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字數:4169
[摘 要] 據報道,2010年總共有630萬大學生畢業,就業壓力之大,其形勢依然不容樂觀,再加上往屆沒有實現就業的大學生,需要就業的大學生就業數量之多可想而知。 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就業的不利影響還沒有消除,如果說2010年是我國經濟最困難的一年,那2011年可能是最復雜的一年,整個宏觀層面就業形勢更加嚴峻。[關鍵詞]就業形勢 經濟發展 應用率 經濟效益 價值觀 市場體系 一 客觀問題 1.就業形勢嚴峻 高校擴招帶來巨大的就業壓力。從10多年開始,我國高等院校連年擴招,致使高校畢業生規模持續大幅度增長。幾個因素:一是擴招增加了大學生家庭的教育成本,提高了他們的就業預期。由于上大學的費用越來越高,巨大的經濟投入迫使大學生和其家庭把畢業后的經濟效益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一些全家舉債助讀的學生更迫切希望獲得高薪和具有發展前途的職業。二是從社會對大學畢業生就業的容納能力角度看,普通高等教育過快增長造成大學生貶值現象;三是擴招導致教學班級規模擴大、教師授課任務加重、學生學習和生活環境惡化等,在不同程度上影響了教育教學質量等等。這些因素,無疑是導致大學生就業難的重要原因。雖然我們不能把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全部歸結于擴招,雖然它的確與擴招有很大的關系,這是不容否認的事實,需要重視。 2.結構性矛盾 就業難并不是供需出現問題,而是結構性矛盾的一種階段性現象。我國四年一個周期的高校專業設置決定著專業人才的產出量,大學生就業與產業結構的調整以及地區經濟發展周期有較大的關聯。二是人才結構失衡,供求矛盾加大。近年來的人才市場需求、供給情況反映,各技術等級的勞動力呈現供不應求的局面,而一些長線專業出現供過于求的現象。 高校畢業生的供給與需求的矛盾,實質是高等教育的快速發展與社會發展和經濟發展所處的轉型階段不配置的矛盾。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不斷發展,高等教育大眾化已成為一種必然,但由此也帶來問題:要教育大眾化,中國普通高校就必須進行大規模擴招,而擴招的直接結果之一就是高校畢業生的快速增長。社會精英也走向了大眾化,普及起來。 二 主觀問題 1.知識陳舊 大多企業認為,應屆大學生到崗工作,學什么專業干什么工作,實際知識應用率很低,而且多數學生表現出所學過的知識轉化不出來,不能變成自己在崗的實際能力。我國大學生一般適應周期長,而發達國家的大學生到崗適應期短。 大多數學生反映,在校學習多數精力都用來應付考試,考試結束后,知識都忘得差不多了。多數大學生都沒思考過這個問題,而是人云亦云地去讀下去。農業經濟時代人們就業靠體力,工業經濟時代就業靠技能,知識經濟時代人們就業靠知識的轉化率。大學生在市場中與來自各個群體的人在一個平臺上競爭崗位,核心競爭力是學得多、學得快并且轉化率高。就以上的,由于聘用大學生的經濟效益差,所以大學畢業生找工作相對難度加大了,并沒有競爭力。 2.準備不足 準備不足,職業目標模糊,大學生就業不是到了大四才開始準備,而應在讀大學的第一天就要考慮自己的生涯發展和職業前程問題。一年級了解自我,二年級確定感興趣的職業,三年級有目的提升職業能力和職業素質,四年級初步完成學生到職業者的角色轉換。 在調查中我們發現,大多數的大學生沒有“生涯”概念,不知道自己的優勢和劣勢,對自己適合做什么,不適合做什么不清楚,到了大學畢業才“臨時抱佛腳”,有很多學生有就業恐慌表現。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工商管理畢業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