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字數:4631
周、唐、明三代的和諧理念及現實意義[摘要]中國古代和諧的核心理念其實就是“以民為本”的理念。在我國歷史上,奴隸制的周代完整的確立了宗法制,解決了從周以后中國三千多年的奴隸、封建統治權位繼承問題。還早在孔孟之前周代統治者就有了“懷保小民”的思想。是世界上最早提出“民本”理念的,直到現在這理念仍然光芒不滅。唐代的和諧理念及其創造出的輝煌在中國乃至世界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現在的海外華人仍被稱為“唐人”。那唐是如何在短短幾十年的時間里創造了這樣的驚人成就,對我們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有哪些借鑒作用。吏治的腐敗最終必然導致政治的腐敗,明朝高壓治吏對今天的反腐敗有什么樣的啟迪。[關鍵詞]古代 和諧理念 現實意義
一.“和諧”一詞的古代含義及“以人為本”是古代和諧理念的核心思想《現代漢語詞典》對“和諧”的解釋為:配合得適當而勻稱。而在古代典籍中,“和諧”一詞沒有準確的出處,大概最早見于《管子·兵法》里,原文如下:“畜之以道則民和。養之以德則民合。和合故而能諧,諧故能輯。諧輯以悉,莫之能傷。”這應該是和諧一詞的出處。管子從兵法的角度來論述,因此“畜之以道則民和”可以理解為照事物和社會的發展規律來管理和輔助人民就可以使得民眾和平共處。 《管子·心術上》:“德者,得也。得也者,其謂所得以然也。”;我們可以知道,德的排序在道之后,而“道”為世界萬物的發展規律,則“德”為人類社會的生存發展規律。“養之以德則民合”可以理解為:只要有好的生存條件和環境,并遵守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民眾就會和睦相處,人與人之間就會團結協調 。“和合故而能諧,諧故能輯。”這一句主要的用音律諧和來形容“和”(和睦)與“合”(團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法律專業畢業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