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思想對現代企業管理的影響 中國傳統文化思想,尤其是儒家思想現代企業管理有重要影響。在科技迅猛發展的今天,世界經濟呈現出豐富多彩的內容和格局,世界文化也日益走向多元化、綜合化。儒家文化在2000年的歷史里,雖經歷數次大起大落,但歷史的滄桑阻擋不了它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中堅和骨干,它的諸多合理的思想,作為儒學不衰魅力之所在,完全可以與現代先進文明共存,成為現代多元文化中有生命力的一元。現代企業管理者在借鑒西方現代管理理念的同時,還應從中國的國情出發,從五千年優秀傳統思想中,吸取其精華,創造性地應用于企業管理工作。從這個意義出發,本文特就傳統儒家思想在現代企業管理中的運用做以論述。 管理,以“仁”為本 仁學思想是儒家學說的核心思想,什么是“仁”?孔子回答“仁者,愛人”。“仁”的本質就是“愛人”,要把人放在第一位,關心人、尊重人、人與人平等。如何做到“仁”? 孔子說克己復禮為仁。要求人們克制個人欲望,視聽言行都要循禮,就會使人類社會實現仁愛,達到和諧。把“仁”的思想運用到工商管理上,就是要求管理者關心人、尊重人、以人為本、重視人才、舉賢授能。事實上,這種思想是相互的,要求個人要做有道德的人,企業要做有責任的企業。儒家假定“人性本善”的“性善論”是其推行仁政,實行管理的基礎。現代企業管理者,應該充分認識和把握人性,根據人性的特點來進行管理。人先天的善需要后天的擴充,才能表現為善的德性,從而人人否成為管理者。因此,在企業中藥注重提高員工的修養,注重對員工的教育。儒家提倡“性善論”的目的,是要求當政者推行“仁政”。這就要求管理者在企業中視他人為目的,注重、關心、培養和愛護員工,公正的對待人和事,為企業的成長和發展提供精神上的支持。 管理,剛柔兼施 剛柔——企業管理的方法 。在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傳承過程中,一直提倡“以柔克剛”、“剛柔并濟”,其精髓是為人處世隨和謙讓,當剛則剛,當讓則讓,絕不是匹夫之勇,這是一種心胸豁達的思想境界。 縱觀歷史,我們不難發現,往往太過尖銳的人容易被柔和之人征服利用。猶如一塊巨石落在一堆棉花上,棉花不僅毫無損傷,相反,剛硬的石頭反被棉花輕松地包在其中。以剛克剛,兩敗俱傷;以柔克剛,則馬到成功。性格剛烈之人,其情緒好激動,情緒激動則很容易使人失去理智。可以設想,失去理智的人不可能做出合情合理合法的事情。 “剛柔并濟”是運用智慧來巧妙地為人處世,也是企業管理的有效手段。個人與個人之間如此,團隊與團隊之間也如此。柔是自然之道,柔也是養身之道,柔還是治世之道。 管理,和諧是根 和諧——企業旺盛的法寶 。現代國際學術公認:最提倡和諧的古代圣賢是孔子。古代圣賢擅長把不同的事物聯系起來進行研究運用,注重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人與群體之間的和諧,群體與群體之間的和諧,乃至人與自然的和諧。其中,人際和諧、人與自然的生態和諧則是經濟活動和企業倫理的主要方面。在以關系為本位的中國,個體和他人 的關系是相互依賴的,因而關系調節就是企業倫理道德的首要問題。儒家認為,人際和諧是處理人及關系的根本原則。“和”是多樣性的統一,具有兼容并包,這樣,既尊重了個人意志,又能互相合作。人與人之間和睦相處,以和為貴,以和為美氣生財,就能協調好人際關系和社會關系。如果人人能和諧相處,就有利于社會穩定和和諧。人和具有重要的功能和價值,有利于人類生存和發展,有利于企業家建立一種廣泛的內外和睦,互利協作的社會網絡關系,達成與利益相關者共贏的戰略局面。由于個體在企業中的角色和地位不同,對其倫理道德的要求有所偏重。儒家認為,尊重他人是處理人際關系的出發點。對現代企業而言,個人必須擺正在企業中的位置,在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基礎上,遵循尊敬、仁愛、信任的原則,處理好上下級關系,左右級關系,形成人己和諧的環境,營造出具有向心力、凝聚力、富于合作精神的企業團隊。 縱觀中外企業,在企業管理中獲得驚人成功的原因在于以人為中心進行管理。索尼公司的創始人盛田昭夫曾經說過:如果日本企業經營真有什么秘訣的話,那么我覺得,人就是一切秘訣的根本出發點。以人為本,就要因人而用,善用其才。“仁”的人才觀要求管理者要尊重人才、依靠人才、用好人才。管理者在選撥人才時不能有世俗偏見,要去除個人好惡,選好人才;同時用才不能求全責備,“人才有長短,不必謙通”,如果求全,其結果是只能早就一個平庸的領導班子,要針對人才各自不同的特點,用其所長,優化組合,長短互補。在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企業管理者更需要確立與時俱進的用人觀,按照江澤民同志提出的要求,要具備“識才的慧眼,用才的氣魄,愛才的感情和聚才的方法”,選撥、培養人才,最大限度地發揮人才的能力,為企業所用,企業才會永葆生機,立于不敗之地。這樣才有利于企業長遠發展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 儒家指出,管理者管理企業,必須要忠誠于自己選擇的職業,要有一絲不茍的敬業精神。只有“敬而有信”,兢兢業業,努力做事,讓下級信服,才能樹立起榜樣作用。儒家還特別強調了知識的重要性,要求知識分子勤學習,敬業樂業。這對于提高企業家的學識、能力和品德修養,都是十分重要的。把學習新知識,鞏固舊知識視為對自身的內在化要求,專心學習,刻苦用功,不斷的更新知識和提高能力,從而提高自己的競爭優勢,以便在市場經濟中立于不敗之地。此外,管理者還必須遵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原則,用于承擔風險,強化責任倫理。 中庸——企業定位的根本 。中庸之道是孔子思想的精髓。孔子說:“中也者,天下之大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孔子所闡述的不偏不倚與不走極端的處世之道,認為它會使天地之間所有的人們各就其位,各得其所;萬物生長,一片繁榮景象。儒家的中庸思想要求管理者處理事情要堅持原則、堅持標準、不偏不倚、恰當適度,避免偏激、矯枉過正,確保人心穩定。另一方面,和而不同的思想又對管理的內部環境因素中的組織氣氛有積極意義。組織氣氛是一種無形的影響力和制約力,西方行為科學在人是“社會人”假說的前提下,認為管理的成功取決于在組織內部為組織成員創造一種精神舒暢、自然和諧氣氛和環境。“和而不同”講求的是矛盾對立面或各種不同因素的和諧結合,而不是人為消除矛盾對立面的差異強求表面的簡單統一,“和”是有差異、有區別的和。對企業而言,則要求管理層正確處理及調和管理者與職工、職工與職工之間的關系,要“以和為貴”,管理者與職工要達到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尊重;職工之間要達到互相關心、和睦相處。另外,管理層一方面要鼓勵職工個性自由發展,另一方面要協調職工個人要與企業目標一致,為此企業要營造一個良好的工作環境、成長環境,激發職工的積極性、創造性,實現他們的理想和抱負。這樣的企業,其內部不僅穩定和諧,團結一致,凝聚力強,而且生機勃勃,充滿活力,無疑會提高企業的績效。 把中庸思想領會并執行的最好的企業,中興當之無愧。《中興通訊——全面分散企業風險的中庸之道》一書,讓人嘆服侯為貴經營企業的中庸之道,“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扣其兩端,允執其中”。這就是中庸之道,將其運用到企業管理中,成就了中興20年的成功。 中興是中國通訊的巨頭,與巨龍、大唐、華為并稱為“巨大中華”,一直秉承“牛”文化聞名于業界,他的“森林原理”和“低成本嘗試”原則分別代表了中興的企業認識論和方法論,使企業有效回避了經營中的不確定因素并抓住每個機會。它不僅體現了一種東方的價值觀,而且還展示了這種價值觀向企業的組織結構、研發領域、市場末端、文化氛圍等各個細胞的滲透過程及其相互作用的立體動態景象,是中庸之道在中國企業中的典型運用。 中國傳統文化,特別是儒家思想,對現代企業發展有深遠影響。可以相信,運用儒家倫理來彌補市場經濟體制和企業制度硬性管理的不足,可以使企業樹立以人為本的核心價值觀、承擔起社會責任,化儒家倫理優勢為競爭優勢,實現利益相關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工商管理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