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字數:3723
三農問題與我國的經濟發展【摘要】:當前我國農業、農村、農民中存在相當突出的問題,原因主要是農村經濟結構不合理,體制、機制、政策、環境以及農業天然生產要素不適合現代農村經濟發展的要求。“三農”問題是我國建設事業成敗的關鍵,關系到改革開放的全局,是能否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必須要解決的問題,要解決好這個問題,就要減輕農民負擔,搞好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村管理體制的戰略性改革。本文就如何破解“三農”問題和發展農村經濟,提出了一些想法。【關鍵詞】:三農問題;經濟發展;破解對策 一、“三農”問題的概念、現狀 1、“三農”問題的概念 長期以來我國的農業、農村、農民都比較落后,這種落后的狀況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我國的經濟發展,農業、農村、農民問題已經成為現實社會較為突出的問題,我們把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簡稱為“三農”問題。 2、“三農”問題的現狀 中國農業歷史悠久,以精耕細作為特征的傳統農業,養育了中華民族和中國古代的燦爛文明。但近二三百年來,在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統治下,農業和農村長期停滯和衰落。沒有得到很好的休養生息,至20世紀40年代,中國農業不僅遠遠落后于經濟發達國家的現代農業,而且國內民不聊生,農村凋敝,絕大多數農民掙扎在死亡線上。建國前的戰亂和國民黨的統治,使原本就很羸弱的農村、農業、農民處境更為悲慘。建國后,為了發展工業,不得不采用剝奪農業的方式來進行積累,使農村經濟發展明顯落后于工業,農民生活與城市有極大差距。這種差距的存在,使我們的改革首先從農村開始。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一度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使農村經濟得到了一次飛躍性發展,很快它的弊端也顯露出來。一家一戶的小生產方式,使農業機械化的實現受到了限制。如何在不觸及農民利益的情況下解決農業現代化問題?如何改善城鄉差距?都成為當前研究的熱門話題。 二、“三農”問題對國民經濟的影響 我國是一個絕大多數人口在農村的農業大國,這是最重要的國情。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始終是我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根本問題。 農業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礎,這是馬克思主義揭示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規律。毛澤東也認為“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鄧小平多次提到農業問題的重要性。他說“農業是根本,不要忘記。”又說“農業,主要是糧食問題。”“要避免過幾年又出現大量進口糧食的局面,如果那樣,將會影響我們經濟發展的速度。”他還認為,農業關系到工業以及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農業搞不好,工業就沒有希望,吃、穿、用的問題也解決不了。” 農村穩定是整個社會穩定的基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點和難點也在農村。鄧小平說“中國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住在農村,中國穩定不穩定首先要看這百分之八十穩定不穩定。”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重點和難點都在農村。因為,我國處在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農村尤其不發達。全國近13億人口,62%以上在農村。農村能否如期完成建設小康社會的各項任務對全國來說舉足輕重;當前國民經濟發脹的突出矛盾是農民收入增長緩慢;我國城市與農村發展差距在拉大,農村文化、科技、教育衛生、體育等現代文明遠遠落后于城市。縮小城鄉差距,不斷提高農民的收入水平進而大幅度提高他們的生活水平,在農村完成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任務十分艱巨。 黨同農民的關系始終是關系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重大政治問題。中國的農民是黨在農民的依靠力量,是國家政權最廣泛最深厚的群眾基礎。應的農民,黨的執政地位就鞏固,工農聯盟就加強,革命和建設事業就能勝利;失去了農民黨的執政基礎就動搖,革命和建設事業就會被斷送,歷史如此,今天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沒有農民的積極性,就沒有農業的發展,就沒有工業的進步,更談不上實現現代化。 綜上所述,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的確是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根本問題。在千頭萬緒的工作中,要從政治的高度、經濟發展全局的高度來考慮“三農”問題。 三、破解“三農”難題的對策 1、要盡快恢復農業政策性金融機構的支農業務,同時運用積極的財政政策,加大對“三農”的支持力度。既想發展農村經濟、啟動農村市場,又不想付出代價,這是不現實的,只不過我們如果對政策性金融管理好一點,減少人為的失誤和腐敗,我們的損失就會少一點,以最少的代價獲取最大的社會效益。對支持“三農”的政策性投入,國家要建立政策性金融的財政補償機制,在國家的財力允許的情況下,要及時向政策性金融提供貼息資金和呆賬損失的彌補,以及時化解政策性金融的風險,不要讓風險積聚過大。在政策性金融的帶動下,積極引導商業金融加大支農力度。一些農業高科技、規模化、產業化和農副產品深加工項目,在政策性金融的支持下形成一定生產能力以后,商業金融要及時給予配套資金。對于長期只存不貸或達不到存貸比例的商業金融營業網點,要強行退出市場,遏制從農村大量抽走資金的做法。扶持農村信用社建康發展,提高支農能力。對農村信用社的歷史包袱,應實事求是地加以解決,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共同負責。那些認為農村信用社不是國營的金融機構,就不能享受同樣待遇的思想是對農村信用社的歷史不了解,其結果是導致農村信用社的風險越來越大,不但對農村經濟的發展極為不利,而且導致農村金融體系崩潰,甚至出現全國性的金融災難。 郵政儲蓄組織的資金,大部分應通過政策性金融反哺“三農”。由于郵政儲蓄的存款大部分來自縣以下,主要是農村,這部分資金應通過政策性金融用于支持縣域經濟,特別是農村經濟。同時增加農村信用社的支農再貸款,提高其支農能力。這樣有利于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縮小貧富差距,擴大內需,進而有利于整個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工商管理畢業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