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屆大學畢業生的就業焦慮狀況與影響因素 [摘 要] 隨著高校擴招規模的持續加大,應屆大學畢業生的就業難問題日益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應從根源分析應屆大學畢業生在就業難的背景下產生焦慮情緒的原因。筆者建議需要分析目前應屆大學畢業生就業難的現狀,加強心理輔導和人生觀、價值觀教育,增強學生對社會人才需求的了解,改革就業指導機制,增加高校實踐課程和社會實習,提供良好的就業環境和必要的人文關懷等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 就業焦慮 心理因素 外界調試 自我調試
大學生就業焦慮是指大學生對可能無法實現的就業目標所產生的焦躁不安情緒體驗。適度的就業焦慮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可以使人增強積極向上的動力。不適當的高焦慮會使人產生焦慮心理, 因而要進行及時的調適。 應屆大學畢業生就業焦慮狀況與典型案例; 應屆大學畢業生就業焦慮狀況 應屆大學畢業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馬上就要踏入社會,環境的改變和就業的壓力,如何與同事相處,都成為應屆大學畢業生要面對的重要問題。據官方統計數字表明,每年普通高校應屆畢業生的就業率約為70%,雖然國家以及高校對大學生就業給予了高度重視和熱情支持,但仍有30%左右的應屆大學畢業生不能如愿的找到工作,加上嚴峻的經濟形勢,大學生們產生就業焦慮不可避免,呈逐年上升的趨勢。 應屆大學畢業生就業焦慮的性質 焦慮是一種綜合的負性情緒,是在人們主觀預期有挫折、威脅、壓力等事物和情境將要來臨而自己感到缺乏有效的應對措施時產生的一種不愉快情緒體驗。應屆大學畢業生就業焦慮是大學生對可能無法實現的就業目標所產生的焦躁不安情緒體驗。應屆大學畢業生在就業焦慮上,存在顯著的城鄉差異、性別差異、院校類型差異。調查表明,農村學生的焦慮程度高于城市學生,女生的焦慮程度高于男生,處于中間層次的院校學生的焦慮程度高于重點院校和?茖W校學生。 應屆大學畢業生就業焦慮的表現 焦慮分為狀態焦慮和特質焦慮兩種類型。狀態焦慮是一種短暫性的不愉快情緒體驗。特質焦慮則是相對穩定的、作為一種人格特質且具有個體差異的焦慮傾向。調查表明,大學生擇業時狀態焦慮水平上升幅度較大, 而特質焦慮水平上升幅度不大。由此可見, 大學生就業焦慮主要是一種狀態焦慮。 應屆大學畢業生就業焦慮的特點 就業焦慮具有三個特點:一是就業焦慮有明確的原因,因擇業過程而產生,隨擇業過程的結束而消失。二是就業焦慮的程度和持續時間與擇業的場面、對自己的影響程度相關。大場合的、對自己影響較大的擇業面試,使得焦慮程度重,持續時間長。小范圍的、對自己影響較小的擇業面試,焦慮程度輕,持續時間短。三是就業焦慮較少伴有精神運動性不安和精神神經功能障礙,而焦慮癥常有不自主的震顫或發抖的精神運動性不安癥狀,也常伴有植物神經紊亂的癥狀。 應屆大學畢業生就業焦慮典型案例 案例一:筆者在平時人力資源招聘工作中,遇到聊城某高校一位應屆計算機專業男生,為了拓寬就業渠道來到北京實習,應聘多家公司都因沒有工作經驗而未能如愿,高額房租和生活成本,使他產生了焦慮情緒,一度想要離開北京返回老家,對未來失去信心。多次面試失敗又導致了自卑心理,只要面試就精神緊張,不敢直視面試人員,說話結巴,影響了他在面試時的表現。 案例二:湖北某高校BBS的job版上曾經有一個“我現在終于被逼得變態了”的帖子寫道:“最近發生空難了,死了50多人。我知道后第一感覺就是又多了50個職位。真的,沒有驚訝,沒有痛惜,就是長吸一口氣,心頭一爽,真想查一下那些倒霉的人都是哪個公司的,我好去投份求職簡歷!卑l帖人用“變態”來形容自己的心理,表明他已經察覺到其中的扭曲,但這種心理的真實存在又難以讓人回避。 應屆大學畢業生就業焦慮狀況的影響因素 社會環境因素 一方面,我國普通高校畢業生人數從2006年的413 萬上升到2012年的680萬,創歷史新高。 日益嚴峻的就業形勢使大學畢業生承受著沉重的心理壓力,從而產生焦慮感。另一方面,由于社會職業發展很快,有些幾年前熱門的職業現在已不再熱門;有些單位可能存在一些用人歧視現象,如性別歧視、生源地歧視、學校歧視、外貌歧視等,這些因素使得部分學生心生疑慮,惶恐不安,在擇業上顧慮重重。 學校方面 “一些熱門專業就業趨冷背后是高校開設專業缺乏理性!睆偷┐髮W學生職業發展教育服務中心主任陳浩明說,以計算機、工商管理等專業為例,社會的實際需求量是很大的,但由于各類大學不管條件具不具備,都紛紛開設這些專業,造成供給相對過剩,影響畢業生就業。部分高校設置專業、計劃招生存在不理性因素,高校人才培養和市場需求脫節。 學校要根據社會需求深化教學改革,調整專業結構,盡快建立具有專業水準和實際指導經驗的就業心理咨詢隊伍,改變當前就業指導工作內容單調、形式陳舊、時間滯后的局面;要提高工作的針對性和科學性,從低年級開始進行人生規劃指導和綜合素質培養,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和評價自身氣質類型、個性傾向等,逐步明確與自己心理特征相符合的職業取向。 家庭因素 有很多父母抱著“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態來培養教育子女,而這在無形中給子女的擇業帶來了壓力。父母在子女擇業期間,如果能夠給予子女一定的精神和物質支持,則子女可以適當的減輕焦慮。然而,事實上,有一部分父母在子女就業稍受挫折時,就表現出很大的失望情緒,讓子女背上了沉重的心理負擔。 存在“就業焦慮”心理問題的大學生中,貧困生比例很大。這是因為家庭的貧困,造成很多學生的自卑、自閉,外在的表現就是極端內向,在人格形成與發展中容易走極端。一方面,貧困生渴望早點找到工作,擺脫貧困的期望值很高;另一方面,由于經歷、不自信及信息、家庭背景、社會關系等因素影響,在就業上,貧困生遭遇的磨難更多,來自經濟上和心理上的雙重壓力,使貧困生的“就業焦慮”表現得更明顯。 個人方面 缺少職業生涯規劃和對未來的過分擔心容易使擇業認知和擇業動機出現偏差,難以適應角色的轉變,產生依賴、急躁、自卑等擇業心理障礙。大學生在就業中期望值太高,過于注重自我價值,忽視社會現實。在嚴峻的就業形勢下,大學生初次就業就要找一個薪資高、有興趣、前景好的工作是不太現實的。 解決應屆大學畢業生就業焦慮的對策與建議 外界調適 教育大學生樹立大眾化的就業觀念 正確分析就業形勢,樹立大眾化就業觀,調整就業預期值。培養良好就業心態,避免攀比心理,發揚吃苦耐勞的精神。完善心理,正確評價自己。 增強學生對社會人才需求的了解 畢業生對就業政策的不了解和對就業不正之風影響的過高估計,主要是由于學校宣傳教育不夠。因此,學校應該引導他們消除對改革的疑慮和誤解,使其認識到在就業過程中,畢業生與用人單位作為主體,將更加注意選擇的雙向性和人才的適應性,從而使他們能在大學期間更加注意自身素質和能力的提高。 提供個性化的就業技巧指導 學校應通過開展職業興趣、職業能力、職業適應性等測試,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我,對自己進行客觀評價,從而在就業過程中做到揚長避短。 增加高校實踐課程和社會實習 學生的就業焦慮很多方面由準備不足引起,利用各種機會以及社會實踐等提升對社會以及對工作的理解,積累成功經驗,通過歸因訓練以及心理暗示等訓練手段提高職業決策自我效能。 為畢業生提供就業心理咨詢 大學生在復雜的就業過程中,面對就業中的困難、挫折及理想與現實的差距等,會出現多種心理問題。因此,應組建一支具有專業水準和實際指導經驗的心理咨詢隊伍,為畢業生提供就業心理咨詢。 自我調適 正確認識自我和社會 正確地認識自我和社會是進行自我調適的基礎。大學生要客觀地分析自己的優勢、劣勢和發展潛力,了解職業要求,從而確立合理的就業目標,減少就業焦慮。 學會理性決策 大學生要弄清楚自身愿望和社會要求的距離,理性選擇崗位。因此,為了緩解焦慮,學生本人需要降低就業期望值,增強競爭主動性,改變錯誤的自我認知,排除負面情感對正常思維和決策的干擾,打破傳統意義就業“從一而終”的舊觀念。 運用理性情緒方法消除就業焦慮 運用理性情緒方法來減緩和消除就業焦慮的基本程序是:(1)找出使自己產生異常緊張情緒的誘發事件。(2)分析自己對它的解釋、評價和看法。從理性的角度去審視這些信念,并且探討這些信念與所產生的緊張情緒之間的關系。(3)擴展自己的思維視角,與不合理信念進行辯論,動搖并最終放棄不合理信念,學會用合理的思維方式代替不合理的思維方式。(4)隨著不合理信念的消除,緊張情緒開始減少,并產生出更為合理、積極的行為方式,進而促進合理信念的鞏固, 使情緒變得輕松愉快。最后,個人通過情緒與行為的成功轉變,形成合理的思維方式,不再受異常緊張情緒的困擾。 采用注意力分散法 采用迂回的方法,將自己的注意力轉移到別的事情上。 尋求家人和同學的支持與幫助 因挫折造成難過或憤怒時,可以向身邊的家人和同學傾訴,可以獲得安慰,從而緩解焦慮心理。 總結 面對全球性金融危機的沖擊,知識失業和就業焦慮可能會成為今后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我國就業市場的一種特殊現象,將對人們產生重大的心理影響。但由于我國經濟從總體上說并沒有因為金融危機而改變,經濟增長的動力依然強勁。因此,大學生不必對就業形勢過度悲觀,筆者建議,有必要及時評估未來幾年內大學生就業可能出現的狀況,通過多學科視角對焦慮問題進行綜合分析和實踐探討,經過政府、高校、家庭和學生多方努力,提前做好相應的準備,促進和諧社會建設。
參考文獻 揭水平:《大學生就業焦慮因素分析與調適方法略探》,《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7年第8期,第54、55頁。 蔣春雷:《大學生就業焦慮現象分析》,《教育探索》,2009年第2期(總第212期),第131、132頁。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工商管理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