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陰縣農產品批發市場轉型升級的探討 [摘要]湘陰縣農產品批發市場是這個農業縣的產品流通主渠道,但經營水平與融入長株潭城市群的目標不相適應。本文試圖從縣情、省情入手,找到其存在的問題,分析湘陰農產品批發市場的現實環境,提出其轉型升級、適應形勢的必要性。在此基礎上,就轉型升級的途徑提出自己的意見,并就政府如何作為談出自己的看法。 [關鍵詞]批發市場品位 經營管理 轉型升級 信息化 湘陰縣是洞庭湖區的“魚米之鄉”,典型的農業大縣。隨著湘陰工業經濟的發展,特別是被納入“長株潭兩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后,湘陰被稱為省會長沙的后花園,長株潭城市群的糧倉,承接產業轉移的基地。湘陰傳統的農產品批發市場(以橋東大市場為例),既有不相適應,又有轉型升級的機遇,關鍵是找到發展的途徑。 一、湘陰農產品批發市場的問題和成因 1、湘陰農產品批發市場的現狀。 湘陰農產品批發市場(橋東大市場)始建于2001年,政府的設計意圖是,由此市場扼守湘江大橋橋東,連接全縣東西兩大經濟區,借助多元交通網絡,向外幅射。其功能定位為蔬菜批發、水產交易、糧油批零貿易等,負責全縣農產品集散,輻射周邊縣區。 經過十年發展,這個批發市場明顯跟不上形勢要求。隨著市場經濟體制改革逐步深入,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農業產業化水平的提高,特別是長株潭城市群形成和湘陰縣經濟社會發展的重新定位,使這個僅有15畝地的批發市場無法承載。 2、湘陰農產品批發市場的問題及成因。 其一,經營管理水平不相適應。在信息化條件下,這個市場仍然各擺各的攤,各守各的柜臺,停留在商品集散的水平。市場管理公司只管收費,政府有關部門只管收稅,沒有一個與信息化相適應的管理機制,經營者和管理者都在爭取數量,目光盯在市場中。 其二,產品安全無保障,政府職能缺位。有關部門設立的檢驗疫環節,根據不到位,采購商不放心,寧可自己帶上個行家來檢驗,或者干脆憑經驗斗膽判斷,整個市場沒有公信力,沒有權威的評價機制,無法從根本上輻射出市場信譽和品牌。 其三,設施不全,功能難以拓展。湘陰農產品市場還是十年前的大棚、三米寬小攤位,既沒有一家農業產業化企業的展區,也沒有一家外地公司的采購辦事處,更沒有設立一個電子信息采集廳(或交易廳、或大客戶室什么的),整個市場死氣沉沉,沒有吸引人眼球、并打開人眼界的模式,至于保鮮、物流、科技咨詢、法律咨詢等配套服務更是天方夜談。 二、湘陰縣農產品市場轉型升級的必要性 1、融入長株潭城市群,要求湘陰農業大服務。國家將長株潭定位在綜合配套改革,湘陰最大優勢是農業貢獻和農業參與。這是湘陰的歷史機遇,農業失敗則全盤皆輸。湘陰農產品市場陳舊化經營模式,跟不上長株潭快速發展的節奏,不改革就會被邊緣化,不改革就沒有一個面向長株潭的農產品展示和交流的窗口。 2、資源的有限性,要求提高農產品交易的效率。由于湘陰農產品市場僅占地15畝,政府無法再提供土地等資源,靠過去擴大規模的方式發展農產品交易,顯然不可能。如果強行要求政府擴大市場占地,勢必影響城市的其他功能的正常發揮,甚至引發社會的不穩定。所以,農產品市場必須改變思路,修煉內功,提高交易效率,保證交易質量。 3、激烈的競爭,迫使農產品市場提高自身的品位。目前,“農超對接”、超市自營、聯營生產、直接到生產基地采購等模式多元發展,農產品批發市場生意渠道大大萎縮。超市的購物環境對農產品批發市場造成絕對壓力。直供直銷的模式又安全、又有責任追溯,使農產品批發市場沒有享受到發展的份額。農產品市場生存艱難。 4、信息不對稱,引發買難賣也難。從多年來中央電視臺的報道看,農產品買難賣難、賤賣傷農的事件,頻頻發生,有的甚至危及一方農業產業的健康成長,也危及城市居民的生活穩定。按照常情,農產品批發市場應該能夠掌握農產品流通的主動權,把握主渠道的暢通,但事實是,進場交易主體的信息資源不夠清晰,對本該屬于市場掌握的農產品品種、產地、價格、銷量、購買對象、交易時間、市場曲線圖等信息,沒有建立公開透明的機制,政府干預乏力,市場無能為力,農產品市場信息機制缺位。 三、湘陰縣農產品批發市場轉型升級的途徑 1、更新觀念,胸懷大市場。首先,政府應更新觀念,擺正服務型政府的位置。在農產品批發市場上,政府應充分發揮各職能部門的作用,引導、培植新型的市場管理者和經營者,設立市場管理有限公司,以交易效果論利益,調動資本參與的積極性,引導建立規范的市場管理機制。同時,加強監管,落實政府官員責任制。其次,看準長株潭城市群的市場,有針對性地培植市場交易素質。經營者應成立協會或聯盟,精確調查分析市場,本著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服務更優的精神,先創立一批名優特的供銷產品特供基地,局部打響農產品市場品牌,逐步帶動全面打響農產品市場的品牌。其次,積極宣傳品牌,盯著省外市場。湘陰民間有一句話,千做千家,萬做萬戶,意思是商業可以各取所長,各自發揮。當農超對接使農產品市場黯然失色時,優秀產品寧可先打外省市場,搶占更遠的空間。這就要求有真實、新穎的品牌宣傳開路,產品質量保證,更需要整個農產品市場整體合作,雖然有先有后,但要共同爭取更大的市場空間。 2、完善產業鏈,將農產品批發市場納入產業環節。第一,只有好的農產品,才能創造好的農產品市場。湘陰應該加大農業產業化的力度,利用洞庭湖產糧大縣的優勢,集約化形成鶴龍湖螃蟹、西鄉鱔魚、東湖工程鯽、石塘薯粉絲、城南高山水果、楊林寨無公害蔬菜、東鄉無公害超級雜交稻、三井頭醬菜、南湖土菜等數十個農業產業,在農產品批發市場集中設立展銷區,建設富有地方特色的特供產品展示樓,甚至將產品生產企業的交易點集中到此,形成一種“勢”,讓農產品市場進入產業鏈。第二,必須用新型工業化理念發展農業,農產品市場才有生機。首先,以龍頭企業帶動生產,抓品牌建設。應緊緊依托“義豐祥”、“長康”、“福湘”、“鶴龍湖”等中國馳名商標,“金鼎醬油”等國家免檢品牌,帶動新一批品牌的建設,使新老品牌一齊聚集農產品批發市場,使農產品市場成為大觀園。其次,以生產基地規模化為基礎,推動標準化建設。應緊緊抓住湘陰確定為“全國農業標準化生產示范縣”的契機,打造湘菜產業原材料基地,長株潭特色農產品供應基地,政府和農產品市場共同努力,將農產品批發市場改造成湘陰農業的展示區。 3、改善設施、完善功能,交易管理信息化。物質不能決定一切,但物質基礎對農產品市場的影響是深刻的。其一,必須改善農產品市場的基礎設施,才能有利于展示產品和品牌形象。應該重新規劃,設立功能區,拆除一些過時的設施,增設名優產品展示樓、交易洽談專區、客戶生活服務區。對各產品應設立產品流程介紹展示廳,模擬生產過程圖像甚至現場錄像,徹底改變過去黑洞洞、臭薰薰、頭暈暈的狀況,把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的小市場變成產品鑒賞、公平交易的新市場。其二,建設信息發布平臺、政府政策宣講評臺。通過信息化建設,可使湘陰農產品批發市場形成一個交易與管理的立體網絡通道,從而構建一個適應新形勢、開創新事業的大舞臺。
參考文獻: 1、《管理學原理》教材 2、《湘陰縣農產品批發市場檔案資料(2000-2011)》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工商管理畢業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