語言藝術,他必須用藝術的語言描寫形象,抒發情感。語言對文學作品藝術魅力的形成,有著極大的作用。在某種意義上說,文學的藝術魅力,就是作者調度和使用語言的技巧,顯示著作者駕馭語言的超卓的本領。詩在語言的諸種類中,對語言的運用有著更為嚴格的要求,對語言的技巧與藝術尤為重視。可以說,詩歌對語言的使用是很挑剔的,甚至是吹毛求疵的。詩的語言感情的因素也是極重要的,它用豐富的、富于表現力的、極其精煉的語言,表達詩人深厚、豐富而熾烈的感情。李白詩歌之所以取得那樣高的藝術成就,固然是他以強烈的感情色彩,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現實生活,寫出了當代人民的心聲,但也與他巧妙純熟而又創造性地運用詩歌的語言藝術是分不開的。他富有個性的詩歌語言,使其詩歌有著鮮明的個人獨創的奇異色彩,更富于藝術表現力。李白在詩歌上達到了難以企及的藝術高峰;同樣,在語言運用上也攀登上聳入云霄的山巒。 論李白詩歌的語言風格 一、李白詩歌語言特色 李白詩歌語言總體特色是清新質樸、天真自然、不加雕琢、一氣呵成。“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是其詩歌語言最生動的形容和概括。縱覽李白詩歌,不論是古體詩、律詩、還是樂府詩、歌行體詩歌的確給人留下了通俗、精煉、明朗而含蓄又清新明麗的深刻印象,其語言藝術上最為突出的特點就是大膽的藝術夸張,生動形象的比喻、一詠三嘆的反復等修辭手法的綜合運用。 李白詩歌語言總體特色是清新質樸、天真自然、不加雕琢、一氣呵成。這與李白對漢魏六朝樂府民歌,特別是樂府詩歌的學習和借鑒系系相關。例如李白的《長干行》在很大程度上創造性地繼承了《孔雀東南飛》中的創作手法,李詩中“十四為君婦,羞顏未償開,十五始展眉,愿同塵與灰,十六君遠行,瞿塘滟預堆”等句和《孔雀東南飛》中的“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十五彈箜篌,十六誦詩書,十七為君婦”極為相似。在他的《上三峽》中,又是以古代名歌《三峽謠》改造而成,歌謠原詞為:朝發黃牛,暮宿黃牛。三朝三暮,黃牛如故。李白詩為“三朝上黃牛,三暮行太遲。三朝又三暮,不覺鬢成絲”。正是因為李白善于學習樂府民歌詩歌就有了民歌清新自然、毫無雕琢的特點。就像出水芙蓉,不禁有讓人采而啖之的迫切愿望。除此之外,像《獨坐靜亭山》《贈汪倫》等清新流暢的七絕也顯其詩風的清新自然的特點。在《贈汪倫》中詩人以故事體的格式引出了詩歌,又用口語般的回答表現了他對汪倫的一片真情,似行去流水般自然,但又扣人心弦,讓人深受感動和震撼。在《獨坐靜亭山》中作者與靜亭山相顧無言,但又心有靈犀,人山在靜默之中表現出詩人的孤獨與惆悵。語言樸實無華卻讓人深思并達到共鳴。于無華之處顯其精神的升華。他的自然質樸絕不是簡單的除去雕琢,淺顯明白,而是語近情遙有豐富的意味,堪稱爐火純青的語言大師。 為了更進一步從語言風格上欣賞李白詩歌,現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分析:一、語言學分析 李白現有詩歌九百多首,一般評論家認為他擅長七古和七絕,通過對李白絕句的分析可以看出李白在語音的韻角上善于多用an\ang韻。例如在《望廬山瀑布》中“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本詩中“煙、川、天”以an韻一韻到底;在《望天門山中》中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本詩中“開、回、來”以ai韻一韻到底;在《獨坐靜亭山》中“眾鳥高飛盡,孤去獨去閑,相看兩不厭,唯有靜亭山”“閑、厭、山”以an韻一韻到底;在《靜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光、霜、鄉”以ang韻一韻到底;在《秋浦歌》中“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丈、長、霜”以ang韻一韻到底;在《早發白帝城》中“朝辭白帝彩去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間、還、山”以an韻一韻到底。 綜上所述,李白在創作中多以an\ang韻為韻角,讀起來朗朗上口,表現了李白詩歌明快、清新、明麗的語言風格,這也是李白詩歌語言的一大亮點。 二、語匯學分析 縱覽李白的古詩、律詩、樂府詩等各種體裁的詩歌,“山、水、月、仙、酒”這些詞匯比比皆是,現就山、水做一簡要分析。詩人筆下有“天門中斷楚江開的”天門山;“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岳掩赤城,天臺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的天姥山;“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的蜀道之山;“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進萬重山”的三峽之山;“相看兩不厭,唯有靜亭山”中的靜亭山;“西上蓮花山,迢迢見明星”的蓮花山;“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的廬山。 當然詩人寫山并不是孤立出現的,而是把山和水緊密的結為一體,有山必有水,有水必有山。《贈汪倫》中“桃花潭水深千尺”記錄著人間真情;“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惟見長江天際流”顯示了浩淼無邊的長江之水;“飛流直下三千尺”廬山瀑布之水盡收眼底;“劃卻君山好,平鋪湘水流”洞庭湖之水碧波蕩漾;“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的黃河之水;“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的三峽之水。 山與水是李白的最愛,當然也就變成了李白的常用詞匯了,李白一生游歷了祖國眾多的名山大川,把自己的興衰成敗、榮耀屈辱都寄托在山水之中,或直接寫山表現祖國的大好河山,或以山為襯托表現自己的人生際遇。李白之所以如此衷情于山水,就是因為山中積蓄著詩人傲視一切、偉岸不屈、巋然不動的人格力量,水中折射出詩人飄逸、瀟灑、仙風仙骨的人格魅力。 詩人在反復描山摹水中顯示出獨特的審美視角和藝術嗅覺。也把一個亙古不變的山水留給了后代山水詩人和作家。 三、語法學分析 1.煉句 在古代詩歌中煉字往往也就是煉動詞. 現就李白詩歌試舉一些例子來證明。 讀李白的詩歌最大的感覺就是清新飄逸但又字字千鈞。特別是謂語動詞在李白的絕句中尤為突出。 現在試舉一些例子來證明。 李白《塞下曲》第一首:"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隨”和“抱”這兩個字都煉得很好。鼓是進軍的信號,所以只有“隨”字最合適,“宵眠抱玉鞍”要比“伴玉鞍”、“傍玉鞍”等說法好得多,因為只有“抱”字才能顯示出枕戈待旦的緊張情況。在《北風行》 中 “燭龍棲寒門,光耀猶旦開。日月照之何不及此?惟有北風號怒天上來。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軒轅臺。幽州思婦十二月,停歌罷笑雙蛾摧。倚門望行人,念君長城苦寒良可哀。別時提劍救邊去,遺此虎文金鞴靫。中有一雙白羽箭,蜘蛛結網生塵埃。箭空在,人今戰死不復回。不忍見此物,焚之已成灰。黃河捧土尚可塞,北風雨雪恨難裁。”詩人用“停歌”、“罷笑”“雙蛾摧”、“倚門望行人”等一連串的動作來刻畫人物的內心世界,塑造了一個憂心忡忡、愁腸百結的思婦的形象。這位思婦正是由眼前過往的行人,想到遠行未歸的丈夫,由此時此地的苦寒景象,引起對遠在長城的丈夫的擔心。 2.語序 在李白詩歌中,其語序絕大多數都符合現代漢語的語法規范。但也有個別情況存在。在《把酒問月》中詩人開篇寫到“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青天有月來幾時”的劈頭一問,對那無限時空里的奇跡,大有神往與迷惑交馳之感。問句先出,繼而具體寫其人神往的情態。這情態從“把酒停杯”的動作見出。它使人感到那突如其來的一問分明帶有幾分醉意,從而倍有詩味。兩句語序倒裝,以問句攝起全篇,極富氣勢感。開篇從手持杯酒仰天問月寫起,以下大抵兩句換境換意,盡情詠月抒懷。 另外在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詩:“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渡鏡湖月。”意即“一月夜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漢語言文學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