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字數:7233
企業員工的情緒智力水平與職業幸福感的關系研究[摘 要] 近年來,我國正由傳統的文化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文化狀態轉化,改革中,人們的競爭意識和風險意識正在增強,人們的需求也由過去滿足生存、安定的低層次向自我實現和成就感的高層次轉變著,人們不僅希望經濟收入等物質因素的增長,更希望在尊重、威望、地位等精神因素方面得到滿足。 這期間,“情緒智力”和“職業幸福感”已經走進了人們的生活中,情緒智力在人的成功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情緒智力高者具有較高的社會知覺水平,性格良好,胸懷寬廣,意志堅強,情緒穩定,他們創造了良好的工作環境,獲得他人在物資、精神、機會等方方面面的支持和幫助,進而獲得成功,促進了工作幸福指數的不斷提高,從而增強職業幸福感。[關鍵詞] 情緒智力 職業幸福感一、 闡述情緒智力的概念、內容、歷史發展等理論及職業幸福感的概念 (一)、什么是情緒智力 情緒智力又稱為情感智力,情感智慧或情緒智能。情緒智力是近年來對商業企業最有影響的思想之一,它的理念是,經理人了解和控制自己和周圍同事情感的能力將決定企業能否有更好的商業表現,如同其他許多重要管理學思想的重大突破一樣,情緒智力的概念最初也是來源于商業領域之外。 情緒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的概念是由美國耶魯大學的薩洛維(Salove)和新罕布什爾大學的瑪依爾(Mayer)提出的,是指“個體監控自己及他人的情緒和情感,并識別、利用這些信息指導自己的思想和行為的能力”。 換句話說,情緒智力也就是識別和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緒狀態,并利用這些信息來解決問題和調節行為的能力。在某種意義上,情緒智力是與理解、控制和利用情緒的能力相關的。 (二)、情緒智力的5種能力 作為通過培訓方式進行輔導的心理學家,高曼對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Howard Gardner,加德納以開發多元智力理論而著稱于世)和耶魯大學的心理學家彼得·薩洛威(Peter Salovey)的思想進行了進一步延伸。在他的著作中,高曼引用了薩洛威對情商所下的定義。薩洛威認為,情緒智力主要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1、認識自身情緒的能力,就是能認識自己的感覺、情緒、情感、動機、性格、欲望和基本的價值取向等,并以此作為行動的依據。 2、妥善管理自身情緒的能力,是指對自己的快樂、憤怒、恐懼、愛、驚訝、厭惡、悲傷、焦慮等體驗能夠自我認識、自我協調。比如,自我安慰,主動擺脫焦慮、不安情緒。有人發現,當自己情緒不佳時,可用以下方法幫助調整情緒:(1)正確查明使自己心煩的問題是什么;(2)找出問題的原因;(3)進行一些建設性引動。 3、自我激勵,指面對自己欲實現的目標,隨時進行自我鞭策、自我說服,始終保持高度熱忱、專注和自制。由此,使自己有高度的辦事效率。 4、認識他人的情緒,是指對他人的各種感受,能“設身處地”地、快速地進行直覺判斷。了解他人的情緒、性情、動機、欲望等,并能作出適度的反應。在人際交往中,常從對方的語言及其語調、語氣和表情、手勢、姿勢等來作判斷。常常真正透露情緒情感的就是這些表達方式。故捕捉人的真實性情緒情感的常是這些關鍵信息,而不是對方“說的什么”。 5、人際關系的管理,是指管理他人情緒的藝術。一個人的人緣、人際和諧程度都和這項能力有關。深諳人際關系者,容易認識人而且善解人意,善于從別人的表情來判讀其內心感受,善于體察其動機想法。這種能力的具備,易使其與任何人相處都愉悅自在,這種人能充任集體感情的代言人,引導群體走向共同目標。 (三)、情緒智力理論的發展歷史 在西方文化中,思維和情緒的關系的哲學討論,大概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以前。就近而言,情緒智力理論的歷史發展,大致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 1、分離的情緒與智力 20世紀70年代之前,心理學始終將情緒和智力作為兩個領域來進行研究。在情緒和智力研究并行的同時,心理學家也逐漸熟悉到了非認知因素的重要性,并且開始了社會智力(social intelligence)的研究。上述這些觀點和理論已經包含了情緒智力的最初含義,也可以說,它們就是情緒智力的最初起源。 2、情緒智力先驅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工商管理畢業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