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字數:14723
商業銀行不良貸款貸款形成的原因及防范措施 國際金融史上銀行經營失敗的教訓揭示了一個不容忽視問題---銀行不良貸款問題。長期以來,這一問題一直困擾國際銀行業,成為導致銀行經營失敗的主要原因。目前,銀行體系中不良貸款問題同樣存在,深入剖析不良貸款問題的現狀、分析其理論和現實根源、探索解決銀行不良貸款問題的思路已成為當務之急。 隨著我國國有企業改革的深入和銀行商業化進程的推進,企業的資金來源已從國家供給制向金融市場融資轉變。在這一特定的轉軌時期,銀行不良貸款問題凸顯出來,成為制約我國金融業乃至國民經濟穩定發展的羈絆。正確處理銀行不良貸款問題不但有利于解決銀行、企業和政府之間的歷史遺留問題、理順三者之間的關系,更為重要的是有助于維護我國經濟安全之大計。 銀行不良貸款對銀行的生存和發展有何影響?19世紀以來國際金融史上出現了多起銀行經營失敗的重大案例:英格蘭的歐蘭格銀行和巴林兄弟銀行、1930年11月美國最大銀行美利堅合眾國銀行、1997年日本第10大商業銀行---北海道拓銀行。 分析世界銀行的經營史,我們不難發現,盡管導致銀行經營失敗的原因眾多,但是銀行不良貸款問題是導致銀行經營危機的首要原因。因此,銀行不良貸款問題是值得深入研究的。 一、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的現狀。 自從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協議的規定,我國的資金市場對外資銀行逐步放開,2006年外資銀行在我國將取得國民待遇。今年國內外銀行業已展開激烈競爭。但國有商業銀行卻被迫面臨著雙向選擇。一方面要集中精力與外資銀行等競爭對手拼搶市場、爭奪人才、較量產品和服務。另一方面,又要花費很大的精力,處置不良資產和消化歷史包袱,尤其是四家國有商業銀行不1得不把實際利潤的絕大部分用于消化不良資產,這就直接降低了商業銀行自身的競爭和創新能力。 目前,由于國家控制資金價格和存貸款利差較大,國有商業銀行盈利處于歷史較高水平,但是放開資金價格,實施利率市場化已是未來的發展趨勢。根據測算,如目前的存貸款余額和比例不變,則存貸款利差每減少一個百分點,四家國有商業銀行的利差收入將減少1000億元以上。如果不在利率市場化之前完成自己的資產優化、結構調整、實現競爭能力和創新能力的發展。那么,在利率市場化壓縮了商業銀行的盈利空間之后,國有商業銀行甩掉歷史包袱形成有效競爭能力就將極為困難。從銀行體系的穩定性角度來看,商業銀行不良資產對金融脆弱性的具有放大機制,商業銀行的不良資產導致其償付能力的下降,銀行流動性風險的增加,加劇整個金融體系的脆弱性。同時由于商業銀行不良資產會降低商業銀行的資產質量和盈利能力,從而導致商業銀行的市場競爭能力和創新能力的下降,削弱了商業銀行對抵御風險的能力。當前面對迅速打開的國門和激烈競爭的壓力,政府和銀行都意識到金融不良資產問題不僅必須解決,而且必須限時盡快解決,繼續降低銀行不良貸款比例,仍然是當前的一項突出任務。 但是我國國有商業銀行的不良資產嚴重偏高,尤其以四大國有銀行---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和中國建設銀行為最。國有銀行不良資產的增多,成為金融風險增大的主要原因。我國銀行信貸在企業融資總額中占90%左右;銀行信貸的75%左右又是由四大國有銀行貸出;而這些國有商業銀行的制度迄今尚未得到根本性改革,作為負有幫助國有企業脫困任務的政府附屬機構,國有商業銀行在過去20年中積累了大量逾期貸款。銀行系統存在的風險突出的外部表現就是銀行大量的不良資產。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資產數額巨大,牽涉面廣,卻成因復雜,難以具體區分。國際上優秀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多在3%以下,而我國內截至2009年12月末,我國境內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4973.3億元,比年初減少629.8億元:不良貸款率1.58%,比年初下降0.84個百分點。其中中小企業不良貸款比例為4.05%還高于3%。 二、造成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的原因。 我國商業銀行之所以出現這樣現狀,都是因為不良貸款所造成的。所以我們要正確的分析商業銀行不良資產形成的原因。雖然形成不良資產的原因很多,有客觀環境的原因,有企業方面的原因,也有銀行自身的問題。因此要消化不良資產,減少信貸資產風險,只有政府、銀行、企業多方努力才能實現。下面就對各個方面進行具體分析研究。 (一)經濟周期的影響 商業銀行經濟周期的影響---經濟周期是造成信貸風險的一個重要因素。實際情況表明.我國經濟發展己呈現一定的周期性,并且正在經受著國內外各種經濟浪潮的沖擊。 實際情況表明.我國經濟發展己呈現一定的周期性,并且正在經受著國內外各種經濟浪潮的沖擊。經濟周期波動與銀行信貸是互為反饋的過程;銀行信貸是熨平經濟周期波動的重要手段。經濟周期波動影響信貸經營戰略目標。經濟周期波動影響信貸資源配置:1.對信貸投放總量的影響;2.對信貸行業的結構影響;3.對信貸客戶結構的影響;4.對信貸產品結構的影響。同時經濟周期波動影星信貸經營結果。 鑒于經濟周期波動對銀行信貸經營的影響,所以保持信貸業務可以持續發展是商業銀行信貸經營的根本目標。商業銀行在經濟周期波動中可能表現出的過于樂觀或過于悲觀,往往會使信貸總量過渡擴張或過度收縮,信貸資產質量大起大落,嚴重阻礙著商業銀行的健康發展,甚至會危及銀行生存,因此商業銀行必須把可持續穩健發展作為信貸經營的根本目標。其次信貸資源合理配置是商業銀行完成目標的只要手段。 (二)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的經濟原因。 國有商業銀行的不良資產只要產生在國有企業,國有企業的大量而且嚴重的短期行為和整體資源配置效率低下是造成大量銀行不良資產的一個重要原因。 1、企業經營中的問題。 據統計分析, 全國國有企業的負債占不良貸款比例的90%。2000年國有工業企業平均資產負債率為18.7%。其中流動資產負債率為48.8%,到2005年,企業流動資產負債率猛增到74.3%,其中流動資產的負債率高達91.5%,根據國家統計局最新的統計數字,2009年企業資產負債率為64.8%。即企業的生產周轉資金幾乎全部靠貸款支持。在國際上企業的資產負債率一般為50%左右,我國大量民營企業、鄉鎮企業的資產負債率也基本保持這一正常水平,其他非國有企業的負債率也相對較低,可見國有企業的過度負債狀況相當嚴重。國有企業不但負債額高,而且債務結構也不合理。據有關部門的調查分析,國有大中型企業的總債務中,流動負債和長期負債基本上各占3/4和1/4,而長期負債的80%左右、流動負債的30%以上來自銀行貸款,企業正常的生產經營資金有1/3靠企業的結算債務來維持。 國有企業是國家銀行貸款的主要債務人,其經營好壞,直接影響到貸款的償還能力。長期以來,國有企業虧損不斷增加。1961年國有企業虧損額為103.3億元,到1980年就增加到140.8億元,1994年,曾一度上升到923.6億元到1997年末仍高居744億元。工業生產企業的虧損更為嚴重,1975年的虧損額僅為52億元,到1994年,虧損額達到273.8億元,虧損額擴大了4.3倍,而到1997年末虧損額擴大到1341億元。工業生產其實的虧損是逐年增加。 企業經濟狀況的衡量,還可以用每元貸款所創造的利潤來衡量。我國自從建國以來工業生產企業貸款的利用效率。從1952年每元貸款所產生的利潤為3.19元,此后,逐年下降,到1995年,每元貸款僅能創造0.35元的利潤。從這種下降趨勢說明,貸款的使用效率在逐年下降。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工商管理畢業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