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非中介化成因的交易成本論源于金融中介理論的交易成本論。企業為了獲取更為便利的融資渠道和更為便宜的資金,選擇通過資本市場進行融資。D. D. Hester (1969)也認識到資本市場相對于當時的銀行能夠更好地節約交易成本,資本市場的重要優勢在于允許股票和債券自由轉換,從而減輕投資者的負擔。P. F. Smith (1971)研究了在金融機構中銀行與非銀行金融機構之間的競爭,認為大企業直接通過資本市場進行融資主要與交易成本有關。
(三)金融監管論
從金融監管角度來解釋金融非中介化的原因被當作是主流解釋。利率管制、匯率管制以及居高不下的通貨膨脹,迫使居民擺脫銀行等受到管制的金融機構,在金融市場上購買并大量持有股票、債券、保險、基金和其他理財產品,以尋求高回報和獲得多樣化的資產。P. F. Smith (1971)認為由于受到市場利率限制,商業銀行資金流向其他金融機構和資本市場。此觀點不僅在國外己達成共識,國內的許多專家學者同樣也認為,低利率和嚴監管是導致我國出現金融非中介化現象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國近幾年來對于影子銀行的研究很多,商業銀行為規避監管,大力發展表外業務,如銀行理財產品、銀信合作等,使其成為當前我國金融非中介化的重要表現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