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成鎮農業經濟發展之我見 目前,中國農業和農村經濟已經完全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發展階段。在這個新的階段中,農業經濟在社會總的經濟成分中雖然占的比例較小,但是農業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前提,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礎。恩平市近兩屆政府大力實施“工業強市、農業穩市、旅游旺市、科教興市、環境優市、和諧建市”發展戰略。東成鎮是一個有著90%人口從事農業的鄉鎮,并以種植水稻為主。農業發展情況的好壞直接關系到社會全局的穩定和發展,東成鎮農業在歷屆政府中都得到了優先發展。但是,東成鎮在農業發展中仍存在一些極待解決的問題,本文就如何促進東城鎮農業發展的問題進行一些探討。 一、東成鎮農業經濟發展的現狀 東成鎮位于恩平市東部,地處珠江三角洲西部邊緣,屬丘陵地區,農田狀況是沙質淺腳土地,地力偏低,水利基礎設施差,是全市苦旱地之一。2006年鄉鎮區域調整后,全鎮總面積116.1平方公里,下轄1個居委會和15個村委會,171個村(居)民小組。全鎮總人口28158人(包括流動人口),戶籍人口23934人,全鎮有小二型水庫12宗,湖面面積350畝,庫容約320萬立方米,主干渠長25公里,灌溉恩平市的四個鎮十七個村委會,農田面積達26萬多畝。 東成鎮耕地總面積24000畝,其中水田18000畝,旱地6000畝。山地面積75000畝。農業主要是種植水稻為主,占總面積60%,種糧面積與經濟作物面積比例約為63:37。近幾年來,東成鎮通過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已逐漸形成一個以糧食生產為主體、種養結合的立體化結構體系。全鎮種植高產、高效經濟作物逐年增加,水稻種植面積相應調減,并結合當地實際,分別建立水稻、水畜、龍眼、荔枝、紅江橙、香大蕉5大農業種養示范基地,其中龍眼、荔枝種植面積為4744畝,紅江橙1689畝,香大蕉2115畝,水產養殖面積6532畝。農民收入水平也有所提高,全鎮人平年收入由2005年的3248多元提高到2006年的3495多元,個別富裕村委會的農民平均收入甚至達到4000多元。但是,東成鎮在農業發展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市場意識不夠,增產不增收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初步建立,農產品市場已由賣方市場轉向買方市場。過去計劃經濟時代,農產品市場總的供應量是偏緊的,但現在已經發生根本變化,實現了總量供求平衡,廣大消費者亦從過去的“填飽肚子”到今天的“講求營養”,而農民的市場意識不夠,加之農產品的質量不夠好,致使不少傳統的大宗農產品出現賣出難或價賤問題,出現增產不增收,農民收入增幅下降現象。如早些年東成鎮農民廣泛冬種“燈籠椒”,盡管果實累累,掛滿枝頭,市場收購價僅為每百斤5元,還不夠支付采摘人工,更甭提成本費用支出。 (二)種植技術及管理水平低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農業增收新項目也不斷呈現。但由于一些農戶種植技術和管理水平跟不上,致使一些好的增收項目產出了惡果。例如:東成早期的一些水果種植大戶,從銀行貸款種植“柑、桔、橙”,但由于管理水平、技術水平跟不上,遭受“黃龍病”的全面侵襲,全園覆沒,血本無歸,還欠債累累,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農民種植“三高”農產品的積極性,嚴重制約著農業向現代化農業發展。 (三)農業物資上漲影響增收 我國于2003年實施執行新稅制,減免農業稅的政策一出臺,引來一大片叫好聲。然而,時至今日,農業并未見到有明顯的好處體現,農民的收入并沒有明顯增長,究其原因,主要是農業稅雖然大幅減免,但農業物資如化肥等價格上升很快,一定程度上抵消了農業稅的減免。 (四)農業生產的比例不合理 盡管近幾年對農業結構進行了較大的調整,但農產品的三多三少(大路產品多、優質產品少,原料型產品多、深加工產品少,低檔產品多、高檔產品少)現象仍然嚴重,不能適應城鄉居民對農產品的多樣化、優質化的需求。由于結構不合理,品質差,市場上缺乏競爭力,導致農村經濟增長緩慢甚至徘徊不前。 二、東成鎮農業經濟發展存在問題的主要原因 造成東成鎮農業生產增長不快、農民收入提高不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主要原因有如下幾點: (一)農產品價格不斷走低,產銷矛盾日益突出 自從改革開放以來,由于我國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這一生產關系極大地推動了農業生產力的發展。在貫徹執行這個農業制度后,農產品總量迅猛增長,到90年代后期,我國多數農產品出現了供過于求的生產格局,價格也從低于國際市場到明顯高于國際市場,農產品的增產提價逐步失去空間。與此同時,其他諸如肥料、農具等農業生產要素的價格卻逐步上漲,間接造成農產品價格不斷走低,產銷矛盾日益突出,從事純農業的農民收入呈現持續下降的趨勢。全國大勢如此,東成鎮也不能獨善其身。 (二)農業結構不合理,農產品競爭力不強 一是農業產業結構層次低,牧漁業發展相對滯后。目前東成鎮大部分的農民從事生產相對單一,附加值和效益較高的牧漁業發展不快,從而制約了農民收入總體水平的提高,造成了東成鎮農業的普遍落后。二是產品品種和品質結構落后,質量和檔次偏低。由于受農業分散經營、資金投入不足、科技創新能力不強、農技推廣服務體系不健全、農民素質不高等多種因素制約,農產品改良更新步伐不快,老品種、老面孔居多,名、優、特、新品種少,致使產品檔次落后,競爭力不強。三是農業產業結構趨同,特色優勢不突出。由于東成鎮農業經營組織形式分散,農民市場信息不靈,造成糧食、蔬菜、果品、畜牧等多數產業與其他地區雷同,結果就造成了現在東成鎮普遍存在的“增產不增收”現象。 (三)農村改革滯后,不適應新形勢發展的需要 一是農業組織化程度低。目前東成鎮普遍存在的是“一家一戶”的農業分散經營方式,這種小農經濟的組織化、規模化、集約化程度低,制約著農業效益和農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不利于農業資源優化配置,農業新品種和先進技術的推廣使用也受到很大限制。二是農業產業化水平低。龍頭企業與基地、農戶之間尚未形成風險共擔、利益均沾的利益分配機制,貿工農、產加銷環節聯系不緊密、不穩定,龍頭企業輻射帶動能力弱。三是農村行政管理體制、財政分配體制、稅費體制等配套改革進展不快,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的體制環境有待于進一步改善。 (四)農民素質不高,種植管理的技術較低 對東成鎮而言,全鎮農業不能迅速發展有一個很重要的制約因素,就是純農業從業人員素質不高,種植管理方面的技術水平不夠。東成鎮是五邑地區著名的僑鄉,多年來,大部分的青壯年或出國,或外出打工,或在外做生意,剩下在家耕作農田的基本上是老的老、少的少,年輕一點的寧愿入廠打工也不愿在家種田。這部分農業從業人員的共同特點是年紀大、水平低,他們靠經驗耕田,無法接受新技術,也不相信科學。 三、加快東成鎮鎮農業經濟發展的對策 如何促進東成鎮農業的健康發展,增加農民的收入,最終要靠高新技術創造出新的生產力系統,從根本上提高品質、增加數量、改善加工層次。而要使高新技術進入傳統農業,必須構造高新技術與農業經濟積極結合的新機制。為此,既要通過政府對農業資金投入一定數量的補貼,建立微觀主體運用高新技術的利益激勵機制,讓千千萬萬的農戶自覺地積極地應用農業高新技術,必須構造高新技術與農業經濟積極結合的新機制。 (一)建立靈敏高效的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 千家萬戶的小生產與千變萬化的大市場是農業經濟的一個重要矛盾,為了實現二者的有效對接,必須建立一個靈敏高效的社會化服務體系。一是健全農業科技服務網絡,穩定農業技術推廣隊伍,提高素質,向知識化、綜合化和實用化轉變;拓寬服務領域,向產前拓寬,向產后延伸,為產前產后產中提供系列化服務:引導科研、教育單位與企業“聯姻”,走產學研結合的路子,為農民提供全方位、集成化的服務;鼓勵龍頭企業通過給信息、供技術、建基地、搞示范、抓流通,為農民提供系列化服務。二是大力發展農村中介服務組織。通過引入市場機制,實行企業化經營,為農戶提供生產過程特別是農產品銷售加工等方面的服務。三是搞活市場和流通。重視市場的研究和開拓,走以銷定產的路子,發揮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作用。按照民營、民建、民管的原則,積極推行合作制、股份制,組建各種專業協會、合作社、經紀人等各類流通組織,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同時,按照誰投資、誰所有、誰受益的原則,吸納社會資本加強市場硬件建設,形成產地市場、批發市場、集貿市場相配套的市場網絡,建立起縱橫交錯、上下貫通、左右連接的農產品大流通體系。 (二)提高農民素質,推廣科學技術 農民素質的高低,是一個地區農業生產水平高低的決定性因素,因此必須下大力氣抓好。首先,要抓好學習培訓,舉辦各種“農科知識”學習講座,“綠色證書班”等;其次,要抓好技術交流,如婦聯組織舉辦的“雙學雙比”活動、“婦女示范學校”就是一種較佳的方法,值得推廣。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沒有科技,就沒有現代農業。如水稻拋秧技術的推廣,不僅改變了千百年來農民兄弟“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勞苦耕作方式,而且每畝可比普通插植的畝增產30公斤,畝節約成本50元。目前,東成鎮對農業科學實用技術的推廣還不夠,如溫室栽培、生物化學、綠色食品、生物農藥、配方施肥、反季節生產、果實套袋等技術,在東成鎮的推廣應用仍是一片空白。因此,很有必要重視農業科學技術的推廣,積極發展綠色農業、生態農業以及工廠化農業,以全面提高東成鎮的農業經濟效益。 (三)以市場為導向,調節農業產業結構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決定生產,離開市場的生產是沒有意義的。要按照“適應市場、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發揮優勢”的原則來調整東成鎮的農業產業結構。 1.全面優化農作物品種,努力提高農產品質量。減少糧食種植面積,壓縮市場滯銷的雜交稻、早秈稻品種的種植,水稻以種優質的粵香占、豐八占、秈小占、特秈占25號等品種為主,優質品種要占總面積的95%以上。糧食作物與經濟作物的產值比要調為3∶7。農業品種要提倡“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廉,人廉我新”。 2.積極發展水產業、畜牧業,優化農業的產業結構。要抓緊推廣良種良法,采用先進的養殖技術,進一步提高養殖業的比重。一是要把發展水產業、畜牧業列為發展農業的一項重要工作,鎮的主要領導和主管領導要切實加大重視力度,經常過問這項工作。二是要做好扶持現有水產、畜牧養殖專業戶工作。對這部分已有一定規模的養殖戶,要盡量從各方面給予扶持和幫助。三是要盡量引進新品種。新品種要優質、高產、市場價值高,要達到“人無我有”的效果。比如,發展羅非魚、奶牛養殖都是前景可觀的增收項目。 3.因地制宜,規模經營,營造品牌效應 要本著因地制宜、相對集中、規模經營的原則,合理規劃,形成與資源特點相適應的區域化經濟格局,實現“一鎮一業,一村一品”的比較優勢。比如,四聯大種香大蕉,牛皮塘搞了紅江橙基地,下湖搞了水稻和水產基地,其他的村委會可以搞其他新項目:石橋頭可以重點搞種豬場,石崗可以重點搞豐產林,等等。 東成鎮近年來發展紅江橙,取得了很大的進步。“東成紅江橙”這個品牌逐步樹立。對該鎮農民來說,種植紅江橙是一項效益可觀的種植業,每畝純收入可達6000—8000元。目前全鎮種植紅江橙面積不足2000畝,全鎮適宜種植紅江橙的山坡地仍很多,發展種植紅江橙仍然有著廣泛的前景和發展潛力。 (四)完善市場建設,提高管理水平 產地批發市場是農民接受市場信息,了解市場行情和出售大宗農產品最便捷的渠道,也是鮮活農產品實行產業化經營的有效形式,對于促進農業生產的區域化、專業化,形成具有本地優勢的主導產業和特色產品,具有直接的帶動作用。我們要根據東成鎮的實際,積極參加市位于小島的水果批發市場和位于恩城加油站側邊的農民自發組織經營的農貿市場,加強對農產品儲運、加工、分級分類、包裝及信息服務等市場配套建設。首先,要大力抓好農產品的深加工,建立一些農副產品的加工企業,如果園可以辦桂園肉深加工企業,蔬菜基地可以辦凈菜包裝企業,奶牛場可以辦麥乳精企業,如果確實沒有資金的也可考慮招商引資發包給他人開發經營等。這些企業規模不大,投入不多,但最適合東成鎮如今的農業發展環境,而且可以解除果農、菜農等專業戶的后顧之憂,不失為一個“一舉三得”之計。其次,要加強信息體系的建設,逐步建立全鎮農村經濟綜合信息服務體系,據信息定市場,據市場的變化來確定適合東成鎮發展的農副產品。同時,還要采取鼓勵措施,壯大發展,搞活農產品市場流通的農民包銷代銷隊伍,發揮其市場中介的重要作用,帶動東成鎮的農業穩步向前發展。 (五)加速農業產業化進程,實現農業現代化 產業化是現代農業必由之路,沒有產業化就談不上現代農業。產業化在東成鎮已提倡多年,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還只是處于起步階段,目前的發展還很不完備,占整個農村經濟的比重還很小。所以,一定要下大力氣,加快它的進程。要發展農業產業化,其中最重要的是大力扶持和發展龍頭企業。要培育發展一批流通、加工龍頭企業。按照產供銷、種加養、貿工農、農科教一體化經營的原則,實行“公司+基地+農戶+科技”模式,觸角伸向市場,龍尾連著千家萬戶的農民,用經濟關系作紐帶,把千家萬戶的小生產和千變萬化的大市場連結起來,使東成鎮成為一個具有地方特色的工農并重的經濟區域,實現省委提出的“珠江三角洲要力爭2010年率先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奮斗目標。 參考文獻: 1、恩平市水利概況·恩平市水利局,2005年12月。 2、政府工作報告·恩平市政府,2006年11月。 3、東成鎮2006年工作總結·東成鎮政府,2007年2月。 4、農業情況通報·恩平市農業局,2007年4月。 5、2006年統計年鑒·恩平市統計局,2007年5月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工商管理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