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外開放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利弊分析 摘要: 在當今社會,經濟作為國家上層建筑的基礎,是國家發展中占著非常重要的地位,而通過經濟全球化已經成為全球經濟不可逆轉的反戰趨勢和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我國采取改革開放的戰略方式進行了經濟全球化的變革的第一步。改革開放對于我國經濟的發展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經濟全球化給我國經濟帶來機遇;另一方面,經濟全球化又給我國經濟帶來嚴重挑戰。經濟全球化作為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方向,根據國際貨幣組織的定義,經濟全球化是指“跨國商品與服務及貿易國際資本流動規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信息廣泛迅速的傳播,使得世界各國經濟的相互依賴性增強”。全球化是一個包含經濟、文化、科技、社會、軍事、政治、生活等多方面、多層次的復雜過程。全球化的基礎是經濟全球化。然而推動全球化的動力大致可分兩類:一是生產關系和制度,資本為了獲取更大、更多的利潤,資產階級為了維護和擴張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二是生產力和科學技術革命,是為全球化提供物質手段。改革開放對我國經濟的影響已經功不可沒。 一、我國改革開放的背景 經濟上的背景:文化大革后的我國經濟已經處于崩潰邊緣,國家的財政赤字嚴重。經濟上,盡管我國的國民生產總值達3624億元,同比1965年的1716億元翻了一倍多,年均遞增率達到6.8%,并且建立起了一個獨立的、門類齊全的工業體系。但是人民的生活水平依然貧苦,技術比較落后,并且經過文化大革后,中共曾出現一定程度的執政危機和信任危機。鄧小平第三度上臺,開始嘗試對國內的經濟體制進行全方位的改革,并且試圖將中國的經濟體制從計劃經濟體制轉向市場經濟上,鄧小平的復出及其改革得到了廣大民眾的熱烈擁護。 二、經濟全球化給我國改革開放帶來的機遇
開放的系統能夠從系統外部不斷的吸收能量,從而更有效地維持系統動態的平衡,更進一步促使系統從無序到有序發展。國家同樣是一個系統,也需要不斷從外部吸收各種資源,同時把這些資源同自身資源整合才能使自身經濟更加有序化、結構不斷優化,經濟實力才會不斷增強。當今的世界是開放的世界,任何一個國家想要發展、要富強,只有開放兼容。經濟全球化發展非常符合符合我國根本利益,也是國際社會的共同利益訴求。在上個世紀70年代經濟全球化剛剛起步之時,中國開始改革開放;90年代初經濟全球化潮流真正形成之時,中國已經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本世紀初經濟全球化加速擴張之時,中國人是全面融入經濟全球化潮流之中。正因為順應潮流、融入潮流并且和經濟全球化潮流緊密結合共同發展,才使中國成為吸納全球資源最多最及時的發展中大國,成為經濟發展最快的發展中國家。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國改革開放的機遇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經濟全球化給我國帶來了更多引進、利用外資的機遇。吸收外商直接投資,是中國對外開放和加快市場經濟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順應經濟全球化趨勢、主動參與國際分工的重要舉措,有利于中國和世界各國的發展。經濟全球化給我國帶來了更多引進世界先進技術并消化、吸收和創新的機遇。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在眾多技術領域之所以能夠在短期內縮短與世界水平的差距,甚至在一些技術應用方面能夠與世界同步,在很大程度上以經濟全球化以及相關的科技全球化為背景。經濟全球化給我國帶來了更多引進世界先進管理并實現管理創新的機遇。進入我國的跨國公司在經營管理方面給了我們很多啟迪和借鑒。通過吸引外商投資,營造開放的競爭環境,國內企業在學習和借鑒中增強了競爭實力。同時,通過開展跨國經營,大批中國企業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發展壯大,如華源、海爾、聯想等一些優勢企業,正在加快建立全 球生產和銷售網絡,并具備了跨國公司雛形。 三、經濟全球化給中國的改革開放帶來的挑戰 在經濟方面。經濟全球化使得中國經濟同和世界緊密的聯系在一起,通過這樣日益密切的經濟聯系,中國對世界的影響力逐日增加,同時世界也在加深對中國的影響。因此中國外交的總體目標已開始明顯地向經濟方面傾斜。不僅對外經濟政策逐步受到國際經濟變動的影響,而且中國國內政治和一些國內經濟政策也開始受到經濟全球化的影響。中國國內經濟的穩定將不僅僅取決于國內因素,還也受到國際因素的巨大影響,國際性的經濟波動如通貨緊縮、通貨膨脹、政局動蕩、金融危機等現象都將通過國際經濟的影響到我國的經濟發展。經濟全球化的發展還迫使我國加快產業結構的調整,接受發達國家越來越多的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密集型產業的轉移,其中還有不少對生態環境產生不良影響的產業項目。盡管這種轉移使我國的產業結構得到一定的調整,但是也會對產業結構的優化產生負面效應,尤其是加劇我國生態環境的惡化,使資本緊缺更加的嚴重,也不利于于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及知識服務業的發展。其中一些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在總體上出現了競爭能力減弱、增長速度回落、經濟效益下滑、融資困難等一系列題,在這些問題中,融資難問題逐漸成為培養企業核心競爭力、處理其他問題的前提和關鍵。經濟全球化帶來的人才流、資本流、信息流、知識流和物流,具有很強的選擇性,肯定會加劇我國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在文化方面。經濟全球化浪的潮直接沖擊與制約著本土歷史文化的消長、開放與融合,大量的外國文化資本和文化產品、文化樣式涌入我國。從積極意義方面講,這對人們豐富多元化的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生活的質量,借鑒與學習其他國家優秀文化是有益處的。但是也應該看到,很多宣揚西方個人主義的道德倫理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文化產品涌入我國,對我國歷史文化所包含的價值觀念造成一定潛在的負面影響。歷史文化是民族的靈魂,是整個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自信心的源泉。在20世紀8O年代末蘇聯和東歐的演變,西方國家認為這是思想文化滲透成功的結果。他們把這種做法稱之為“靜悄悄的文化輸出”,是對社會主義國家的“軟化戰爭”。隨著經濟全球化和知識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國家家已經開始意識到文化產業對于國家經濟發展的影響和制約,文化生產力的競爭將成為未來世界競爭的重要組成部分。從當今世界文化產業的標準來看,我國只能算是一個文化產業小國,文化產品和服務的進出口方面一直是持續逆差,其中許多具有中國傳統特色的文化產品逐漸被邊緣化,與此同時,外來文化尤其是西方文化的舶來品和替代品卻充斥著我們的市場。與其他產業門類相比,我國文化產業起點低、起步晚,在產業規模、經營水平、運作方式和經濟效益上都無法與其他產業相媲美,尚未形成完整的產業鏈與核心競爭力,與我們這個文化大國的地位極不相稱。 總結: 目前我國還只是是一個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相比有很大的差距。在面對未來的國際競爭中,面對經濟全球化不可逆轉世界各國發展的趨勢,我國要強化中國民族的憂患意識以及知難而退的頑強斗志,積極創造競爭優勢。應該積極推進我國經濟法制改革的步伐,促進市場機制的完善,盡快建立和健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宏觀調控和管理體系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工商管理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