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如何促成建立低碳經濟體系
摘要:由人類活動引起的全球氣候變暖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全球氣候變化影響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對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帶來了嚴重的挑戰。為了應對全球氣候帶來的挑戰,低碳經濟開始滋生,全球開始向低碳經濟轉型,節能減排成為了與中國經濟的低碳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各個國家及企業開始實踐低碳經濟的理念。
關鍵詞:低碳經濟:向低碳經濟轉型:實踐低碳經濟理念
一:氣候變化挑戰催生低碳經濟理念 全球氣候變化影響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對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帶來了嚴重的挑戰,深度觸及農業和糧食安全、水資源安全、能源安全、生態安全、公共衛生安全。 為了全球氣候變化帶來的挑戰,國際社會一直努力尋求解決良策。由于氣候變化影響的廣泛性、深遠性和現實性,以及應對氣候變化行動的緊迫性、復雜性和艱巨性,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發達國家內部各國之間、發展中國家內部各國之間利益交錯,難以形成共識。 際氣候進程的主要驅動和約束因子涉及政治意愿、經濟利益和科學認知三個方面,而三者又是相互聯系和相互影響的。政治意愿取決于對經濟利益的判斷,而經濟利益又需要有堅實的科學基礎。 在2002年世界可持續發展首腦會議之后,在可持續發展框架下應對氣候變化成為國際社會的共識。國際社會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深刻地體會到,減緩氣候變化必須依賴科學技術,特別是清潔能源技術進步,改變經濟發展方式,必須把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行動納入各國社會經濟發展規劃之中。 承認發展中國家的發展權益,強調在發展中尋求減排的“低碳經濟”概念及理念,為國際氣候談判提供了新的思路。低碳發展道路不僅在技術上是可行的,在經濟上也是合理的,并且最終還將使經濟發展更加安全、穩定和繁榮。將通過走低碳經濟發展之路,不斷改善能源效率和清潔能源結構,減少由于化石燃料消耗而排放的溫室氣體,并且在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和溫室氣體減排的制度框架下,開拓新的市場,創造新的就業,擴大相關的技術、產品和服務的出口。 二:全球向低碳經濟轉型是大勢所趨 低碳經濟的概念一經提出,就引起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并引領了世界經濟向低碳經濟轉型的大趨勢。 所謂低碳經濟,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為基礎的綠色經濟。其核心是在市場機制基礎上,通過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及創新,形成明確、穩定和長期的引導及鼓勵,推動提高能效技術、節約能源技術、可再生能源技術和溫室氣體減排技術的開發和運用,促進整個社會經濟朝向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轉型。 事實上,“低碳經濟”早已引起世界各國的普遍重視。除英國和歐盟走在前沿之外,日本也在研究邁向低碳社會的可能性和可行途徑。日本憑借其長期積累的能源效率和技術優勢,以及在新能源和再生能源開發利用方面擁有的雄厚技術,提出要把日本打造成全球第一個低碳社會。 美國一直非常注重技術進步在未來經濟競爭中的重要性,不斷推動新一代清潔能源技術方面的研發和創新,并且也倡導包括建立國際清潔能源技術基金在內的各種機制,在未來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新格局中獲取更大的國家利益。 氣候變化是環境問題,也是發展問題,歸根結底是發展問題。從長期看,一個國家(或地區)向低碳經濟轉型的過程,就是溫室氣體排放與經濟增長不斷脫鉤的過程。發達國家的發展實踐表明,實現溫室氣體排放與經濟增長的強脫鉤是完全可能的。 動低碳經濟的動力有三個方面。 首先是產業升級。從農耕為主的前工業化時代,到能源密集型產業主導的工業化時期,再到服務業和技術為主的后工業化社會。這是經濟和產業發展的一條規律。許多發達國家目前之所以處于經濟發展與溫室氣體排放脫鉤的階段,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已經進入了后工業化時代。 其次是能源安全。當今世界經濟的一大特點是對石油等化石能源的嚴重依賴,而目前石油價格的高位運行使世界經濟面臨嚴峻挑戰。當前國際市場的高油價已經給美國、歐盟等世界主要經濟體帶來了通貨膨脹的壓力。從長期來看,要應對高油價的挑戰,必然要節能降耗和開發替代能源,最終發展低碳經濟使世界經濟擺脫對化石能源的高度依賴。 第三是全球變暖。隨著氣候變化已經成為科學的既定事實,國際社會關于氣候變化的擔憂不斷增加,國際氣候制度的談判不斷向前推進,世界各國對于建設低碳經濟以應對全球變暖的共識也不斷得到加強。 三:節能減排與中國經濟的低碳發展 中國正在走一條趕超型或壓縮型的工業化道路。面對環境污染、資源和能源短缺等硬約束,中國只有通過利用國內外“兩種資源、兩種市場”,才有可能突破經濟增長的瓶頸。 低碳經濟的實質是高能源效率和清潔能源結構的問題,核心是能源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與目前國內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本質是一致的。 低碳經濟對中國的含義不是要求減少煤炭等化石燃料的使用,而是要全力地提高中國的能源利用效率,使單位GDP的“碳消耗”逐步降低,使中國的產業與技術在未來適應氣候變化的產業競爭中能占據一席之地。 中國正處在工業化發展的加速階段,人口基數龐大,減少貧困、發展經濟、滿足就業、提高全體人民的生活水平、實現國家的現代化仍然是中國面臨的最大任務。一個國家(或地區)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長,主要取決于四個方面的因素:人口、人均收入、能源強度和能源結構。從人口因素看,中國有13億的人口基數;從能源結構因素來看,中國以煤炭等化石燃料為主的能源結構在今后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不會發生根本性改變。從人均收入因素來看,中國不會以降低人均收入或減緩經濟增長來實現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目標。 中國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唯一可行途徑就是降低能源強度。 正是基于以上考慮,中國已經盡了非常大的努力,包括關閉能耗高、效率低的小的電廠,嚴格對高耗能項目和工業的準入,并且把節能降耗的指標分解到省市和行業。然而,即便中國實現這個目標,中國也只能做到相對的低碳經濟發展。 發達國家在低碳經濟實踐方面已經取得了許多重要成果和可以借鑒的國際經驗。發達國家將通過“技術推動”和“市場拉動”兩條重要途徑推動能源技術進步和國際能源技術合作。無論在政策層面還是在技術層面,對中國的影響都是積極的。 但是,發展中國家能否利用后發優勢在工業化進程中實現低碳經濟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資金和技術能力。 盡管中國也在不斷地引進一些先進的能源技術,包括風能、太陽能和先進的核能技術,但基本上是在商業化條件下的轉讓,而且關于知識產權轉讓條件非常苛刻。而依靠中國自己的研發,完全形成產業化和大規模發展需要一定的時間周期。因此未來國際氣候制度的發展,非常有必要尋求通過制度化的手段,解決好知識產權保護和技術轉讓的關系問題。 四、實踐低碳經濟理念,構建低碳經濟區 中國是研究向低碳經濟轉型的絕好案例。很多發展中國家也希望中國能夠探討低碳經濟發展模式,為其他發展中國家探索寶貴的經驗。目前然全球向低碳經濟轉型尚未有可資借鑒的成熟模式,但也為中國提供了一個跨越式趕超世界的契機。 中國正處于快速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之中。目前世界上許多大城市以城市為單元開始實踐低碳經濟理念。低碳城市已成為世界各地的共同追求,很多國際大都市以建設發展低碳城市為榮。中國向低碳經濟轉型應該是從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全面變革.開展低碳經濟區試點,則更具有示范和實踐意義。 如果說深圳代表了中國的第一次工業革命,那么低碳經濟區將成為中國下一次工業革命的示范區、未來中國大規模經濟轉型的實驗地。中國從來不缺乏減緩氣候變化的政治意愿,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已上升到科學發展的戰略高度。
致 謝 本論文在立題到論文撰寫整個過程都是在指導教師的悉心指導下完成的。特別是指導教師在學習上,思想上都給與我極大的慣壞和幫助,在傳授我知識的同時,更注重培養我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及創新能力,為我今后學習和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并開闊了我的視野。指導教師敏捷的思維和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是我永遠學習的榜樣,我所取得的每一點進步無不凝聚著指導教師的心血,我將最誠摯的謝意奉獻給我的指導教師。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工商管理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