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現狀分析 自我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對外直接投資商取得了較大的成果。但是從整體上看,我國的海外投資仍處于初期發展階段;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本文從分析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的現狀及怎樣擴大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兩個方面展開詳細的探討和研究。
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現狀分析 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發展迅速 根據商務部的統計數據, 2006年,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凈額211.6億美元 ,其中非金融類176.3億美元, 2007年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187.2億美元,同比增長6.2%。截至到2006年年底,累計的對外直接投資達到906億美元。 投資區域分布集中于亞太和拉美 根據商務部和國家統計局公布的近兩年的情況, 我國對外直接投資涉及的國家和地區非常廣泛,2006 年對外直接投資企業分布在全球172個國家和地區。境外企業分布雖然廣泛, 但是呈現明顯的集中傾向, 亞洲和拉美地區國家是我國對外投資的主要流向目的地。近兩年, 90%的對外直接投資分布在拉丁美洲和亞洲, 在亞洲、拉丁美洲地區的投資存量占到了總對外投資存量的九成;中國香港、美國、俄羅斯、日本、阿聯酋、越南、澳大利亞、德國的聚集程度最高, 集中了中國近一半境外企業。 3、投資方式和領域不斷擴展 近幾年我國企業對外投資方式已從初期的以制造業為主的直接投資建廠向資源開發投資、并購以及戰略聯盟等國際通行的形式發展,其中跨國并購成為對外直接投資的重要方式。目前海外投資涉及的領域非常廣泛,涉及到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業、批發零售業、采礦業、制造業、交通運輸倉儲業、商務服務業等行業在內的全方位的經營活動,其中商務服務業、采礦業、金融業和批發零售業占七成。 二、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問題分析 1、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的流入與流出不平衡, 導致貿易摩擦增加 2007 年我國吸引外國直接投資(非金融類) 為783.39 億美元, 中國對外直接投資(非金融類)187.2 億美元, 流出與流入比值為1∶4.18。這樣大幅度的流出與流入比在世界范圍內都是絕無僅有的, 由此帶來的經濟發展不平衡和貿易摩擦, 制約了我國經濟的健康發展。不可否認, 對外直接投資的流入對我國經濟有積極影響, 但是, 大量的外國直接投資的凈流入, 與連續多年的進出口貿易順差, 使我國對外貿易形成“雙順差”的格局, 對外造成貿易摩擦增加。 2、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產業結構不合理 目前,我國的許多產品的制造業都處在成熟期, 有的甚至呈現衰退跡象,比如紡織品和制鞋,勞動力資源已經缺乏明顯優勢, 此時將它們轉移到東南亞等較不發達地區生產制造,就可能是合理的選擇。但從實際運作來看,我國制造業對外投資比重卻相對偏低,因此應逐步擴大制造業的對外直接投資的比重, 同時更多地選擇以合資、合作的方式對外投資, 以期獲得資金、技術和管理經驗等方面的資源優勢。 對外直接投資區位分布單一 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的流向還有一個鮮明的特點, 就是相當一部分投資流向了傳統避稅地區, 比如2006年我國企業在開曼群島、中國香港、英屬維爾京群島等傳統避稅地投資占當年流量的81.15 %。以國家和地區來看, 中國香港、美國、俄羅斯、日本、阿聯酋、越南、澳大利亞、德國的聚集程度最高, 集中了中國近一半境外企業。本來不多的境外直接投資如此集中在少數地區,對于我國境外直接投資的整體無疑增加了投資風險。理想的對外投資區域分布應根據投資目的呈現多元化趨勢。以轉移核心競爭力和開拓市場為目的的對外投資, 應流向缺乏該種競爭力和市場空間較大的地區, 比如中亞、東南亞等地區。 三、擴大和促進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的建議 1、選擇正確投資的地區 具體來說,對外直接投資的重點應首先考慮東盟國家,這是因為首先東盟十國與中國存在一定產業梯度,應成為中國轉移“邊際產業”的重要場所,其次東盟十國的勞動力價格低廉,適合發展勞動密集型投資,最后它們的投資環境好,實施了許多吸引外資的優惠政策。另外,獨聯體及波羅的海國家也是我國對外投資又一重要地區,這些國家產業結構畸形,輕工業發展水平十分落后,但消費市場容量巨大,且其基礎設施條件良好、人才資源豐富,因此我國的輕工業產品在這里擁有絕對的競爭力。再者,非洲也是較好的投資選擇地區,我國與非洲諸國的關系一直很好,非洲大部分國家產業結構的層次較低,產業發展水平比較落后,我國的很多產業在許多非洲國家具有潛在的比較優勢。 2、正確選擇投資的方法 采取正確的投資方式是一個國家的跨國投資活動積極穩妥地向前發展的重要條件。具體來說,對于我國機械、紡織、輕工和家電等行業的企業在發展中國家投資,應采用獨資新建或合資新建方式,這是因為這些產業在國內已經處于市場飽和,處在成熟階段,企業所具有的技術、知識和管理優勢相對比較容易轉移。對于以高技術和創新為特征的行業,在發達國家投資,應該采用合資并購方式,這是因為發達國家資金、人才等配套實施方面比較齊全,具有技術上的優勢,而且考慮到這些行業技術更新快、投資金額大、合資可以降低投資風險,并購可以節省進入時間,能比較迅速地獲得新技術,促進企業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對擁有較多國際經驗和實力的大企業,因為其對國際市場比較了解,熟悉東道國投資環境,為了防止這些優勢的擴散,需要較強的控制程度,宜采用獨資新建;而對缺乏國際經驗的小企業,對國外經營環境比較陌生,宜采用合資并購,以充分利用合作者在技術、管理等方面的優勢。 3、政府積極發揮推動對外直接投資發展的作用 (1)調整針對不同省市特點的投資管理政策,鼓勵具備條件的省份加快對外直接投資。當前,我國各省市所處的投資發展階段不平衡,廣東、浙江、上海、福建省在對外投資方面位居首位。東部省市的優勢地位顯著,發展潛力較大,而中西部大部分地區仍處在大力引資和對外投資的起步階段。因此政府在制定宏觀調控政策時,應考慮經濟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的實際情況,靈活掌握、適當傾斜,以有效地發揮東、西部地區的不同優勢,促進經濟大發展。鼓勵和支持東部和其它具備對外投資優勢的省市在促進其經濟發展的基礎上,廣泛開展海外投資,充分發揮其在 “走出去”戰略中的帶動和示范作用。推動中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和“引進來”的進展,扶持地方優勢產業、骨干企業和優質產品的成長,提升這些省市的經濟實力,這也是海外投資的必要準備。 (2)通過產業政策,鼓勵優勢產業“走出去”,推動國內產業結構升級。 在對外直接投資的產業選擇上,要兼顧培育和發展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的比較優勢產業,用好國內和國際兩種資源,同時在發展對外直接投資中調整和優化國內產業結構,增強我國產業和企業的國際競爭力。繼續加強勞動密集型成熟產業的對外直接投資,加快邊際產業向國外轉移。這樣做既可以轉移國內部分產品的過剩供給、提高這些成熟產業的利潤率,同時加速國內產業結構的升級換代,在能源安全框架下發展資源開發類產業。作為新興工業化國家的代表,近年來,我國已成為國際市場上石油、天然氣、銅礦等工業生產資源的主要需求者,而在未來 10年,甚至更長時期內,這一趨勢都不會改變。因此,國家指導和支持資源開發類企業在海外建立資源供應基地,將成為重要的戰略舉措。積極培育高新技術領域對外直接投資,高新技術產業是未來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帶動力量。國家應加強對國內高科技產業的政策支持力度,鼓勵通過對外直接投資,促進高新技術成果商品化和產業化,提高我國在這些行業的競爭能力。 (3)著力改善中小企業的對外直接投資環境。 中小企業在我國對外直接投資企業中占有很大的份額。但中小企業由于規模小、不具備規模經濟等特點,海外投資風險較大。政府應從改善中小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環境入手,彌補現存劣勢,推動中小企業的海外投資步伐。國家可以給予中小企業適當的稅收優惠、建立海外投資風險基金以及加大對其海外投資的金融支持力度,通過政府的支持,在一定程度上人為地創造比較優勢。同時,國家應進一步減少海外投資限制、簡化審批程序,提高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積極性。此外,應構建以政府服務為基礎、中介機構和企業充分參與的信息網絡,為企業能夠在第一時間抓住對外投資的商機創造條件。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工商管理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